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学习,学习者能够运用本拆知识总-分结构持思考结构能够表达清晰一件事,达到接受者能清晰知道我们的结论是什么,理论依据是什么。
大家下午好,我叫杨颖春,我的3个标签是公司职员、生命舞者、一级拆书家,今天定级TF2-2,我们先分下组,左边一组右边一组,组内小伙伴互相握下手。
图书介绍 FAB法介绍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来自李忠秋老师写的《透过结构看世界》。
【F部分:特征,核心“书”】
这本《透过结构看世界》的作者李忠秋老师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结构化思考的成熟佳品,其所著这本书,通过对结构思考力的剖析和讲解,使你觉察并改善自身的思考结构,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成为善思、善讲、善写的人才,从而帮助你从思、言、行这三个层次提升个人的实战力。
【A部分:优势,重点是“比较”】
这本书是理论、方法、应用相结合,本书观点鲜明,结构清晰,通俗易懂,给人印象深刻,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本书,彩色手绘图示,精美展现,是该书的一大亮点;李忠秋老师围绕着透过结构看世界,层层分解,向我们传达了洞悉本质的思考艺术,为读者树立了运用结构思考力的最佳典范。
【B利益:学习者获得收获】
在汇报工作或者与同事沟通过程等大部分人都存在这样的现象,领导或同事会对你说:你说了这么多到底在说什么,说了半天我一句话也没听懂,只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你到底想表达什么,那么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可以告诉你怎样花最少的时间将汇报工作,与同事沟通达到预期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
【R 阅读原文】拆页来自李忠秋《透过结构看世界》之结论先行P74-75节选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篇》作为墨家名辩之学的精华所在,对基于清晰思考的表达做了明确的论述,各种事物称为“实”,“实”的称谓便是“名”,比如这是一匹马,“这”就是实,“一匹马”就是名,名与实一起成为“辞”,有了辞才能达意,才叫结论。 如图5-7所示。
想要表达清晰,就必须有结论。无论传达什么信息,都是为了让对方知道结论是什么。如前面提到的机毁人亡的事故,假如你是机场负责人,当你向上级领导汇报时,你首先说结论:“今天发生了一起一等事故。”上级领导一听就明白了事故的严重性。然后,他需要听你讲述发生事故的原因,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准备采取的措施等。若下级行讲发生事故的现象、处理情况等,上级领导会不耐烦甚至勃然大怒。
结论先行不仅仅是先说结论这么简单,重点是要有结论。有一次一家企业的培训负责人很晚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帮她修改明天上午的述职报告,第二述职结束后打电话给我反馈了结果。说改之前的报告有同事看过,改完以后的述职报告会那同事也在场。改之前她同事的评价是,看完这个报告能感觉出来她是一个踏踏实实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经理人,面改完后的报告体现出,他就是一个有思想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到底什么样的变化会有这样的评价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结论的提出。改之前报告分为两部分2014培训工作总结和2015培训工作规划。两个都不是结论,改完之后的是2014年打造具有生命力的培训项目,2015年打造为业务提供支持的培训体系。述职完后,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记住她的两个观点,而且每个部分下面都有相应的结论作为支撑。这就是有结论和没结论的差别。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大家都阅读完了本片段,
What:这个片断告诉我们,要想表达清晰,就必须有结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想传达什么信息,都是为了让对方知道结论是什么,先表明观点,然后再依次对观点进行说明,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技巧。
Why:为什么要结论先行呢,书的例子告诉我们领导关注的或同事所关注或会议上要达到的效果都是结论,过程只是对结论进行的论证
How:拆页里已经详细给出了步骤
1、 论,结论先行,首先表明总结观点
2、对第一步的一个延伸,再次总结观点
3、依次阐明要点,对观点进行说明
预防异议:在现实中,很多人会说,我们中国人并不习惯这么讲,都是先说原因,再告诉结果,这个沟通方式可能不是很适用,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中牵扯到情感时,先抛出一个结论可能会给人感觉目的性特别强,人的理性上接受不了;往往在工作场合中,特别是主题会议,汇报工作,或与同事的沟通,需要结论先行,对结论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才能提高效率,达到我们的目的。
适用边界
1、 生活中不一定要用结论先行,特别是在于情感方面不适用。
2、 对于工作中复杂问题,也不适用,复杂的问题需要经过缜密的思才,形成一定的结论,而不是根据经验很轻易的给出一个结论,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刻舟求剑,纸上谈兵,就是类似这样的。
【例子】
由于公司的产品有颗料停产了,需要对替代的物料进行验证是否可达到相同的功效,这是一个公司的主打产品不能停产,公司上层最终想知道的结果是这颗物料是否能替代原有的物料,所产生的影响,功能性要求是否符合产品本身的种需求,质检主任将测试报告拿给我,十几页的报告全是测试过程,结果只有一句话,未说明可以替代的理由,要知道理由还需要看报告的人自己去梳理;现实工作中,老板关注的是结论是什么,形成结论有哪些观点,再来是形成观点的理论数据是什么,我与质检经理沟通,这个报告呈上去,会有问题,现在的这份报告不是我们这个层次的水平,质检经理听了很有情绪是抗拒的,与他平时的做事习惯不一样,他不想改,让我先把这份报告提交,我回复质检经理,这份报告提交上去只是在浪费老板的时间,你先回想下我刚提的那三个步骤,如果你收到这样的报告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后来质检组长按总-分-总的结构重新书写了报告,先把结论提出来,老板最关注的点写在最前面,针对这个点有几个观点接着写在后面,最后才对观点进行了阐述,我将报告提交给老板,老板是满意的,对我们做了一定的嘉奖。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处理一些简单的工作、工作汇报、早会等使用结论先行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大家的关注点可以跟宣讲者或组织者有统一的思想,形成共识,在行动上有一致的行动,而不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A2催化学习者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拆书家:
分步催化1,激活场景,
请小伙伴想下在今后,会将本片段运用到哪些场合,比如像课程设计、向老板汇报工作、团队建设计划或跨部门协调等,大家试想下有没相类似的场景,可以运用到这个知识片段,我们花2分钟时间组内讨论下,稍后请小伙伴给我们分享下准备把这个技巧用在哪个情景里面。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
用在工作中提交书面报告的时候用,因为老板注意结果,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呈现。
分步催化2,催化应用(规划行动步骤)
请大家想一下,今天片段中学到的步骤,你会怎样运用到你的场景中?稍后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下“你会怎么做?”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伙伴的分享,
学习者:
三月份做毕业生专项培训,今年在做工作方案的汇报部分,总结会要有新的高度,今年有145号人,新的高度,新的方式,要更加贴近实际操作。
第一步,我们的观点是说在毕业生这个项目里,在一周里收获到个人的成长及跟工作结合的学习乐趣,这个是基本观点
第二步,从三个方面进行,1)日常通用技能点,如时间管理,沟通管理,日常交流方面来做;2)工作技能,了解各个部门的岗位操作及部门间协同,公司制度,行业知识;3)从自我人性面,毕业生到职业心性的成长
第三步,最后总结,这期训练营,实现个人成长突破,从心性和技术上有突破和成长。
结束语,
谢谢这位小伙伴的分享,他向我们很好的呈现了今天所学习的步骤,论,结论先行,先表明观点,然后再依次对观点进行说明,用总的一个方式,再用一个分的方式,最后再次做个总结,总-分-总方式呈现了汇报工作或培训及分享美好的事物,以他们舒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对观点进行解说,无意间就会产生共鸣,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今天我的分享结论先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收获,今天的拆书到些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