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用五个可行步骤,将自己熟知领域的概念,传递给对此并不了解的其他人。
【图书介绍】
【F特征】: 今天我带来的拆页来自于《演讲的力量》这本书,是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撰写的。 本书涵盖了演讲前的准备、演讲过程中的工具及舞台呈现等等,可以指导一名演讲小白成为高手。
【A比较】: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呢?因为它是TED唯一授权官方演讲指南,并且其作者2001年接管TED,参与并指导了上千场演讲。正是因为作者的特别经历,才使得本书较其他演讲指导类书籍,有更多的可行性与权威性。
【B利益】:社会的分工协作不断加深,一方面使得交流更加频繁,另一方面使得行业间隔着的那座山更高了。因此,演讲的效用就体现出现。因为一场好的演讲,能够迅速地抓住大家的眼球,并且快速有效地将自己行业的概念传递出去。 这样,就可以快速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普通的工作和生活中呢,演讲的技巧也可以使得自己专业性更强,条理更清晰。
行业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概念的不同,因此,今天我分享的折页,就是如何将本行业的概念传递给别人。这对大家在不同行业中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演讲的力量》P92
至此,我们已经吸纳了足够的信息来揭示有效解释的核心元素,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步:从听者的角度出发。“相对于21分钟的演讲来说……”,这句话不论在现实意义上,还是在概念上,都没有关于心理学或神经学知识令人生畏的假设。
第二步:点燃“好奇心”。好奇心会使人们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这是因为人们对某些事物不理解,认为存在某种知识缺口需要填补。吉尔伯特一开场就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之后又出其不意地用截瘫和中彩票的数据来戏剧性地撩拨这种好奇心。
第三步:逐一介绍概念。 如果要让你了解重要概念,那首先介绍这一重要概念所依据的知识点,如其中的“前额皮质”“经验模拟器”和“影响偏差“。
第四步:使用暗喻。运用“飞行模拟器“”心理免疫系统“这样的比喻来阐明他所讲解的概念。为了清晰地解释,必须引出令人困惑的事实,并且在人们与关于世界的既有认知模式之间建立起联系。暗喻和类比是这方面的重要工具,有助于进行解释,直到使观众了然于心,频频点头。
第五步:使用例子。如彼得·贝斯特这样的小故事,能使解释清晰到位。这就像对大脑说:你觉得能理解这个概念吗?那么把它运用到这些事实中,如果合适,你就掌握了。
【what】
由于社会分工协作不同深化,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为对方解释本领域内的词汇。例如房屋交易时,销售人员要给一个顾客解释何为“容积率”。顾客可能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
【why】
因为只有让对方了解了这个核心概念,才能使得沟通更好地交流下去,不至于沟通双方“鸡同鸭讲”。
【how】
如何给一个“外行”来解释呢?
我们可以遵循五个步骤:
1、换位。可以直接询问这个概念对于对方的意义是什么。
2、好奇。引发对方对于这个概念的好奇。特别适用于销售产品时。 当对方的胃口被调起来时,可以更好地进行下一步。
3、介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对方进行介绍了。
4、暗喻/类比。将相关概念联系到对方熟悉的领域,从而使对方加深印象。
5、举例。在交流中说出这个概念使用的场合及原因,使对方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适用边界】
这方法只适用于对方对该领域内概念不理解、不了解时,如果对方对于这一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时,可以不用完全按照五个步骤来。
【不这么做的坏处】
很多人直接进行第三步:介绍。可是这样会带来很多麻烦。
如果不换位,那么,对方可能会感觉到不被理解;如果不好奇,对方可能会感觉枯燥;如果不暗喻/类比,对方可能印象不会太深刻;如果不举例,对方可能不会运用。
【举例】
上周与一个朋友交流,他并非是心理学行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介绍“共情”这个词。当时我给他直接的解释是,“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感受对方的情绪”。可这个解释他也似懂非懂。
如果再遇见这种情况,我可能首先告诉他了解这个词带来的好处。
然后,讲述一个鲁迅写过的故事:有一个大户人家生小孩,三个人去庆贺。一个人说小孩一定会健康,另一个说小孩一个会当大官,最后一个人说小孩一定会死。而后来为什么大户人家的老爷款待了前两位客人,而赶走了第三位客人呢?那就是第三位客人没有做到“共情”。这个故事可以引起对方的好奇心。
之后再引出“共情”的概念: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感受。
然后进行类比,“共情”好像就是生活中的润滑剂,让人更舒服。
最后再举一个自身关于“共情”的例子。例如有一个朋友升迁受到阻碍,心情不好,而我首先去体会他的情绪,然后再与他进行交流,那次的效果是十分好的。
【分组指令】
请现场参与者两人分为一组。
【A1显像提问】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你需要向别人介绍一个概念。你呢,自以为把概念解释清楚了,可是对方还是一头雾水,并且不知道怎么接着问下去,于是只能带着疑惑离开了。那个概念是什么呢?当时是什么场景呢?你是怎么解释的呢?请大家利用2分钟时间,在小组内分享。
【A1+反思加工】
带着今天的学习收获,如果再回到当时的场景中,你会怎么做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时间7---9分钟。
【案例整理】
案例提供人:大力水手
<显像提问>
去年和一个朋友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需要告诉他“项目管理”这个专业词汇,我当时直接介绍“项目管理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当时看得出来对方是十分困惑的,可是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进一步讲述。
<反思加工>
通过今天的学习,如果回到当时的场景中,我会这么介绍:
1、换位。很多人的工作生活一团糟,每天就像打仗一般忙于各种事情,自己疲于奔命。如何改善了?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项目管理”。当我们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就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人。
2、好奇。去年我和朋友约好,两家一起出去重庆旅游。当时到了火车站,发出现了一个重要状况:朋友的身份证没有带。时间也临近开车,怎么办?只能匆匆忙忙地办了一张临时身份证。当我们上火车的时候,火车在一分钟之内驶离了。那次旅游就以那么慌张的状况开始了。为什么那位朋友会这样?因为他不懂“项目管理”。
3、介绍。这个时候,我可以拿出它的概念了:项目管理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
4、类比。介绍完了之后,我会进行一个类比:项目管理就像是《红楼梦》中贾府的王熙凤,是一个管家的角色。这样,对方就能够有更直观的认识。
5、举例。我们公司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有工作任务的分配,这其实就是一个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