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郑州轩辕筹备分舵第9次团队线下拆书训练 所在级别: TF3-2 学习主题: 用“最小可行产品”验证目标 学习目标: 能够即刻着手准备拖延很久的事情,用“最小可行产品”验证目标。

开场: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有些潜力、时常懒散,却依然向往“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或许这个人就是你自己,我们追求成长,并且熟读各种方法论想要让自己在职场或者学习上有大的进步。然后,你的努力方向对了吗?你有没有在鸡汤里迷失过?懂的各种道理,却依然不知道怎么做?那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名字叫《精进》。当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绝对是跟风买,因为朋友圈里有很多想我刚才所说的“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读了之后发现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现在会提醒践行书中的方法。
作者采铜是知乎上大神级的人物,他把知乎上几百个答案,重新梳理整合并延伸写了成了一本《精进:如何成为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一共只有七章,每一章讨论一个问题,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每个方向的内容都很有启发性。读完这本书或许能让你找对正确的努力方向,去实践去试错,真正的“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的深渊。

精益创业的价值在于,在这个动态演进的市场里,找到一种可操作的适应市场的方式。传统的产品生产流程,是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步一步完成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最后构建出一个精致的成品。可是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太多的或隐或显的不确定因素,作为创业者,你如何成功地识别和观测这些因素,统合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制订出一个正确的计划呢?即便你的计划在此刻完美无缺,又怎能保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仍旧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呢?而精益创业的思想,则是抛弃这种冗长呆板的计划,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来最终进化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上面的原文中有提到一个概念,叫做“最小化可行产品”,谁来读一下这个概念?

好的,这个概念里有几个关键的词:使用最少资源、最快制作出来、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产品。

这个概念后面还提到了一个循环叫做“构建—测量—学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做完这个最小化的可行产品后,要发布出去,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的完善的循环过程。

    

虽然原文中一直在提到“精益创业”,但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一次完成任务又何尝不是一种“产品”。

在书中也提到了关于“产品”的定义。

1、市结果不是国产。

2、不是对素材、原料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不是自己放在保险箱的东西,而是能被其他人使用或检验。

4、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能创造出正向价值,使人受益。

5、可以是一种媒介。

所以按照上面的这种框架来说,我们理解一个产品是什么就没那么难了。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大学毕业去到一家公司实习,那么实习结束要完成一份报告,可能是实习报告也可能是“试用期总结”,这份总结或者报告算不算是你的产品?

那你要完成这份产品或许需要领导或者指导老师不停的指出问题、修改、完善最终符合要求。

前阵子热映的〈大鱼海棠〉,从最早时候的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到最终的动画电影中间经历了12年的不断磨合和修改,当然先不管大家对片子内容的看法,但是我觉得起码对于它的知名度和在国产动画上的成就来说它是成功的。

再举个例子,你读完一本书要在简书上发布一份读后感算不算一种产品?

如果搁以前,我会担心我的写作水平太烂,不停的自我否认返工,最后因为看见网上有别人跟我意见不同干脆放弃不写了。用今天这个片段里的概念,我应该马上着手写,然后发布上去,让读者去读去反馈,哪怕是批评,没关系,我了解到了大家是怎么想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信息,下次我再去写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一种别的信息存在。

 

如果用「精益创业」的思想去发展我们的人生,当务之急,就是做出一个也许是挺粗糙的「最小化可行产品」,然后厚着脸皮拿到众人面前去看,去争取建议和批评,然后再行改进,通过一步步地迭代,向梦想靠近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1、当我有了目标后会立即着手完成实验产品。

1

2

3

4

1

2

3

2、我不会制定周密的、详细的计划,但能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

1

2

3

4

1

2

3

3、我不需要把我的产品做得完美无缺。

1

2

3

4

1

2

3

4、我能接受需求上的变化,及时修复我的产品。

1

2

3

4

1

2

3

5、我能把别人的批评当成一种反馈信息。

1

2

3

4




6、我在完成我的产品时能面对困难和变化,不会中途放弃。

1

2

3

4

1

2

3

 

下面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测试题,下面的6个题目请按照1~4分给自己打分。1代表不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

好,可能大家已经完成了上面的自测题。当大家看到“产品”这个概念了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有些懵,但是我这里要告诉大家,所以你要完成的ppt,你要写的文章、报告,你要完成的一副图画等等都算是产品,这样说是不是你就觉得恍然大悟了?

所以刚才我们的自测题应该说是大家日常做事时候的习惯。你是不是需要把所以都准备好才着手开始写报告?等等。

好的,那经过我们刚才的学习,现在给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

你身边有个好友有意向做一个公众号,但是她一直不太自信觉得自己积累的素材不多,文章写不好,将来用户群也不会很多,怎么办?所以她现在来找你咨询,用今天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概念,你会如何给她提建议呢?

我们分两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每组推选1位小伙伴来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

胡奇伟:正好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因为要做公众号向我征求意见。我可以告诉他,你可以先把公众号搭建起来,用以往写过的文章,就算润色没有那么好,但是可以先推送出来,然后让我们小伙伴帮他转发,然后征求改进的建议。比如哪里写的不好,怎样排版等等。我觉得这就是最小化产品的概念和优势。

李青:首先,你有这个想法,有这样的资源,只有先做出来才知道好不好,市场是否接纳。不然你想得很完美,但是不做出来你永远不知道市场是否能够结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不如现在就做。


    好的,谢谢大家。大家分享的特别好,其实我们的拆书帮的线下活动来说也是对“最小化可行产品”的一种印证。之前我们一直没有公开发布活动,是因为我们总觉得不够好,不能给大家带来很大的更多地收获。但是从开始组织线下到现在已经很久了,按照我们的标准我们永远没办法完全准备好。所以我们可以先从小范围的开始,慢慢积累经验,接受大家的反馈慢慢完善,把我们线下组织的越来越好。

   大家回去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中途放弃的“产品”?未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的“产品”?用“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概念构建一个试验产品,并把它发布到网上接受大家的反馈吧!


   好的,希望经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用“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概念让自己立马行动起来,告别拖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