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晚上好,我叫小黑孩,非常喜欢非洲小黑孩的笑容,在黑黢黢的小脸上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非常有感染力, 叫这个名字也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微笑和乐观的心态,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一块哈哈大笑~今天非常高兴大家来听我的分享,闲言少叙,我们开始正题,首先问一下,大家有多少人是第一次来到拆书帮?
【介绍拆书及拆书帮】
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不是读的么?为什么这叫拆书呢?我们平时读书经常碰到有意思的段落,很有感触的句子会划线、摘抄、转发,然后呢?可能就没有然后了,借用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师傅问张无忌,记住多少了?已经忘记一小半儿,忘记一大半,这下全忘记了,忘得干干净净了,这就是我通常读书的状态,以知识为中心…而拆书的拆字,大家经常能在房屋旁,将原来的房屋架构拆散打碎,然后按照设计师的预期重新建构新的建筑。拆书也是一种类似的学习方法,拆书中的“拆”不是拆散,而是转化的和内化。我们本身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拆书的过程中,将原书中的对学习者有用的知识,关联学习者过往的经验,建构在学习者的知识体系中,规划运用,来达到提升能力、解决问题的目的。强调把图书的知识拆页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我们称之为“拆书”,拆为己用。拆书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拆书法”【RIA便签读书法】,拆书帮就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都是因为拆书而聚在一起的非常有正能量的小伙伴,这里就是我们宇宙中心分舵~好的,这就是我对拆书和拆书帮的介绍,具体的拆书方法就是RIA便签法,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拆书帮里深入了解哦!
【学习主题介绍】
那现在正式开始我的1-1拆书环节吧!都说理解万岁,在读人性的弱点时,书中提到“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理解、被肯定,具有重要性”,可见“理解”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理解”的场景也有很多,如果你的朋友和情侣吵架了,口口声声说要分手,打电话和你倾诉,你会怎么办?朋友在工作上遇到大麻烦—项目搞砸啦,来找你求安慰,你会怎么办?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受伤”的人感到被理解呢,请大家将自己带入这两个场景中,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带着这样的问题,给大家1min的时间阅读拆页片段。有完成拆页的同学可以抬头示意我一下哦!
共情型问题
——如何让“受伤”的人感到被理解
共情型提问就是利用问题和对方建立共情关系,进入同频互动交流状态共情型提问有四个要点。
第一试新鞋。在对话前,不着急说话或给建议,而是先向自己提问,要应用同理心,转化视角看问题。
这里需要提到我们很多人存在的一个误区。同理心不是把自己代入对方的场景。不是问,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会如何?而是好奇地问:
这件事发生在他身上会如何?
站在他的角度,自己会看到什么?
他在想什么?他感觉如何
这样切换视角来提问,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
第二,提问。首先提出宽泛性问题,让对方开口说话。邀请他们进入他们感到最安全、舒适的领域。
第三,聆听言外之意。提问之后,对方就会开口说出很多信息,这个时候需要聆听,听话里话外,话里—他都说了些什么?话外—一他的语气、心情、表情、眼神、说话节奏等信息。聆听也是共情的重要部分,我们愿意听,对他就是最好的陪伴。
第四,适当的距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客观,才能避免和对方样进入伤心、愤怒、冲动的状态。我们需要帮助朋友客观分析,在合适的情况下给出合理的建议。
共情型提问模型
第一步,向自己提出同理心问题,感受对方的心情
第二步,向对方提出宽泛的问题,进入安全舒适的对话状态
第三步,全心聆听,留意话里话外的信息
第四步,保持客观距离,给出适当的建议
【what】“前”(是怎么引出的?引出了什么概念?)“界”(此概念与其它概念的区别是?)
这个片段选自赵周老师的《提问力》,比知识更加重要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在信息过剩的时代,知识可以便捷获取,提问比答案更加彰显价值。厉害的人总是善于通过提问来解决问题,本书通过分析和讲解多个经典的提问模型和方法,结合大量工作、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培养提问的意识、拓宽提问的思路、提升你的提问水平,而如何让受伤的人感到被“理解”就是其中的一个场景。“受伤”的人这个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和区分,比如失恋的人,更多的是主观上他认为自己受伤了,那什么是理解呢?百度上的解释:“理”是事实逻辑规律,“解”是明白,那理解就是明白了真相,理解某个人,可以通俗的理解成:你懂我!
【why】因(为什么对我很重要?)后(对我有什么好处?)果(不这么做后果是什么?)
让受伤的人感受到你懂我是很重要的,我在生活中绝大部分时候是一个理性大于感性的人,当盆友跟我倾诉的时候,我总会特别想去帮朋友分担忧愁,绞尽脑汁给了不少建议和解决方案,甚至说笑话缓和气氛,但是结果却是场面非常尴尬。传递的是冷冰冰思考,并没有让他宽慰或者高兴,不关注人的情绪传说中的直男式思维。学到了“共情型提问”的方法,可以让我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感受到别人情绪的变化,进一步拉近与人的关系,甚至帮助他人更快的走出低谷&难过,避免尴尬
【how】“后”(依从这个拆页,我该怎么做?)
拿分手倾诉的场景举例,我们如何让“受伤”的人感到被理解呢?
第一步,向自己提出同理心问题,转换视角看问题,感受对方的心情。
这里有一个误区,同理心不是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会怎样,而是这件事发生在她身上会如何?站在他的角度,自己会看到什么?他在想什么?感觉如何?
问自己:分手这事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这么多愁善感,一定很难过吧,她可能压力很大,会情绪崩溃吧!我更加理解她的感受,容易进入同频的交流状态。
第二步,向对方提出宽泛的问题,进入安全舒适的对话状态
宽泛性问题: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啊?什么事让你这么难过?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问题尽量不具有引导性,容易陷入抱怨、受害者的循环,比如“他又欺负你了?”很有针对性,不易于打开。
第三步,全心聆听,留意话里话外的信息,尽情表达
聆听和陪伴:听话里话外,她说了什么?观察他的语气、心情、表情等,认真的感受她的情绪变化,适当说一些安慰和关心的话语。比如:这确实还挺让人生气的…
第四步,等她尽情表达完,心情好一点,清醒一点的时候,保持客观距离,给出适当的建议
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啊?下一步怎么打算呢?需要我做点什么?我带你出去走走?
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盆友在安全舒适中对话,比直接的建议更容易走出情绪低谷。
【where】“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片段中的方法?)
共情型提问可以用在安慰别人,比如说考试不理想、失业等场景。前提是对方愿意和你敞开和表达。也可以用在日常的沟通,当产生共情时,会更容易拉近与别人的距离,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火花。还可以应用到与自己的沟通对话,深入探究感受来源,寻找行动方案,自我疗愈。应用共情型提问模型时,真正的从关心朋友的角度需求出发,关注他的情绪变化,有时候关注人比关注事情本身更重要。如果对对方了解的不够,要少一些好奇,多一点关心和聆听和陪伴就好,如果要给建议可以放到最后,如果对方只是想抱怨发泄倾诉,全心聆听就好。不要在对方情绪不好的时候,多附加自己很多自以为正确的建议。
【A1过往经验】
我的好朋友最近在找工作,由于现在各大公司都在裁员,导致她很焦虑。当她想要和我倾诉她的纠结和无助约我的时间聊聊时,我本能的反应是我应该尽我所能的去帮助她,所以找到了很多面经、简历丢给她,分析了现在的就业形式,给到她一些我的想法和建议。然而聊完之后,她更焦虑了。反思了一下,我并没有从她的角度出发,感受到她情绪的变化,给予适当的鼓励的建议。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找工作的角度给了一些想当然的建议。然而当情绪崩溃的时候,再好的建议也没什么用。
【A2未来应用】
目标:两周内,计划用共情式提问的方法去安慰一个工作上不太顺利的朋友。
第一步,向自己提出同理心问题,转换视角,感受情绪变化。
他工作非常努力,这个项目推动难度这么大,一直没有放弃,现在遇到了阻碍,他一定很焦虑,压力很大吧!最近他的情绪状态也不太稳定。
第二步,提出宽泛的问题,进入安全舒适的对话状态
模拟对话:“XXX,最近工作进展怎么样?感觉你的情绪不太高啊?”
第三步,全心聆听,留意话里话外的信息,尽情表达
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留意他的情绪、想法,观察他的语气、心情、表情等,认真的感受他的情绪变化,适当说一些安慰和关心的话语。
模拟对话:“项目都有阻碍的时候,别着急慢慢来吧!”
第四步,等他尽情表达完,心情好一点,清醒一点的时候,保持客观距离,给出适当的建议
模拟对话:“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办呢?有什么我能帮助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