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 所属活动: 徐汇云顶分场:异场书店开张啦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关注圈和影响圈. 学习目标: 关注圈和影响圈

开场:



一、自我介绍(1分钟)

大家好,我叫温梦燕,大家可以叫我Stefanie, 刚刚加入拆书帮, 原因一,喜欢拆书帮的学习气氛,二,持续的拆书对我来说是强制的输入和输出,   三,定期检视自己的执行情况。

非常荣幸成为了在1-1 拆书就挂了的人,很开心今天能第二次拆1-1 希望和大家多多学习。

二、拆书帮介绍(2分钟)

拆书和拆书帮介绍  

拆书 (输入-----输出 的中间工具)

      现场有多少人是第一次参加的呢?  允许我分享一下对于拆书的理解,顾名思义:拆,   拆解,书是我们重要的输入工具,拆书通过拆解分析,特别是利用RIA 便签读书法,把书中的知识逐步转化内化成我们的能力,以某一种方式输出来,拆书就是在实际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一座桥梁。


 RIA便签读书法是什么呢?   三个步骤:R reading, 看书,通常是选择一个段落,页面来阅读;   Iinterpretation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 A application 应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 转化成能力解决具体的问题。

拆书帮  从事这件事的学习型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全国的许多地方都有,  称之为各个分舵。

三、RIA7-12分钟)

 

这个段落来自于一本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史蒂芬柯维。这本书在美国的影响仅次于圣经,十大管理学经典之一,据说是一本能够改变命运的书。主要讲述七个习惯,这个拆页选自于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A1(结合自己的经验)


A2(未来的计划)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原书拆页)2-3分钟

原文:

Reading

选自《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关注圈VS影响圈 P59

 

关注圈与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见图)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板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小。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前面提到我有一个儿子在学校里遇到了麻烦,我和桑德拉都很担心,怕他因为那些弱点而被别人轻视。但这些都属于关注圈范围,结果错误的焦点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我们自己备感忧虑和无助,同时也加重了孩子的依赖性。后来我们聚焦于影响圈,着眼于自己的思维定式,结果真的有效。结论是我们不必担忧外界条件,只要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

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也有一个关注圈,只不过他们的关注圈往往大于影响圈,这样才能发挥影响力。

 

如果我可以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力,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定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WHY—WHAT—HOW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老奶奶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是卖雨伞的,小儿子卖布鞋,一到下雨天,   老奶奶就心疼:   哎呀, 下雨天, 我儿的布鞋怎么卖得出去啊?   

一到晴天就愁,   有谁会买雨伞啊?  因此, 这个老奶奶每天就愁眉苦脸的。  这时候她的邻居对她说了一句话:   老奶奶立刻就喜笑颜开了,   

相信大家都猜到了那句话:下雨天卖雨伞,大晴天,能多卖几双布鞋,多好啊!什么都没改变,   只是让老奶奶注意到不同的事件上,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前后在老奶奶身上发生了什么。

愁眉苦脸时老奶奶关注的是: 天气给儿子们的生意带来的不好影响,在阅读后我们可以发现这是老奶奶的关注圈,我们每天聊得,想的,做的构成了我们的关注圈(画一个圈),以此来区分我们不感兴趣的事物。   天气属于老奶奶关注圈里的一件事情。

喜笑颜开的老奶奶关注了什么呢?  晴天小儿子可以多卖几双布鞋,   雨天大儿子可以多卖几把雨伞。  

以上这两件事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天气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无能为力,关注这件不可控的事情会发生什么呢?对, 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抱怨,沮丧,久而久之,就是恶性循环; 卖东西是我们可以切实完成的,是我们能力内可以把控的事情, 这些事属于影响圈,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对它施加影响。如果一直关注影响圈, 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会发生什么呢?对, 我们的影响圈会不断扩大。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前后在老奶奶身上发生了什么。

愁眉苦脸时老奶奶关注的是: 天气给儿子们的生意带来的不好影响,在阅读后我们可以发现这是老奶奶的关注圈,我们每天聊得,想的,做的构成了我们的关注圈(画一个圈),以此来区分我们不感兴趣的事物。   天气属于老奶奶关注圈里的一件事情。

喜笑颜开的老奶奶关注了什么呢?  晴天小儿子可以多卖几双布鞋,   雨天大儿子可以多卖几把雨伞。  

以上这两件事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天气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无能为力,关注这件不可控的事情会发生什么呢?对, 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抱怨,沮丧,久而久之,就是恶性循环; 卖东西是我们可以切实完成的,是我们能力内可以把控的事情, 这些事属于影响圈,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对它施加影响。如果一直关注影响圈, 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会发生什么呢?对, 我们的影响圈会不断扩大。

 

那么要如何去做呢?

首先分清关注圈里哪些事务属于影响圈

其次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实践放到自己的影响圈内。

再次不断循环,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有一个好用的话术是试着把   如果…..就好了。   替换成   我可以….

试着想一下,在故事里,老奶奶的内心经过提醒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之前:如果天晴就好了,  小儿子的布鞋就能卖出去了。

转化成 ----------à 我(我大儿子)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卖出去更多布鞋.

再想远一点,

之前: 如果有更多的人知道我大儿子的雨伞店就好了。

转化成:---------à 我大儿子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可以提高知名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结合自己的经验)

这让我想到一个演讲,关于上海新移民当中子女的受教育情况。   

在上海参加高考, 进入本科学校的录取率是百分之80左右, 而很多在上海工作的父母达不到让子女参加上海高考的条件,只能回到家乡去参加高考。 以我的家乡举例,本科录取名额只占20%,甚至更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让我,和像我一样来自偏远地区的人要遭遇更多的挫折。整个演讲我都在控诉国家的户籍制度和教育不公,演讲后收到了一个反馈,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关注圈和影响圈,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过于关注一些我改变不了东西, 比如说户籍制度, 国家的录取政策,抱怨没有带给我任何的积极影响。但如果关注影响圈,即在目前的状况下,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我们可以改变哪些反而更容易切实改变现状。

A2(未来的计划)

首先我需要在关注圈里区分哪些是不可控的, 哪些是处于可控范围内;

以工作的年度总结为例, 作为内容开发

不可控的因素有:教师质量+公司的方向, 我可以做的是接纳,减少抱怨;

可控的因素有 努力提升课程质量,包括课件的流程是否清晰+是否对照参照表检查+目标设置是否合理+场景设置是否符合语言的功能性要求;

运用话术呈现是:

如果老师上课再准备细一点就好了-> 我可以改进课件的的质量,提高可操作性.

 

其次,细化可以改进地方列出具体目标,

提升课程质量个人可以做的努力是:

我需要在过年前完成TKT 的四个模块的学习(试卷),

搭建教学技能知识框架(输出PPT),

了解熟悉场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输出SOP)。



复盘: 

苹果: 观点清晰,故事生动

洋葱:故事不够贴切, 可以换或者加强衔接,

            实际I 部分时间过长 以至于后面差点超时,需要控时。

改进目标: 完成预备表后要做口头演练,最好录音对比,训练控时和衔接。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