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马小帅,一名油藏工程师,目前还在深造中,平时喜欢旅游、唱歌、踢/看足球,希望与小伙伴们,在拆书帮一起成长。
今天要拆的,由李忠秋编写的这本《结构思考力》是一本思维类图书,(F)侧重于从“结构思考”的角度向大众以更通俗的方式,传递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理念和方法。(A)与同类图书《金字塔原理》相比,案例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加贴合,读起来更符合中国企业及中国人的特点。(B)如果你对自己的逻辑思考和表达不甚满意,那本书介绍的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分类清楚,逻辑递进等方法能助您思考清晰,表达有力。 今天将会提到的归类分组三步法中,就利用到了分类清楚的办法,它可以用于项目进展、4汇报中,比如说:过去、现在和将来,总结、思考和计划,因此,三步法让我们在在需要整理物品、项目汇报、文案写作时,学会用归类分组三步法有条理的应用和表达出来。
P 41-42
大家刚开始训练结构思考力时,可以以3为基础去考虑“要点是什么?”。
那为什么是3点呢?首先,3点便于普通人记忆;其次,3本身也是特别稳定的一个结构,3个要点是要支撑你的1个中心思想;最后,通过分3点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其实是在加强你的分类能力。
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大脑,如何能够做到清晰、高效的思考呢?由于我常年要到全国各地的企业里讲授课程,所以几乎每周都要在家准备2-3次行李箱。最开始,对于每次带什么东西这件事非常头疼。比如夏天蚊子多应该带上防蚊液、讲课要带上电脑、用手机得带上充电宝、偶尔会有一些酒店没有电熨斗还需要带个旅行电熨斗、住酒店刷预授权得带信用卡、带双运动鞋天气好的时候可以跑步……每次绞尽脑汁丰富头脑中的清单,可是经常还是忘记带几样重要的东西,有的时候还带了几件不需要的东西。
如果运用结构思考力,这个问题就轻松多了。每次可以随手拿一张便签纸,然后开始在上面画出这样的结构。首先,将所有的物品分为三类(1)电子产品,(2)穿戴衣物,(3)其他——这样的分类可以概括所有的用品,没有重叠也没有遗漏。然后,开始在每个项目下,列出所需用品,同样也是从大类到细节。最后,还可以根据重要性,进行选择和修改。删掉并不必要且占空间的物品。此后,每次收拾行李都可以有条不紊,而且基本没有忘记带东西。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需要整理物品、项目汇报、文案写作时,学会用归类分组三步法有条理的应用和表达出来。
<what-核心知识点、相关理论阐述>
在片段中,作者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结构思考力中的“3点原则”,来解决培训师的日常工作过程中遇到的这么一个问题—准备行李,进而引出“分组归类”的应对方案。
<why-前因后果>
【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不采用结构思考中的归类3步法,因为有大量信息的涌入,我们的大脑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整理、重构,举个栗子(一般的错误做法):我们在看到一份报告时,不是想着按时间、逻辑和重要性次序进行整理,而是想一股脑将其全部记在脑海中,再进行整理。【错误做法的结果】一般是越想越乱,还容易考虑不周、丢三落四;此外,经历得多了,在职场中容易让他人认为我们做事不靠谱,丢失很多发展机会。采用结构思考中的归类3步法之后,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领导、朋友们再也不用担心我们“丢三落四”了。
How:归类3步法的核心在于:分类别,列清单,做增减。三步法可以在整理物品、工作总结、技能学习等场景中用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按照MECE原则,使得列出的点没有重叠和遗漏,比如:按照时间顺序、重要性顺序来分步。以整理行李为例,首先,分类别:分为电子用品、穿戴衣物和金融证件类;电子用品中可以包括:工作用、学习用和生活用。列清单:比如衣物中用到的西服、衬衫、鞋子等。这里的清单不要求一定是三个,但是也最好不要超过5个,超过的话就需要整合,放到下一层清单中。做增减:如果列出了远超三条的清单,就要考虑是否要去掉不常用的,如果不足三条,就要再设想到具体场景中,看是否还有遗漏。
(个人案例)举个我自己的栗子。由于平时需要阅读一些专业论文,作为小白的我,开始总想着通读全文,一篇篇文章读下来,感觉记住了零星的片段,结果脑子中只有点,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
采用分类三步法后,我会将一般的文章分为创新点、研究手段和所得结果来看,这是我认为有价值的所有内容,之后,再将创新点进一步细分,比如:跟随创新、原创性创新、创新点的局限性。此外,我还需要对结果进行细分,这其中又包括了讨论、数据结果对比和结论三部分。这样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节省了时间,还获得了更多用得上的信息。
分类别 | 创新点 | 研究手段 | 所得结论 |
列清单 | 跟随性创新 | 实验 | 讨论 |
原创性创新 | 软件模拟 | 数据结果对比 | |
创新点的局限性 | 其它 | 结论 | |
做增减 | 其它(增) | ||
1. 数据挖掘分析 | |||
2. 矿场试验 |
A1·激活学习者经验
先给小伙伴们分一下组,坐在长桌两侧,相邻的四个人为一组。
请在座的小伙伴们一起想一下,在过去的几周内,你是否有丢三落四、摸不着头脑的经历呢?
比如说:
领导安排了一项年中总结,结果自己凭着自己的回忆毫无章法的列出了一件件似有似无的工作量?搞得不仅自己不知所云,老板也听得是云里雾里。
当然也有可能你当时恰好用到归类分步法,已经做得很好,这些都可以分享出来。
想想你在是否遇到类似场景,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稍后请几位小伙伴们,给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经历。
下面有哪位小伙伴愿意来分享下自己的经验呢?
陈茉分享:
在上周六,我将提升工作技能的一个小的编程项目写完,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写的东西类似于人的头、身体、四肢的架构,我在写的时候呢,不会先有一个整体的架构,而只是会先修饰头部的眼睛、鼻子、嘴等细节,做完了这些之后,再去想下一步要去做什么。这样会让我在完成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其实是比较凌乱的,一般都还要在做的过程中反复检查是否有遗漏,效率反而非常低。
A1+·学习者反思经验
接下来,请大家将时间轴再次调回到自己刚刚回忆的场景中,设想一下如果按照今天介绍的归类三步法,怎样一步步的完成之前场景的事情。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建议大家可以先写在便签上,方便一会使用。可以利用曾经……如果……我会……句式,来表达。需要给大伙提个醒,要有具体的做法、要有明确的时限,还要有可衡量或可观测的预期结果,哈哈,这又是三点了。对照着拆页中的步骤,在便签上拆为己用吧。给大伙5分钟的时间。
陈茉分享:
我有一个目标,我想做一个编程设计,之前我都是拿来就做,毫无规划。那么现在呢,我会对编程中需要用到的专业技能分类,分为结构、样式和其它。如果有不确定的内容,就暂时归为其它,比如说排版、颜色等。结构又可以分为头部、身体和四肢,类比了编程中的头文件、函数实现和函数的调用。样式包含了对结构的各类装饰。其它包含了设计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个在做的过程中再做添加。
第一次整体分类 | 代码结构 | 代码样式 | 其它 |
第二次细分小类 | 代码头文件 | 代码函数实现 | 代码的调用 |
第三次完善分类 | +各类装饰 | +设计中不确定性 |
这样按照《结构思考》中介绍的“三个”原则进行分类,我在头脑中对自己要编程的事情,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再想完成某一部分工作时,头脑中还可以其跟剩余部分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