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分组
各位黄河分舵和即将成为黄河分舵的热爱学习的小伙伴,大家上午好!非常开心又一次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为了让大家对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分享一下我的三个标签:
1:拆书帮太原黄河分舵的组织长老;
2:拆书帮一级拆书家;
3:5岁孩子的爸爸;
为了接下来的活动更加高效,我们先分一下组, 我们就按顺时针,两两一组,接下来的所有涉及讨论的环节,都是按照我们分好的小组进行。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要拆的这本书,这本书的书名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一本畅销书同时也是一本长销书,仅仅美国就累计销售了300万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30多年依然经久不衰。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是一本关于爱和沟通技巧训练的书籍,被称为亲子沟通的圣经,大家就可以看出这本书在同类书籍中的地位了吧?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B1: 所以这本书提供了可供家长借鉴的众多事例,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比如,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地板凉偏是打光脚等诸多实用场景。
……B2:今天的两个拆页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负面感受,更关键是通过4个技巧让他们感受到做家长是理解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第一个RIA(10-15分钟)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可以通过2个步骤,学会处理孩子的坏情绪。一、【R】阅读原书拆页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听完讲座以后,我在想:“也许别的父母那样做,我不会是这样的。”后来,我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事实上我也和他们一样的。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我家里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二、【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几个对话的片段是这本书其中一个作者和她的孩子经历的一些真实的场景,说的是家长通常不愿意承认孩子的情绪或感受。
【意译案例】
我以前一直觉得我的同理心还是不错的,也能识别和承认孩子的情绪。但直到上周(元旦)带孩子到山西体育中心自行车馆参加平衡车比赛,一个下午的几个对话,发现我也有这样的问题。
给孩子穿上护具后让孩子穿上羽绒服等候比赛的开始,我就让孩子穿,孩子不高兴地说
孩子:爸爸,我热,我不想穿。
我:这里面冷,你看那么多家长和其它小朋友都穿着羽绒服。
孩子:我真的热
我:等冻感冒了你可别找我?
孩子:不找就不找
我:宝贝喝点水吧,看你嘴干的都起皮了
孩子:太烫了
我:爸爸刚才尝过了,正好
孩子:是我喝还是你喝?我说烫就是烫
我……
【WHY】
正如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意识到自己有问题。任何技能在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人之前,都要你先发现自己是个不够好的人。
具体到沟通、到倾听能力上,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呢!在特定的方向上留意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确实有问题。
在这个片段中,需要你留意的特定方向就是: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中,当有人带着情绪跟你沟通,无论这个人是孩子、伴侣、朋友、同事还是老板,无论他的情绪与你有没有关系,你有没有做到让他感受到你承认并接纳他的情绪了。
【HOW】
通过对方语言或肢体语言识别对方的负面情绪。当对方的肢体语言或者语言表现出不满,生气,郁闷等负面情绪时。
1复述他的情绪。比如,当对方说,“气死我了”,你说“你很生气”
2复述他的意思,把“我”换成“你”。“我累了”,你说“你累了”
【WHY-不那么做的坏处】:
如果不承认孩子的负面情绪或感受,你会发现很多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
【异议预防】
可能有的小伙伴说了,孩子大部分的感受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们特别生气或者焦虑时,我也要忍受吗?是的,孩子的情绪你是要完全接受,但一些行为是应该限制的。比如你可以说“看得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适用边界】
适合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当有人带着负面情绪和你沟通时,你都需要先接纳他的情绪。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三、【A1】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
请像第一个拆页一样,回想自己生活中的场景,不仅是面对孩子,也包括其他有情绪的人(如伴侣、朋友、同事、领导) ,回想一下最近的一次沟通,当对方有负面情绪时自己是如何与这些人交流的。
为了让大家好理解,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抛砖引玉,比如当老公和你抱怨他们领导不公平的对待他时,或者你的孩子告诉你他们班的一个同学给他起了一个难听的绰号令他很气愤时,或者你女朋友听说她的闺蜜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让她很伤心时……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A分享:
舍友:我们单位的B同事说的关于**的话太让我生气了。
小A:这又不是个多大个事,就这么个小事不值得生气!
舍友:……(无语,生气爆发不出来的表情)
四、【A2】催化应用(可选)
拆书家提问设计: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打算如何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大家可以下来完成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现场就不让大家分享了。
【片段1总结及与片段2之间的关联语】
这个拆页更多的其实让我们当有人带着负面情绪沟通时,我们从意识上不要否定别人的 情绪,同时还给了大家两个简单的小步骤,重复对方的意思和情绪。
但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遇到的情境可能比较复杂,而且老是用一种方法,后面的效果可能就不像最初的效果了,所以接下来给大家更多的方法进行选择,我们进行第二个拆页的阅读。
第二个RIA(35-40分钟)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可以通过4种技巧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
三、【R】阅读原书拆页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
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们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四、【I】拆书家讲解引导(3-4分钟)
【WHAT】
人有情绪时都像孩子。所以,所有这些方法对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适用。
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要怎样做”,而是知道“不要怎样做”。因为几乎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面对有情绪的人却没有很好地做到主动倾听的时候,不仅浑然不觉自己做得不妥,甚至觉得自己很善解人意呢。
面对情绪,常规的回应方式有7种。
举个例子: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发现前老板在背后说他坏话,他非常气愤,而我可能会做出以下7种常规的回应:
1. 提供建议。“你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2. 讲大道理。“清者自清,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够了。”
3. 心理分析。“你可能是过于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了。”
4. 他人立场。“其实他这样评价你,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你的离职让那个项目延期了三个多月。”
5. 过度怜悯。“他怎么能这么阴损呢,碰上这样的人真倒霉。“
6. 不当追问。“他说什么了?跟谁说的?你怎么知道的?那个人为什么跟你转述这些?“
7. 否定情绪。“不要生气啦,跟这种人生气不值得!“
有没有在其中发现你熟悉的回应模式?或者有没有觉得你想成为其中某种模式的辩护-“我觉得这样挺好啊“?
【HOW】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原文片段提供了清晰的建议,接下来给大家解释或者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一下就明白了:
1. 用全神贯注代替心不在焉。通过肢体语言体现。看着对方的眼睛,身体前倾,不时的点头。
2. 用简要回应(嗯,哦,这样啊……)代替提问和建议。
3. 总结对方的意思(说出感受代替否定感受)。“所以你觉得生气,又没有办法找他去对质。“
4. 借助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要是当时有人站出来帮你说话就好了。“
【WHY-不那么做的坏处】
如果不按照我们上面总结的4种方式做,特别容易陷入上面总结7个误区。
【适用边界】
一切有情绪的人
五、【A3】促动参与(10-15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今天所学到的知识点,我们给大家设置了一个场景,但需要大家来体会一下不同的应对方式给对方的感觉。
I场景:医生说你是过敏体质,需要每周都打针才能止住打喷嚏。打针有时候很疼,有时候几乎感觉不到。今天,你觉得打针很疼。离开医院后,你想告诉父母你的感觉。
父母会用两种方式回应你。第一种方式是否定你的感觉。但是你还是要尽量让父母去理解你的感受。对话结束后,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和扮演父母的一方分享。
场景开始,你捂着胳膊说:“医生今天给我打针时疼死我了!”
Ⅱ,场景一样,只不过这次父母用今天技巧所学到的方式回应。同样,对话结束后,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和对方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否定的回应:
小A(孩子):医生今天给我打针时疼死我了,我的胳膊都不会动了
小B(妈妈):得了吧,哪至于那么疼,你就爱夸大其辞。
小A(孩子):你还是我亲妈吗?不理你了!(生气的表情)
拆书家反馈:给他们精彩的角色扮演一个掌声,扮演的还是特别像的吧?特别是”你还是我亲妈吗?“特别的有现场感。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们肯定的回应方式,是两个人调换了一下角色是吧?看我们看一下哦。
肯定的回应:
小B(孩子):医生今天给我打针时疼死我了,我的胳膊都不会动了
小A(妈妈):听起来还真疼。
小B(孩子):嗯,你看,我胳膊都不会动了。
小A(妈妈):这么糟糕啊!如果有人能发明一种无痛法治疗过敏症,该有多好啊!
小B(孩子):就是就是!
小A(妈妈):一周又一周的来打针真不容易。你一定希望再也别来了。
小B(孩子):妈妈你真好,和我想的一样。
拆书家反馈:怎么样?当孩子的这次感觉不一样了吧?从肢体语言可以看出来,被倾听被理解的感觉真好!再一次掌声送给他俩。
四、【A2】催化应用(可选)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到催化应用的环节了,依照本片段的最后建议,在头脑种想象你列出的那些情境,比如当老公和你抱怨他们领导不公平的对待他时,或者你的孩子告诉你他们班的一个同学给他起了一个难听的绰号令他很气愤时,或者你女朋友听说她的闺蜜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让她很伤心时…… 等场景。在未来一个月或一周,想想你会怎样做到“主动倾听“,让对方感受到你认同他的情绪。
学习者案例记录:
【陈婧分享】
在未来的一个月内,如果我的同事再和我抱怨她们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评价低时,
我就可以应用今天学到的几条技巧
1:我表现出关注的肢体语言,比如看着我朋友的眼睛,适时的点头……
2: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感受,确实如果孩子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都非常大,因为我自己孩子现在也上幼儿园
3:用幻想的方式 帮助对方:这个老师或许有一天就调走了或者生二胎休假了,到时就能给孩子换个好老师了呢。
好的,谢谢陈婧的分享,她把今天学到的3条技巧都非常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用,非常棒,让我们给陈婧一个掌声!
还有哪位小伙伴再给我们分享一个
【加菲猫分享】
在未来的一个月内,如果孩子再表达我做的饭不好吃时
我会听他把话说完,而不是像平常让孩子直接闭嘴,孩子说的时候适时的回应和总结,“不好吃呀!不好看呀!”“你看馒头不如汉堡好看也没有烤肠,幻想一下,中国的馒头不就是国外的汉堡包嘛,中间夹些红红的胡萝卜,再夹一片烤肉,是不是也是很美味呀?”至少也不会产生冲突了。
好的,谢谢加菲猫的分享,想到了吃饭时遇到的一些场景,下次拆书的时候希望能听到你的好消息。
好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拆书就告以段落了,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接下来,我简单的做个总结。
人有情绪时都像孩子,所以只有先处理好心情,才能处理好事情,我们要从意识上接纳别人的负面情绪,然后用主动倾听的技巧面对对方的感受,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