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学习之道(第2版)》 所属活动: 学习的价值及美妙之处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体会学习的价值和美妙之处 学习目标: 渐进学习理论的三个原则

开场: 【开场】大家好,我是拆书帮青岛筹备分舵的新手拆书家转圈圈,非常高兴地又再次拆书练级,我的三个标签是:1、喜欢分享的义工老师;2、愿意改变的学习者:3、致力于使世界变美的理工男。
我们现在的坐标是青岛,时间是晚上7点半,今天进行我的TF3-1级别的线下拆书,要求时长15~20分钟。
【分组】今天前来学习的有冯雪芹老师、胡海默老师、赵红老师,加上拆书家共4人,符合现场学习及演练要求。按照线下活动要求,今天的学习讨论分为2组,在桌子外侧的一组,内侧的一组。
【学习目标】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的现场学习后,伙伴们能够在自己或他人在学习上无助、畏缩时,使用渐进理论的三个要素提醒自己或引导他人进行学习思维转换,促使自己继续前进。
【图书介绍事件场景法】(1~2分钟)
【事件场景】
学习生涯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有人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喧哗,打断了你的思路,使你心烦意乱,但也有人短暂调整后继续思考,不当回事;有人某件事失败了,在你身边哀声叹气,怨天怨地,怨他人不给力,也有人迎难而上,复盘总结,终获成功;有人教小孩子,今天示范要求,明天检查批评,后天得出一个结论—这孩子不努力,得揍!大后天,你突然发现,这孩子不聪明,怪不得!……
面对这些情景,你是不是觉得冥冥中有一种规则在主宰着学习?在孩子学习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该如何鼓励孩子呢!
【提问】
外部环境的影响真的是制约学习的关键之处吗?在失败的时刻,又如何才能使学习更上一层楼呢?如何教育孩子,让他不骄不躁不惧,敢于挑战?
【影响】
我们经常会怀疑,是不是太过敏感,经不起环境的影响和命运的折腾?是不是缺乏天赋、资质平庸、或者自己努力的不够?为什么没有相应的学习效果,导致我们平淡一生?孩子们真的是不聪明吗?
【解决】
以上的现象和疑惑,都可以在《学习之道》一书中找到答案,让你明白学习的价值和美妙所在,把环境的变化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契机,用挫折建造自我激励的内在环境,掌握教与学背后那种自在从容的力量,帮助自己,也帮助孩子,胜不骄败不馁,把学习这件事做好。

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阅读手中的片段。阅读完毕后,请大家给我举手示意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解片段来自《学习之道》P37~38

【R】原文片段(3分钟)

主题:学习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针对“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 Carol Dweck)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即受父母和老师影响而采取这种思维方式的小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而“渐进理论”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学习模式,权且将其称作“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采取“学习理论”的小孩子倾向于这种想法,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德维克的研究表明,当遭遇挑战时,“学习理论”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易急躁不安,甚至放弃。把成功与刻苦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小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采取“掌握取向的反应”,而简单地用“聪明”、“愚笨”,或者“好”、“坏”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的小孩子,则倾向于采取“无助反应”。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引导讲解(3-4分钟)

WHY: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认为现有状况无法改变,会使学习者畏惧挑战,如果让学习者明白,通过努力的过程是可以改变结果的,这个逻辑则会使人继续进取。

WHAT:

片段中提到了“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两种学习理论。

【强化概念讲解】

“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取向不同的思维,那么什么是“渐进理论”和整体理论呢?

【举例子,对比出概念的逻辑】

我来拿在校学生的例子来说说。

【案例折返1】

学校要举行记忆大赛,低年级的同学说:哥哥姐姐们走的桥多路长,肯定比弟弟妹妹们厉害!高年级的同学说:记忆比赛这玩意,肯定是年纪小脑子好使!这是不是渐进理论呢?

学习者回答:

拆书家:肯定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把技能水平同努力联系在一起,结果无法改变,只能导致无助,不能导致进取,这是整体理论。

【案例折返2】

数学考砸了,孩子告诉妈妈,她有近一半的题目没能做完,她非常伤心。

如果这个时候妈妈对她说:“宝贝儿,别哭了!数学需要天赋的,你妈妈也干不了这个,咱不是这块料。”

这是不是“渐进理论”吗?

学习者回答:不是。

拆书家讲解:嗯,这不是!因为妈妈把失败的原因同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联系起来了,这是给孩子内心设限,结果无法改变的,只能导致无助,不能导致进取,这是整体理论。

【案例折返3】

如果妈妈说:宝贝,考试前一天我们也努力了,考的不好的原因是因为题量太大,根本不能反映出你的真正水平!我们不是不会,只要题量小了,我们就能考好了。

这是不是“渐进理论”吗?

学习者回答:不是。

拆书家讲解:嗯,这不是!因为妈妈没有把成功与努力的过程联系起来,把它归因成外在条件,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就不会在努力的过程中成长,结果无法改变,只能导致无助,不能导致进取,这是整体理论。

【知识点最后定义】

渐进理论就是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过程中的努力,而不是先天的能力,结果是可以改变的,成功是因为持续的努力,使人积极进取。而整体理论将成败归结于一种天赋、固定不变的能力,现有的条件决定学习成败,结果是无法改变的。

【引出使用步骤,给出具体的How】

基于上面的讲解,要想把渐进理论植入学习者思维,或者提醒自己,从整体理论转换到渐进理论,需要在三个要点上明确表达:

1.要把成败与“后天努力”联系起来;

2.不要同“先天能力”或其他无法改变的条件联系起来;

3.要注重努力的过程。

即“两要一不要”的方法


【举个例子】 

上周五我家沅泽拿出语文书对我说,

“爸爸您看,我的语文笔记做的好不好?!”

“字真是工整,没有盖住原文,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在了字词与整句的解释的上面,还有同义词与反义词……等等!这不是你的字呀?”

“王菁菁给我做的,她先给我做了笔记,然后再抄到自己的书上。差点害的老师以为我没带语文书而批评我。”

“她为什么给你记笔记呀?”

“她说,无意中听老师说,李沅泽这么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听课,如果认真听课做笔记,成绩会很好,所以她给我做笔记。”

我一下子没回过神来,停顿了下,

“儿子,我等会加她父母为好友,我有点晕。”

“为什么?”

“儿子,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我们需要感激她,无条件的感激!”

“她只是在我书上先记个草稿而已,然后她再抄到她自己的课本上,可以使她的笔记更工整一些!”

“儿子,不是,记住!记住生命中那些真正为你着想的人!以后我们不让她做笔记了,我们一定自己做笔记,相信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变好的(要注重过程)。”

“还有,她一个地方说的不太对。”

“哪一点?”

“成绩好不好与聪明没有多大关系(不要联系天赋能力),只要努力,谁都能考的好!(要联系后天努力)”

【点破燃点】

在“要联系后天努力、不要联系先天能力、要注重过程”的要点中,最难的是哪一点呢?

学习者回答:注重努力的过程。

拆书家:要想让孩子持续努力确实不容易。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主要用于培养自己或者引导孩子、学生、职员的改变学习思维,当自己感觉无助,或者他们在寻找、使用无法改变的借口时,就能够明确判断,对照要点来清晰表达。

 【预防异议】

有些小伙伴会问,结果没有过程重要吗?我觉得结果重要!

拆书家:结果是否重要,是价值取向问题,有人重过程的意义,有人重最终的结果。

我的回答是:过程同最终的结果都重要,但是,在孩子学习的阶段,结果都是暂时的,这时最重要的是获取能力,而不是短暂的成绩。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教学习者编写剧本7~10分钟)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渐进理论了,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提到:在大脑中过一遍,等于在实际中应用了一遍。所以我要请大家每人编一段小故事,要求是未来一周内可能发生的场景,可以是教练与学员、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等等,要设计2个角色(渐进理论植入者和被植入者)。
交代一下故事的起因,发展的经过,最后通过“植入过程”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故事当中要使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植入“渐进理论”的两要一不要”表达方法,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混合的。
摘要请写在一张纸上,时间约4分钟。

4分钟后我请一位伙伴分享自己的故事, OK,那现在开始。
胡老师的故事分享
时间:未来一周
地点:家中
人物:胡海默老师、胡老师儿子胡文博
背景or起因:
未来一周,文博需要接受中考前的一次动员会,这几天他回来之后呢,就跟胡老师说,一想起这事,心脏就不舒服,胡老师问他为啥?他说老师对他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他能够考上一中,可他容易发挥失常,平时很努力,但一到关键的考试就是怯场,怀疑他不适合考试。
经过:
胡老师:孩子呀,你最终考到哪里去,不是很重要,现在这个时代,真正有本事的人啊,未必是那些考到好学校的,关键是在于你要有本事,这件事情不是一次考试決定,而是你每一天的努力学习(与后天努力关联),最后恶累积出来的结果就是你的本领高强(注重过程),那你觉得你自己平常的努力够不够啊?
文博:哎呀,我每天都努力读书,努力学习,努力纠错,你觉得我平常的努力够不够啊?
胡:就可以了,你不用为这个考试的结果而感到任何的焦虑,只要把我们每天的学习的目标完成,至于最终考到什么结果,我们都可以坦然接受。
文博:我知道了,心里舒服了很多。
效果:
(拆书家反馈):大家觉得文博能卸下思想包袱吗?
学习者:能!(集体鼓掌)

(拆书家反馈):从故事可以看出来,胡老师通过提问,使学生们养成了渐进的学习思维,
故事中强调了要努力才不怕考试,与后天努力有关,不是靠先天能力。经过这些之后,相信这个学生在他以后的人生过程中,能够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结束语:考虑到今天的学习者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所以选择的是在校学习的案例。
对于有孩子的家长来说,如果有人夸你的孩子成绩好,脑瓜子好使,请你不要沾沾自喜,要明白,这是个善意的“坑”,需要保持足够的警觉,诚惶诚恐地用“两要一不要”来纠正!
没有努力的过程,就没有重要的结果。人的一生,总是不断遇到新事物,是持续学习的过程,渐进之道是学习的一个基础技能,希望在之后的人生旅程中不断使用,体会其价值和美妙。

今天我的练级活动就到这儿,谢谢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