开场:
大家晚上好,叫赵红,今晚很高兴来到开发区,与大家一起拆书。
我现在是已经退休的状态,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帮到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力、自己的表达能力的团队,无意中看到周老师的书和网上课程,果断购入系学习,希望把拆书这个方法成为自己身体的记忆,可以信手拈来,成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通过拆书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并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拆书是把平面的书,读成立体的,将原本只看表面的内容,变成跟着作者的思想,把问题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深挖,可以让自己收获更多更大,真正的帮到自己。
拆书分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自发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
惩罚的类型
体罚是常见的惩罚方式。我发现,家长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家长相信,通过体罚,例如打屁股,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不该做什么。另外一些家长则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体罚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当别的方法都不起作用时,就可以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我的担心是,对体罚的恐惧会让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经常有家长和我说,打骂孩子是不得已的事,因为他们没有其他办法能让孩子做'对他们有益的事情"。为了说明打骂确实管用,他们还提到了,有些孩子在事后很感激他们的父母。我养育了四个孩子,我深深地理解为人父母的难处。然而,我并不认为体罚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
首先,无数的例子表明了,有的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其次,即使体罚能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最后,我还担心,体罚孩子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孩子可能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这样做难道不是在鼓励孩子用暴力来解决冲突吗?
除了体罚外,指责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见的惩罚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没有照家长的话去做,父母可能就会说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一种惩罚方式是不给孩子某种好处,例如不给零花钱。在这
大家都已经看完片段了,今天的这个片段主要讲的是:日常多数人会使用的惩罚的类型,常用的方法是体罚,特别是对孩子,在说教无效时,孩子小的时候,最快速、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动手打 。
对动手打孩子,大家的观点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体罚孩子可以让孩子知道不该做什么,可以从小就规范孩子的行为,有的人认为不应该体罚孩子,体罚孩子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会让孩子内心产生,妈妈不要我了,不爱我的想法,我父母经常体罚孩子,会在孩子身体里积攒很多的情绪,孩子也会用体罚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在外面遇到的事件。因为他只知道这个方法好用,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法。
如果是青春期的家长,可能遇到的困惑就是孩子的叛逆。家长们都很头痛这件事情,那青春期叛逆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经常用体罚的方式,来和孩子进行互动,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受体内荷尔蒙的影响,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就不去顺从父母的想法去做,这时候父母就认为孩子叛逆了。
这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有的父母会说,这件事情对孩子是有利的,可孩子就是不去做,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孩子在出生,到现在的这个年龄段,孩子父母对待孩子的惩罚方式,让孩子在身体里积攒了很多对待对父母的情绪,这个时候孩子有力量了,就不去听从父母了,这种结果也是不是每一个父母想要的。
A1
自己在没有接触心理学之前,也会用体罚的方式对待孩子。
记得在孩子上小学时,因为学习的事情,我有一次在多次讲解以后还是不明白时,自己就像孩子吼道:“我上学时从来没有人管过我,你上个学怎么就这么多事儿”,甚至拿起她屋里的垃圾桶,狠狠的摔向屋外。
现在想起来这个场景是,感觉到孩子那个时刻,整个人都是蒙的,在惊吓的状态下,她会想我做了什么让我妈这么大的脾气。
A2
现在再看到这段文字,提醒自己在日常与家人与朋友的过程中应做到的几点,
一,与先生的沟通,在27年的婚姻中,有很多的指责模式,也对他有很多的评判、判断。
在看到先生做的事情,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先让自己慢10秒,先看到他作事的正面动机和他的内在需要,也看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与对方的心连接在一起,表达自己想要的样子。
女儿马上进入谈婚论嫁的年龄,会找男朋友,女儿第一次带男朋友来家里的时候,我会多观察,少说话,多问,去聊对方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对方的表达,能看懂和看到他的价值观和规条。给女儿的建议,她可以在日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希望起到的是引导和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