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书籍介绍】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拆解的书籍叫做《沟通的艺术》,本书的第一版出版至今已有40多年,依然长盛不衰,不停再版,目前已出了第15版,是沟通领域的经典作品,也是美国四十年来最畅销的、超过一百万名大学生使用过的人际沟通教材。
【分组】在正式开始前,我们先分一下组,3个人一组,分两组。
自我应验预言和沟通
自我概念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如此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你现在如何看待自己,也切实地影响着你未来的言行举止,而这被称为自我应验预言。
自我应验预言(self- f 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如果个体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期,并且他(或她)接下来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些预期上的,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成真。(Rosenthal Rubin2010)自我应验预言包含四个步骤:
1.持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对别人)
2.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3.期待如实发生。
4.强化起初的期待。
思考下面的例子,你可以了解上述情况是怎样运作的。想象一下,你正计划着要去应聘一个你很渴望得到的工作。你对于自己该如何表现非常焦虑,一点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有实力被录用你跟了解你的教授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去请教了在这家公司任职的朋友。他们两人都认为你非常胜任这份工作,并且确信能够任用你是这家公司的福气。基于这些评价,你的自我感觉良好,去参加了面试。结果,你不仅镇定地表达了想法,还很有自信地推销了自己老板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最终获得了这个职位,并得出以下结论,“我的教授和朋友说得对,我的确是老板愿意雇用的那种人才。”
这个例子说明了自我应验预言的四个步骤。多亏了你的教授和朋友对你的正面肯定,使你对面谈的期待可谓旗开得胜第一步骤)因为你乐观的态度,在面谈时你能自信地表现自己(第二步骤你充满自信的行为,当然也包括其他的资格条件,使你获得了工作(第三步骤最终,正面的结果强化了正面的自我评估,使你在将来面对其他面谈时更有把握(第四步骤)
自我应验预言在很多心理学的书籍里也会翻译成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是这样一种现象:你期望好的结果就更可能获得好的结果,期望不好的结果也更可能就得到不好结果。听起来很玄。但实际去探究它背后的原理会发现其实很简单,期望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影响结果。这种现象的常常是自然而然或者说无意识中发生的,因而起中介作用的行为往往会被人们忽略,使它成为了有些玄妙的自证预言。
举个例子,人们常常有一种刻板印象叫做女生不擅长数学,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受这种刻板印象影响,觉得数学很难,也很抗拒学,导致数学成绩不好,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女生不擅长数学这一刻板印象。
通过理解自证预言的本质我们实际上可以主动的使用它,让它为我们服务,尤其在培养自信方面。但在使用时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自证预言的适用边界。在这个概念中,其中一个核心的词汇是“自我”,这个概念是关于建立我们的自我认知的概念。另外一个核心词汇是“证”或者说“应验”,因为只有预言应验了,才能起到强化预言(期待)的作用。因此,我们打算使用自我应验预言时,必须评估一下事件本身是否为受个人的态度或能力影响较大的事,对于不可控事件,使用自我应验预言,往往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让自己/他人产生错误的认知。另外所持的期望最好与自己的能力要求差距不要太大。举个例子,你学钢琴一个月就去跟练了几年的人同台参加比赛,不论如何给自己正向的期望,基本没办法得到好的结果,只能打击自己的自信。
其次,如果正面的自我预言未实现,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多的向内归因(即将问题归咎于自身因素),更多的去考虑外部的因素对结果造成的影响,降低正面的自我预言变成负面的自我预言的风险。
A1
我们每个人都曾对自己有一些负面的自我评价,这些自我评价大多都是通过自证预言的过程产生的,请大家回想一下,想一个由于自证预言现象产生负面自我评价的例子。
学习者案例:
我是一名健身爱好者,跑马拉松练习,每次成绩都是7-8分钟,跑到三公里就到达疲惫点,迈不开腿了,成绩一直很难提升上去。原因大概是自己已经给了自己这是能力极限的认知,因此一直无法提升成绩。如果能给自己一些正向的预期,说不定就能再坚持一下,成绩就能提升了。
A2
那么如果要使用自证预言帮助我们在某件事情上建立自信,你计划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使用自证预言的四个步骤帮助你达成呢?请给出具体的时间和具体步骤。
学习者案例:
自己一直期望在自己能够在写作方面得到认同。下周一我要写一篇文章,我会首先给自己一些正面的自我预期,就是我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如果得到了别人对我写作方面的认可,我会去强化我的这个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