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R(原书拆页)2-3分钟
原文:
Reading
选自《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关注圈VS影响圈 P59
关注圈与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见图)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板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小。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前面提到我有一个儿子在学校里遇到了麻烦,我和桑德拉都很担心,怕他因为那些弱点而被别人轻视。但这些都属于关注圈范围,结果错误的焦点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我们自己备感忧虑和无助,同时也加重了孩子的依赖性。后来我们聚焦于影响圈,着眼于自己的思维定式,结果真的有效。结论是我们不必担忧外界条件,只要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
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也有一个关注圈,只不过他们的关注圈往往大于影响圈,这样才能发挥影响力。
“如果”和“我可以”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力,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定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
WHY—WHAT—HOW |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老奶奶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是卖雨伞的,小儿子卖布鞋,一到下雨天, 老奶奶就心疼: 哎呀, 下雨天, 我儿的布鞋怎么卖得出去啊?
一到晴天就愁, 有谁会买雨伞啊? 因此, 这个老奶奶每天就愁眉苦脸的。 这时候她的邻居对她说了一句话: 老奶奶立刻就喜笑颜开了,
相信大家都猜到了那句话:下雨天卖雨伞,大晴天,能多卖几双布鞋,多好啊!什么都没改变, 只是让老奶奶注意到不同的事件上,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前后在老奶奶身上发生了什么。
愁眉苦脸时老奶奶关注的是: 天气给儿子们的生意带来的不好影响,在阅读后我们可以发现这是老奶奶的关注圈,我们每天聊得,想的,做的构成了我们的关注圈(画一个圈),以此来区分我们不感兴趣的事物。 天气属于老奶奶关注圈里的一件事情。
喜笑颜开的老奶奶关注了什么呢? 晴天小儿子可以多卖几双布鞋, 雨天大儿子可以多卖几把雨伞。
以上这两件事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天气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无能为力,关注这件不可控的事情会发生什么呢?对, 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抱怨,沮丧,久而久之,就是恶性循环;而 卖东西是我们可以切实完成的,是我们能力内可以把控的事情, 这些事属于影响圈,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对它施加影响。如果一直关注影响圈, 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会发生什么呢?对, 我们的影响圈会不断扩大。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前后在老奶奶身上发生了什么。
愁眉苦脸时老奶奶关注的是: 天气给儿子们的生意带来的不好影响,在阅读后我们可以发现这是老奶奶的关注圈,我们每天聊得,想的,做的构成了我们的关注圈(画一个圈),以此来区分我们不感兴趣的事物。 天气属于老奶奶关注圈里的一件事情。
喜笑颜开的老奶奶关注了什么呢? 晴天小儿子可以多卖几双布鞋, 雨天大儿子可以多卖几把雨伞。
以上这两件事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天气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无能为力,关注这件不可控的事情会发生什么呢?对, 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抱怨,沮丧,久而久之,就是恶性循环;而 卖东西是我们可以切实完成的,是我们能力内可以把控的事情, 这些事属于影响圈,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对它施加影响。如果一直关注影响圈, 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会发生什么呢?对, 我们的影响圈会不断扩大。
那么要如何去做呢?
首先分清关注圈里哪些事务属于影响圈
其次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实践放到自己的影响圈内。
再次不断循环,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有一个好用的话术是试着把 如果…..就好了。 替换成 我可以….
试着想一下,在故事里,老奶奶的内心经过提醒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之前:如果天晴就好了, 小儿子的布鞋就能卖出去了。
转化成 ----------à 我(我大儿子)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卖出去更多布鞋.
再想远一点,
之前: 如果有更多的人知道我大儿子的雨伞店就好了。
转化成:---------à 我大儿子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可以提高知名度.
A1(结合自己的经验) |
这让我想到一个演讲,关于上海新移民当中子女的受教育情况。 在上海参加高考, 进入本科学校的录取率是百分之80左右, 而很多在上海工作的父母达不到让子女参加上海高考的条件,只能回到家乡去参加高考。 以我的家乡举例,本科录取名额只占20%,甚至更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让我,和像我一样来自偏远地区的人要遭遇更多的挫折。整个演讲我都在控诉国家的户籍制度和教育不公,演讲后收到了一个反馈,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关注圈和影响圈,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过于关注一些我改变不了东西, 比如说户籍制度, 国家的录取政策,抱怨没有带给我任何的积极影响。但如果关注影响圈,即在目前的状况下,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我们可以改变哪些反而更容易切实改变现状。 |
A2(未来的计划) |
首先我需要在关注圈里区分哪些是不可控的, 哪些是处于可控范围内; 以工作的年度总结为例, 作为内容开发 不可控的因素有:教师质量+公司的方向, 我可以做的是接纳,减少抱怨; 可控的因素有 努力提升课程质量,包括课件的流程是否清晰+是否对照参照表检查+目标设置是否合理+场景设置是否符合语言的功能性要求; 运用话术呈现是: 如果老师上课再准备细一点就好了-> 我可以改进课件的的质量,提高可操作性.
其次,细化可以改进地方列出具体目标, 提升课程质量个人可以做的努力是: 我需要在过年前完成TKT 的四个模块的学习(试卷), 搭建教学技能知识框架(输出PPT), 了解熟悉场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输出SOP)。 复盘: 苹果: 观点清晰,故事生动 洋葱:故事不够贴切, 可以换或者加强衔接, 实际I 部分时间过长 以至于后面差点超时,需要控时。 改进目标: 完成预备表后要做口头演练,最好录音对比,训练控时和衔接。
|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