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主题】系统思考,高屋建瓴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画一个因果循环图【行为】,更系统更全面呈现【澄清】一个事物的内在联系【界定】
【开场】
大家好,我叫徐雪艳,二级拆书家, 今天我要拆的书是《系统思考》。
【图书介绍】
【场景】在座各位如果现在或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应该不陌生。举个例子,当业务收入下降大家讨论对策时,市场部门认为要增加广告投入来刺激消费,销售部门认为降价才能吸引更多用户,商务部门会认为增加合作伙伴才能够开源增收,产品部门会认为应该增加研发投入生产更好的产品才是长久之计,而人事部门可能会认为增加预算招聘更优秀人员才是解决之道。
【提问】谁的方案更有效更经得起时间考验?
【影响】或许,从每个部门的角度去看,都是最有效的。但是,我们知道,研究一头大象我们不能把大象切成两半来研究,只能把大象当成一个整体,研究出来的结果才有意义。商业上也一样,不能只用一个视角去看问题,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解决】《系统思考》这本书副标题是,见树又见林,就是教人们如何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他用的工具是因果循环图,找出事物内在因素,用因果关系把各因素串联起来,做到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一个事务或者现象。作者让我们相信,复杂性是可以驾驭的,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驾驭的。
今天我要拆的片段来自《系统思考》这本书的第14-15页,介绍什么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画一个因果循环图,更全面认识复杂事务的内在联系。
接下来请花2分钟左右阅读我发到群里的片断,一共有两个图片。
涌现与自组织
有时候,复杂系统会表现出一种特别的、与系统自身结构相关的涌现属性。比如一群鸟,规模比较小的鸟群通常会排成V字形队列,头鸟飞在V字形的顶点,其他鸟儿整齐地排在后面,像一个听诊器。大一些的鸟群会形成更接近球形的队列。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无论鸟儿怎样在天空中高飞或盘旋,鸟群整体的形状却基本保持不变。
这些复杂的鸟群系统是如何保持队形不变的?是头鸟告诉那些跟随着的鸟儿,要求它们那样做的吗?是不是存在着一种持续的指令流,从而让鸟儿保持秩序? 这些模式是自然形成的吗? 鸟儿可以在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因此不能排除形成某种形式指令的可能性。然而,这种解释对于其他系统而言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比如飓风,尽管它们由分离的实体构成,却仍然表现出大规模的、一致的结构性。飓风是由从海洋中蒸发、在空气中混合的水分子组成的。尽管水分子没有主动交流的方法,可是飓风却形成了巨大的旋涡,这些巨型旋涡由微小的单个水分子组成,却通过机理不明的行为,共同形成了一致的、威力惊人的宏观结构。
这些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们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表现出强烈的生机。动态系统会表现出一些激动人心的属性。比如一个由骑车人和自行车构成的系统。自行车不能自我平衡,而且在静止的情况下,自行车和骑车人在一起也不能平衡。但是,当系统动起来之后,当骑车人为系统注入动力,从而让自行车前进的时候,自行车和骑车人就在突然之间与地面垂直,而且没有任何的摇摆。因此,即使没有明显的外力干涉,动态系统仍然能够展示出某种稳定的结构。这种情况发生得很自然,似乎就像系统自已找到了这种动态的稳定:自行车的运动、飓风的旋涡以及鸟群的盘旋。
这种稳定的动态结构就称为自组织,是很多复杂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属性。
【与学习者互动】
这个片段读起来是不有点像读物理教科书?大家看到什么关键字了呢?
学习者荭艳:自组织
拆书家:好的, 作者用了什么“自组织”的例子呢?
学习者荭艳:“飓风”, “鸟群”
学习者欧阳:“人和自行车”
拆书家回应:谢谢荭艳和欧阳
【拆书家讲解】
是的,这个片断讲了一个概念,“自组织”, 一个复杂系统能够持续运转通常是因为它是一个“自组织”。“自组织”是由系统内部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再加上外部注入的能量使之形成一个持续的动态运行机制,它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完全靠外力推动和约束来维持秩序。除了片段里提到的例子,还有我们的心跳,甚至整个地球生态,都可以认为是一个高度有序的自组织系统。
知道了“自组织”是复杂系统的一个属性后,我们知道,要认识一个系统,先得把这个系统的“自组织"因素找出来,然后再把这些因素串联起来,这就是系统思考。你经常用系统思考方式吗?接下来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试来了解你自己。这个测试总共有5道题,答案没有对错,请用直觉给自己打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大概一分钟时间,回答完请自己算一下总分。
【量表自测】
1 完全不符合 | 2 基本不符合 | 3 偶尔不符合 | 4 有时候符合 | 5 基本符合 | 6非常符合 | |
---|---|---|---|---|---|---|
1. 面对复杂问题,我总是喜欢先理清流程看到全局再去找解决办法 | ||||||
2. 当我没有机会去了解全局时我处理问题总是缺少信心 | ||||||
3. 我认为一个高效团队不需要微管理和严格监督 | ||||||
4. 我总是很快能分析出他人的决定是否睿智 | ||||||
5. 和别人讨论复杂问题时,我总是能找出关键因素并理清因果关系去引导讨论的有效推进 |
【拆书家解释自测量表题的意义】
如果你的分数在25分以上,说明你非常具备系统思维。
分数在15-25之间,说明你能够进行系统思考,但可能有点懒不经常用。
15分或者以下,那说明系统思考之美还有待你去认识,推荐你阅读这本书,接下来也跟我一起学习如何系统思考。
【具体行动建议】不管你是否习惯从系统视角进行思考,了解一个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对于我们预测这个系统的行为都有帮助,面对问题时也更容易找到切入点找到解决办法。那,怎么用系统思考去了解一个系统呢?我给大家总结了入门三步法:
首先,意识上,把任务复杂的问题看成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相信它是有因有果的
其次,发散思维,找出这个系统得以运转的因素
最后,把这些因果关系串联起来,画出一个因果循环图
【举例说明】讲起来很抽象,我举个例子说明,请看我刚发到群里的图片,这是一个我自己画的图。9月份到现在,我参与了我们公司一个业务的工作,这个业务团队成员能力都很强,但是却也是我们全公司员工最不愿意去的一个团队。真是让人费解,我和同事们都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呢?看了《系统思考》这本书,我用今天的三步法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意识上,我把这个团队当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看待
其次,影响团队工作氛围有什么因素?这个时候发散来想,我罗列出以下因素,工作量,工作压力,工作质量,管理层满意度,工作被认可度,成就感
第三步,我尝试把这些因素串联起来,画了一个因果循环图。我认为,工作压力大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工作质量下降导致管理层满意度下降,满意度下降又导致员工被认可度下降,这就导致工作热情下降,工作热情下降进一步导致工作压力上升,又导致工作质量进一步下降,这是一个恶性因果循环图。
【异议预防】可能有人会觉得,我看到的因素并不止这些,或者,会说这个图看起来只是画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而已,应该还有下一步吧。没错,这个图只是思考和认识现实的呈现,下一步可以拿它和团队成员或者管理层讨论,用别人的视角继续充实这个图,和大家达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时候,显而易见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容易,一张简单的因果循环图可能会产生一垃圾桶的废纸,关键是,这是思维的具象化,它也帮助你更全面思考。
【适用边界】用因果循环图可以分析的问题范围很广,不管是家庭纠纷,还是全球变暖,都能驾驭。今天分享结束后我会在群里发一个书中全球变暖的因果循环图,一个简单的循环图就可以解决清楚全球变暖,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A3】促动参与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片段的讲解,接下来我就把时间交给大家,我们一起来现场应用一下今天学到的方法。我会设定一个场景,大家在这个虚拟场景下进行讨论。场景是这样的,小王在运营一个微信群,可是这个群总是显得很安静,每次他抛出话题,希望大家讨论,却总是只有少数人回应,他很苦恼。小李是小王的好朋友,小李是好几个微信群的成员,其中有一个群非常热闹,他也喜欢在群里冒泡。小王跟小李讨论,为什么别人的群会那么热闹呢?有什么可以学习的?请两两为一组,一人扮演小王,一人扮演小李,讨论结果请画出一张因果循环图。讨论时间9分钟左右,一会儿我请小伙伴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学习者现场讨论成果展示】
东哥与Nita讨论TEDx微信群为什么会那么活跃
东哥展示了讨论成果:TEDx社群成员有400多人,群里保持活跃气氛。首先是因为这个群的定位非常精准,知道TED演讲是基于分享传播知识。群里每天都有人抛出不同的话题,包括热点和随机话题,也有群员贡献的话题,群里互动很多,每天都会有四五百条消息。
从因果循环图上看,首先,是这个群的人群定位好,所以引起大家关注度高,关注度高讨论的话题也会多,话题多就会促进好的引导,好的引导会鼓励更多群员参与,参与感强就会增强群员之间的链接,链接更多就会吸引更多有同好的人群,进一步增强精准定位。
拆书家回应:谢谢东哥分享,这真是一个良性循环图啊
【A2】催化学习者应用 - 布置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找出复杂事务内外相关因素,再用因果循环图描绘出来,达到更好地认识复杂事物的目的。我们也进行了现场演练,现在呢,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在接下去一周内,如果你参加了任何有多人一起参与的讨论,需要你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时,请用因果循环图这个工具帮助你分析,欢迎完成作业的小伙伴把作业成果微信发给我。
【学习者志文家庭作业分享】
志文把因果循环图用在了他的技术设计里,控制面模型是因,数据面模型是果,这是一个把系统思考用在了技术架构设计的例子。
【结尾】
把每个复杂事物当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用见树又见林的方式分析它,你会发现你开始高屋建瓴,你会因此能够激发各种更有建设性的讨论和辩论,能够和别人共享思维,这非常重要。它是团队工作的基础,也是集体智慧的基础。谢谢大家跟我一起学习,我是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