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严连菊,很接地气的名字,我同样也给自己取了一个接地气的雅号“优雅村姑”,大家可以叫我村姑。下面,我用三个标签来全方位介绍我自己。
首先,我是一位5岁男宝的妈妈。
其次,我是一名“女汉子”,我有来自青藏高原的豪爽,有工科女的理智,有技术女的韧劲。
最后,我是一名学习者,我的人生信条是“仨人行,必有我师”。目前还是一名学生,我喜欢用心观察,喜欢收集“他山之石”。
我通过朋友的标签知道了拆书家,谢谢Sunny带我走进了拆书帮微信群,谢谢小王子带进入了拆书帮,让我也走上了拆书家的路。
感谢拆书帮,让我们欢聚在这里,那么,什么是拆书和拆书帮呢?下面我简单而又隆重地介绍一下拆书和拆书帮。
什么是拆书?
大家一看到“拆”,会想起什么?墙上画个圈,里面一个“拆”字?拆书的拆,可和圈里的“拆”有着天壤之别。我对“拆书”理解是一种在知识层面,将书化整为零的意思。拆书法是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提倡的读书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拆出书中所需的知识点,将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并规划具体运用,帮助我们这些成年人快速构建知识体系和核心能力体系的读书方法,重在知识的内化和将知识引入实践,转化为能力,学以致用。
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法和现场学习法:个人学习法就是便签法;现场学习法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大家把知识拆为己用,重在激活经验,促动参与,催化应用。它一般有三个步骤(三个便签)组成,即RIA,R指的是阅读原文,I指的是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内容,A指的是激活经验,催化应用。它分为A1和A2,A1,就是向后看,寻找自己过去的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A2是向前看,规划自己以后的运用场景。
在整个现场活动中,拆书家扮演的是引导者、促动师、催化师的角色,启发、引导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促进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行动,践行“学以致用”。
拆书帮——我对它的解读:拆,将书“化整为零”,获取书中知识,并转化为能力;帮,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帮助,赋能,;第二层含义:帮会,社群,并引申出“陪伴”的意思,所以拆书帮,是以陪伴和赋能为目的,基于拆书法的公益性学习爱好者社群,具体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或拆书帮俱乐部),它的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我今天要分享内容来自《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
这本书是一本集合了畅销书作者古典、职场大神彭小六等人文章的文集,从“思维-目标设定-努力方式-高效能--适应现实”五个主题层面将文章分类,让年轻的读者从这五个主题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并给了我们一些时间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实战经验和指导。
今天我就为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片段。
【拆页原文】 摘自古典《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
提醒:请大家优先、重点阅读划线部分。【时间:2分钟】
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心情或直觉,往往都是比较随机的,而原则是明确的。如果你建立了一套完善有效的原则体系,会极大地帮你减少“选择困难症”,你也会过得更加痛快。
那么,我们要如何建立自己的原则体系呢?
1.先刻意背诵与模仿
首先要知道,既然说是“体系”,那当然不是说一个原则或者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有一些根本性的原则甚至是高度抽象化的。
但是,既然知道这些是能改变自己一生的原则,那就不妨用最朴素的方法去学习——背诵与模仿。让这些根本性原则强行进入大脑,如同播下一粒种子,等待其自然地生长、贯通,慢慢开悟。
Ø 比如在《原则》这本书里,作者认为的根本原则是:
Truth—More precisely,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producing good outcomes.
真相——具体来说,就是精准地理解现实——这是达成良好结果最重要的根基。
Ø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所说的7个习惯,你也可以当成是原则(最好背诵英文):
Be proactive—You are in charge.积极主动——我的人生我负责。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Have a plan.有目标——有计划。
……
2.有意识地收集与完善自己的原则
根本性原则是原则体系的骨架,要让原则体系丰满起来,覆盖到生活决策的方方面面,就需要有意识地去收集总结自己的很多原则。比如我最近收集总结的一些:
花钱能搞定的事,就别浪费其他资源(认清成本的大小)。
诚信问题决不妥协(保护个人声誉)。
保持开放的心态(接收来自外界更多的刺激)。
不轻易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于他于己都没好处)。
保持运动的习惯,进行身体管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
有时候看到好的文章,如果当中有你认可的原则,也可以一并放进去。比如,武志红老师有一篇文章《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当中提到,减肥这事儿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减肥之前没想清楚,让他们减肥的动力是什么。
于是,我就把文章里的观点提炼出来,添加到我的原则清单中:干一件事之前,一定要明确干这件事的目的,并确认自己对目的本身充满干劲。
3.逐渐对自己的原则进行金字塔式分类
自己日常收集原则时,或许还没来得及分类。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后,采用金字塔原理去进行分类,确定哪些是大类,哪些是小类,适用于哪些决策,如果遇到不相容的原则怎么处理,同一级次的原则如何按重要性排序,等等。
比如,采用思维导图或金字塔原则去构建分类,这是我最近对自己收集的原则做的整理。
我理解的是:在原则体系里,大原则基本不变,但小原则应该是随着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不断地更新与变化。所以分类这件事一定要自己去做,因为每个人的体会与感受不一样,采用的原则自然不一样。
我看到小伙伴都看完了,我来分享下我们可以从原文片段中学到什么。
生活,其实就是由无数的选择组成,大到高考填志愿,工作,择偶等,小到买哪件衣服,晚饭吃什么。的确无时无刻不在选择。
但是,现在又流行一个词叫“选择恐惧症”,我们自我诊断一下,我们有没有一遇到选择,就纠结或痛苦,这个知识点,就是帮助我们做选择的
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总结为“用原则做选择”,就是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建立一系列原则,在选择的时候,通过这一系列原则来判断选项,从而帮助我们作出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如你很看重自我成长,你可以把“持续阅读”作为你的原则,下次你面临“看书还是看剧”的决策时,我想追求目标的我们,就会果断地选择看书。
如何“用原则做选择”呢?分为四步:
第一步:效仿榜样
向我们心中的偶像或榜样学习。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也可以直接套用经典书籍中的原则,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第二步:修正、完善原则
毕竟是效仿嘛,那还是别人的原则,所以我们对“拿来”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或补充,成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原则。如曾国藩有个原则,每天打扫庭院,我跟根据自己的情况,改为了“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
进一步完善和丰满原则,逐渐形成自己的原则清单。
第三步:构建原则体系并持续改进
对自己的原则清单进行分类,构建自己的原则体系,如哪些原则是用来自我管理的,哪些原则是待人的,哪些原则是用来处事的。便于自己做选择时,最快速度调用原则。
第四步:用原则做选择
遇事要做选择了,那我们就调用原则,以原则为中心,做出更符合、接近自己原则的选择。
小伙伴们怎么样,看到上面的四步之后,有没有一点儿的释然呢?
这种方法适用于我们做任何选择,大到人身大事,小到柴米油盐之事,帮助我们作出我们想要的,不让我们那么后悔的选择。
A1:经验反思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错误选择。我之前就因为错选了我的第二份工作,导致两年时间,基本处于“零成长”状态。
14年初,我从上海来到广东找工作,投了一份简历,面试后,对方觉得我满足要求,希望我入职。其实那时候我不想去那边,觉得专业匹配度不高,非常纠结。可是我可爱的父母告诉我“女孩子,上班不用太辛苦,这份工作工资也可以,两个人也比较近,挺好,不用再选了”。我那先生告诉我“女孩子,工作就应该轻松一点,做点文职工作最好,以前你经常去核电厂,我都担心”。。。。。。最终,在亲人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我还是选择了那份工作。但是上班没几个月,那种没劲感充斥着我的全身,面对没有任何挑战的工作,觉得就是一种煎熬。一个失败的选择,浪费了我近2年的青葱岁月。
反思我失败的原因,就是我没有建立择业原则。其实,我一直挺喜欢我的专业,并且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那么我的则业原则就是做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工作。所以很快,我就转到了现在的岗位。
A2: 规划行动
选择无处不在,作为没有经过岗前培训的妈妈而言,在育儿方面的选择,最让我头痛。我迫不及待的用这个方法,指导自己的育儿的选择。
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要做一个好妈妈,那么怎么做好妈妈的选择呢?
首先:我给自己找了个榜样,简∙尼尔森,学习她写的正面管教,得出几条原则:鼓励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遵循自然成长规律。
其次:我也有意识的关注关于育儿方面的知识,向别的妈妈取经,又补充了一些原则。
然后逐渐得出自己的育儿经,形成自己的原则体系,如关于教育的,关于兴趣培养的等等。
现在和孩子相关的选择,我都会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如我们有个原则“孩子六岁前,让孩子尽可能的玩,以娱乐和培养习惯为主”。所以在孩子是否在幼儿园上英语培训班的问题上,我们也纠结了很久(特别是看到同事的孩子2岁不到,就送去上英语课)。可是我们对标了原则后,最终我们还是没有报英语培训班,因为我们想给他更多的时间玩,更多的时间我们一起玩。现在,觉得自己的选择挺对的。
结束语:
我的分享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助我们建立原则体系,每一次的选择,都能让我们离目标更近。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