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用情感方法改变他人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深入理解自己内心的选择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的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做选择时可以

开场:

           【开场】:
各位拆书帮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张小喆。又是周二,又来黄岛拆书,每一次的拆书备感荣幸,也收获颇多。今天是线下tf2-1的拆书活动,拆书的主题是深入理解自己内心的选择。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的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做选择时可以深入理解我们来源于内心需求的行为动机,并可以通过主动选择的3个步骤来完成我们的选择。现在分一下组,坐在左手边的为一组,右手边的为一组。

     

  

【图书介绍】

F(特征):这本《非暴力沟通》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是一位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这本书介绍了以 一种以4要素为核心的可以让爱融入生活当中的非暴力沟通模式。

A(优势):这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入门畅销书,2003年出版,至今畅销不衰。该书中文版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 

B(利益):你有没有在生活当中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愤怒、失落、忧伤,充斥着你的脑海,但你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本书能够帮助你分析矛盾的根源,让你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生活当中的棘手问题。你有没有感觉到自己活了大半辈子好像从来没有为自己好好的活过,小时候为了父母努力学习,成家后为了让孩子努力工作,所有的一切的选择都是被迫的?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听从内心的选择,活出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想通过沟通来该改善现在的状态或者想要深入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拆书原页

 主动做出选择P126-127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此外,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行为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惜自己。当我建议“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时,有些人觉得我很极端,甚至精神不正常。然而,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入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意。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片式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环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已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你在思考“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个问题时,也许会像我考虑开车送小孩上学时那样,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我确信,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在仔细思考清单上所列的各项事情后,你也许会像我选择放弃写临床报告那样,决定不做某些事情。即使这听起来似乎很激进,但我们只做有乐趣的事情是可能的。我相信,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知识点及相关理论)】:

生活当中总会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往往只是考虑到金钱、职责、情感上的弥补。出于什么样的行为动机做选择,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选择之后的行动过程以及最终我们内心需求是否得到真正的满足。

【why(前因后果)】:

我们之所以要学会如何主动选择,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惜自己,以及是否满足他人健康成长的需求。只有当我们激发出对自己生命的热爱时,才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感受到极大的快乐和喜悦。

【如果不这么做】

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很难发现其中的乐趣。为了金钱、得到赞同、逃避惩罚、回避羞愧、避免内疚和履行职责所做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会失去乐趣,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快乐很难一直在我们内心。当我们越是投入到服务生命的乐趣当中,我们越是爱自己。

【反例】:

有一位女士二十多年来一直不喜欢做饭,但她觉得这是她不得不做的事情,虽然每天都定时做饭,但每次做饭的时候都在抱怨。很明显这位女士并没有深入理解自己的选择,只是感觉到这是一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职责,所以她在做饭时一点也不开心,经常在吃饭的时候发牢骚,导致家人也受她的心情的影响没有就餐的愉悦心情。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女士并没有确定做饭这件事是否事自己的选择,对自己,对家人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how(行动建议和行动步骤)】:

那我们如何基于满足内心需求做出主动选择,具体方法如下:

1-在一张纸上列出没意思自己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仅从清单的长度上来看,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过得不开心。

2-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这些事情是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你不得不做它们。在每一个项目前面加上“我选择做”。

3-当确认某一种行为是你的选择之后,还需要填写一下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说明如下“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我们的理由最好不要去填得到金钱、履行职责、得到赞同、逃避惩罚、回避羞愧、避免内疚等,这些不是你内心的需求,是别人或者这个社会强加给你的,或者只是一种满足需求的策略。我们可以从出于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关怀等能够满足他人或是自己健康成长的需求的角度来考虑。比如,我们选择工作,会认为是得到金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现在我们选择努力工作,是因为我们想要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满足他人成长需求的一种体现。

【反例变正例】

我们再次回去刚才那位女士的例子,这位女士在参加了作者的研讨班之后,决定不再做饭,在做饭这件事情上,这位女士确定了这并不是她的选择,所以她不再做饭,而她的家人并没有因为她不做饭而又多大影响,相反很庆幸终于可以不用在吃饭时听她的抱怨了,这位女士在家庭生活中也找到了自己选择去做的事情。

【适应边界】

这里我们所说的主动选择并不是让我们随心所欲的做任何选择,在做任何之前都不要忘了,我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一份责任,希望大家可以带着这份责任心就做出我们的选择。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现在请大家联想出与how有关的经验。请认真听这些词汇,金钱、职责、赞同、羞愧、内疚、惩罚,哪个词是否在你做选择时萦绕在你的脑海当中,请写下这个词。然后,你最近一次选择时考虑过这个词,什么时候,是什么事情?请想一想,在小组内分享,分享时间两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A1:

胡老师的案例:胡老师选择的词汇是职责,作为一个儿子的职责。父亲做饭的水平下降,胡老师觉得吃父亲做的饭不合口味,想吃自己喜欢的,但是自己和父亲同住,胡老师觉得自己不得不这么做,接受父亲做的饭菜,即使不那么美味。

李老师的案例:最近公司的领导让李老师做年度规划,这是李老师工作范围之外的事情,老师很拒绝,觉得领导给的任务不得不做

【A1+】(反思加工):

想想看,根据刚才拆页中的所讲的建议,你该怎么处理遇到的选择?,如何找到满足内在需求的动机?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做选择的动机又是什么?

【学习者案例记录】

胡老师的案例:现在我可以选继续吃父亲做的饭,并对他心存感激,在我有时间做饭的时候,我也可以选择亲自下厨为家人做一顿大餐,这样也会是自己很满足。

李老师的案例:现在李老师开始认为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后来选择接受这个任务,并认为是这个选择是想要得到金钱,随着学习的深入,李老师最终认为,自己选择接受领导给出的额外任务,是因为自己是想要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并且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结束语】:

最后,用卓别林的《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结束今天的拆书。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穷和病态,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我们无需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 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谢谢今天大家的参与,我的拆书活动到此结束。下周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