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面对即将发生的可预见的冲突时,摒弃争锋相对的处理办法,使用道歉认错、解读“版本”、表达感受三个步骤来避免冲突。
【分组】
我们以我左手边的四位伙伴为一组,右手边的五位伙伴为第二组,每组的组长就是那组最先到达的小伙伴,请组长举手示意一下。
【自我介绍】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一龙,大家要是下次见到我却发现自己想不起来我的名字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想到我们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而我大概是我们分舵最小的龙的传人,所以是一龙。我的三个标签分别是学生、思考者、今年的行动家。学生是比较单纯的,所以来到拆书帮也是带着很单纯的目的,就是来提升自己学习的步伐以及认识更多同频的小伙伴。思考者标签是因为我每天都会花掉大量时间进行思考。今年的行动家这个标签是和去年的狭义学习者相对的,今年我会更加侧重于输出实践这个环节。
【FAB图书介绍】
Feature: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拆段来源于《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好好说话》是由马东出品,黄执中、马薇薇等人合著的一本有关如何说话的书,书中将话术分为了沟通、说服、谈判、辩论和演讲。
Advantage:本书的作者都有着丰富的说话技巧,马薇薇和黄执中分别是《奇葩说》第一季和第三季冠军,书中的话术角度比较新奇,结构清晰,案例也很接地气,可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说话类入门书籍。
Benefit: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需要你传达一些坏消息,自己左思右想的情况?又或者,你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经常对别人的话语感到不满,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口的情况?如果你想改变这些情况,这本书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思路。
现在请大家阅读一下你们手中的拆段,阅读完毕之后请举手示意一下,谢谢!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小的冲突,由于沟通不良,在日积月累后都有可能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定时炸弹。所以,要改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不应是后知后觉地弥补,而是要针对冲突产生的机制进行预防。要弄清楚,那些看似微小的冲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没能现场解决,从而积累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裂痕。
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意识不到一件事情存在“两个版本”。
什么叫“两个版本”?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角度的版本。在我们自己所编写的版本中,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而所有外在的、来自他人的反弹与质疑,对我们来说都是缺乏体谅的、胡说八道的,甚至是挑衅的。
虽然我们在沟通时都会强调“我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所以,我们就要了解,所有的沟通事实上都是在“对人不对事”。在沟通中,我们对于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在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
囿于情绪和认知的不完全,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而都误以为是对方不讲道理。这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来甚至爆发出来。
既然认识到了“两个版本”的问题,我们就要努力去拆除这个陷阱,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一剂“感受的预防针”。 比如,当你想要宣泄情绪、表达不满之前,试着做一些这样的铺垫:
“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
“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这样做是对我的一种不尊重。
“抱歉,我知道你希望我早睡,不是故意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我总忍不住会有这种感觉。”
之所以用“感受的预防针”来为之命名,就像为了抵抗疾病,小孩需要打预防针一样,面对某些敏感的沟通,我们也会需要预防针。而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它预先向对方说明“我接下来要讲的仅仅只是我的感受而已”,也就等于是在暗示说“我讲的有可能不是客观事实”,从而大大降低了会给对方带来的被冒犯和被攻击的感觉。
紧接着,你会发现沟通的重点发生了奇妙的转化:你在意的重点是说出后一句“我有什么感觉”,而对方在意的重点则是前一句“这或许不是事实”。
WHAT:“感受的预防针”就是在我们面对一些敏感沟通的时候,需要用它来委婉传递我们的想法的一种方法。
WHY: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意识不到一件事情存在“两个版本”导致没办法做到针对冲突产生的机制进行预防。所谓“两个版本”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角度的版本。但通过“感受的预防针”可以让我们对冲突进行预防,其具体步骤如下: HOW:1、道歉认错。这里的错误,是指自己用主观感受去评判对方的行为,认错是一种示弱行为,有助于减少对方的抵制情绪,常用句式:“抱歉,也许这只是我的主观判断……”、“抱歉,这未必是事实……”
2、解读“版本”。尝试从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的“版本”,避免踩入“两个版本”的陷阱。常用句式:“我知道,你只是想要……,并不是有意要……”
3、表达感受。这里的感受,是指自己基于对方行为而产生的看法和立场,让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对我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也就是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版本”, 常用句式:“但我总会忍不住有这种感觉……”
(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那如果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坏处呢?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即将发生的可预见的冲突时,往往只站在自己角度脱口而出,不考虑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这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就好像自己前两天所做的那样。 EXAMPLE:前两天是圣诞节,所以我在学校里面和几个人一起在合伙卖苹果。当时团队的负责人问我们明天三四节课有人没课吗?我就回答了说我没课。然后他就让我明天送80个苹果到芙蓉宿舍区,距离我们宿舍大概一公里多,我当时就觉得太远了,就回了一句“这也太远了”。结果负责人直接回了一句“想创业就别怕吃苦啊”。我当时心里面就有些不太舒服了,就回怼了一句“这种苦有必要吃吗?”。当时,双方说话其实都是站在自己角度在说话,并没有考虑到对方为什么要这么说,导致双方心里面都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我意识到不对,当时就运用了“感受的预防针”的方法,对他说:“抱歉,我可能理解错了,所以接下来说的不一定是事实(第一步,道歉认错),我知道,你只是想要找人把苹果送过去,并不是真的在责怪我(第二步,解读版本),但我忍不住会有这种感觉(第三步,表达感受)。”听了我的话之后,他也承认他的态度不太好,并原谅了我。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当我这样说的时候,负责人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到“我说的不一定是事实”这一点上,而我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了出去。这样双方的冲突就化解了。
WHERE:这个方法的使用场景非常多,比如在我们和家人、朋友、同事在沟通上对方说的话让我们感到不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用这个方法。
【A1】
好了,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这样一个场景。你过去是否有遇到过在和你的亲人、朋友或者同事沟通的时候,针对某个问题,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并发展到一种相互指责的情况呢?去想一想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什么原因、整个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2分钟在组内讨论一下,之后我再会给一位小伙伴2分钟的时间,邀请他起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1】
我有一个女儿琪琪,上周晚上睡觉之前,要叫她过来洗漱,我说:“快点,过来洗漱了”。小孩就回一句:“别慌,等一下,我看完动画片就来”。我当时一下子就生气了,就说“你天天看动画片,你再不过来,就不用洗漱了!”结果她也生气了,怎么都不过来洗漱。
【学习者案例记录2】
我现在在眉山上班,平时是父母帮忙带小孩。我回家之后也经常在外面去讲《正面管教》的家长课,所以有时候我父母就很生气。以前对话就是:“每次回家你就东跑西跑,以后我不帮你带小孩了,你自己带走”。以前的话我就会说:“我怎么办嘛?我怎么可能带嘛”,这样矛盾就会产生升级。
【A1+】
好的,谢谢那位小伙伴的分享,现在请大家基于刚刚自己的案例,用学到的“感受的预防针”的方法,即用道歉认错、解读“版本”、表达感受三个步骤应该怎么进行沟通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讨论结束之后,我会再给一位小伙伴2分钟的时间,邀请他起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3】
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用到今天的这个方法对我父母说:“对不起,我不该顶嘴。我知道你只是想要我多在家陪你们。并不是真的不帮我带小孩。但是你们的说法我会忍不住顶嘴”。这样说的话,父母关系也会更好一点。
【总结】
通过刚刚的分享,我发现我们的小伙伴都很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已经基本上学会如何运用“感受的预防针”进行沟通了。通过道歉认错、解读“版本”和表达感受,化解掉潜在的冲突。以上就是我本次晋级TF2-1所分享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