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分组(1分钟):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练级场。我是米勒,咱们分舵的夺命催稿官。
【分组】现在我需要给大家分个组,从我的左手边开始,每两位小伙伴一组,现场x人,一共x组,大家都清楚了吗?找到小伙伴的朋友请示意我一下。
FAB法书籍介绍(2分钟):
那么现在正式进入我们的拆书环节。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叫《加速》,副标题是:从拖延到高效,过三倍速度速度人生。
【FAB】
(F-特征:引发好奇)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萌,人送外号萌姐,她有很多标签,除了演讲、时间效率专家,也是连续创业者,接受过李克强总理的接见。她把“一个”人生,活成了“好几个”,如此快节奏、高强度,她都做到了!
而这本书,揭秘了萌姐的人生密集,将她的方法和实践都纳入了其中。
(A-优势:对比)
比起单纯地说是时间管理或精力管理的书籍,这更是一本人生管理的书。
和市面上其他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效率管理等书籍相比,《加速》融入了萌姐大量的人生体验,以及学员们的改变案例,跳出了就事论事、讲方法的套路,从“人生”的角度出发,升华提出了一套“系统构建人生加速的方案”。
(B1-书的利益)
在这本书中,萌姐用她多年的人生体验及授课经验,通过“精力”、“认知”、“思维”、“人脉”和“健康”5个维度提出了解决方案,教我们管理人生的方法。让我们能看到人和人之间是怎样拉开差距的,我们又如何在高速变化的时代,跟上节奏,突破瓶颈。
(B2-片段的利益)
对于我们大多数学习而言,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各种知识付费平台、各种线上线下课程
各种微信公众号、各种新的旧的推荐书
茫茫一片,根本看不过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从书中,选取了萌姐给出的解决方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应对“如山如海”的知识,减轻我们的焦虑。
【学习目标】
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知识获取的简化原则”,在将来我们遇到知识焦虑、感觉知识太多学不完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应对,减轻或者焦虑,稳扎稳打的走自己的学习道路。
【R】阅读原书拆页(2分钟):
现在我把原文拆页发给大家,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来阅读,读完的小伙伴们可以抬头示意我一下。
[片段原文
知识获取的简化原则
简化原则就是跳过对自己可能没用的信息,单刀直入,找出自己需要的知识。这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这期间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这次想要学习的是什么?这些知识到底在讲什么?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公式来概括这些知识?
要知道,每个人都会被“可能感兴趣”以及“他人感兴趣”的内容影响。这就好比我们去超市购物,很少有人能做到直奔目标,相反大多数人购物的过程都是“非主动性的”。遇到一些别人都在围观或者抢购的商品,自己就凑上前看看,有时候不管是不是自己现在需要的,都先买下来。
这样的知识获取方式并不可取,它会让我们既觉得疲惫,又没有成就感。因为当我们进行回顾时,就会发现自己对真正想学的东西一无所获。
仍以Amanda为例。她常被其他知识点带偏,其实就是没有贯彻好简化原则。在学习一本书之前,她就应该先确立明确的目标:我这次想学的到底是什么?比如她明确了这次的目标是了解宋代女子的穿着打扮,那打开书的目录后,就直奔宋代历史而去。
书里或许讲得很复杂晦涩,大段的文字和配图让人眼花缭乱,这时候就要学会排除、提炼和总结。比如这一篇讲的是女子日常的穿着,有几种类型,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场合。她在浏览的过程中,就应该在脑中迅速提炼总结出重要知识点。假设接下来一篇讲的是辽金时期的内容,和她这次的目标有关吗?如果无关,那就果断跳过此篇。
所以,总结来看,简化原则需要我们始终紧盯自己的目标,找到围绕目标相关的信息,并用脑补的逻辑架构梳理它,比如思维导图。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原文片段完)]
分享【I】便签(3分钟):
我看到不少小伙伴已经看完了,没有看完的话也没有关系,可以来听我的讲解。
【What】这个片段是有讲解有案例的内容,讲了一个“挑选”知识的方法。
(预防异议)这里呢,挑选的不是“有用的知识,或者无用的知识”,而是,“现阶段,是否是我想要的、我需要的知识。”
【How】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这次想要学习的是什么(识别目标)
2、 这些知识在讲什么(判断知识)
3、 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公式来概括这些知识(验证)
举个例子,我最近遇到一些社群运营的困惑,非常需要解决。
一来是社群运营这事很急迫,我觉得需要马上搞定;二来,这方便我不是很了解,我觉得所有的地方都要学习。
往大了说,社群的定义、发展、形态、趋势……
往小了说,运营的各项手段、内容、渠道、变现……
所以我就很着急,很焦虑,买了好多本书,觉得每本都很重要。
可是,后来我突然意识到,我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为我没有问自己“我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是社群的研究吗?社群的形态吗?其实都不是,我其实就是想知道社群的内容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更好的传播。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在好多本书里面挑了一本,叫《运营之光2.0》。
但是不是这本书我必须的全部看完,才算我学到了知识?不是吧。
这就是第二步和第三步。不过,第二步这里,还需要细化一下,当我们在判断这是知识在说什么的时候,要做三个动作:
1、时刻记得你的目标,不要被标题、图片带片
2、通过关键词,快速串联书中的信息和逻辑,判断是否和目标一致
3、判断作者所言是否合理
我一开始看书的时候,是跟着书的逻辑走的,从第一章节“运营是什么”开始看,看了2天,觉得越看越焦虑…
为什么?因为我跑偏了……我的目标是“如何通过社区内容来引导传播”,“运营是什么”跟它关系不大吧。
按照这三个动作,我后来开始快速浏览标题和正文的案例,用基本的判断能力,来不断对比“这个内容和我的目标相关吗”,作者说的合理吗?
最后,不要忘了,有目标,有知识,我们还需要验证一下,这个知识是我们为了达到目标而需要的吗?怎么做呢,就是通过“一句话”验证,只要你概括的这一句话能够链接“目标”与“知识”,那么恭喜你,这个内容正是你需要的。
这样,我才终于找到了3.8章,找到了我要的内容,至于其他的内容没有看完,我也没有觉得焦虑了。
【A3】场景演练(10分钟):
接下来,我们做一组场景演练。
场景是这样的:
马上年底了,各个部门,无论大小员工都要经历的一件事是什么?年终总结!
正好,你们团队今年的业绩非常突出,领导很重视,交付你(A)来做团队的业绩总结,并在大会上演示。
你很兴奋,可是,你对自己的汇报技巧,特别是ppt制作,不是很有信心。为了不辜负团队的信任,你决定用两周的时间好好学习一下。
但是,你去一搜索,发现,这方面教材、课程是在太多了,而且每个看上去好像都很精彩,每个你都觉得可能会用到,每个你都很想学习,怎么办呢?
于是,你决定去找同事B商量。
我们演练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人扮演“我”,也就是A,一人扮演“同事B”。同事B要用今天学习的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A走出困惑,让A不要因为知识太多而陷入学不完的焦虑。
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一个代表,将小组内的讨论的效果呈现给大家,说一说“同事B”是怎么样一步步解决你的困惑的。
(现场发言)
在我焦虑时间太短,不会的东西太多的时候,我先上网搜了一下,看到了很多PPT的教材,有《PPT设计思维》、《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PPT自学教材》、《PPT高手之路》、《PPT设计原理》……
我发现,我的目标是:如何将工作总结展示出来,而不是要去专研PPT;
然后我再看这些书名,就发现,相比“设计思维”、“自学教材”看起来也很酷,但不是我的目标,“让你的ppt会说话”才是和我的“汇报”相关的。
初步选出书之后,我看了“让你的PPT会说话》的目录,同样的,“为什么要做PPT”、“你的PPT为什么做不好”,也不需要了,而后面的“视觉化”和“呈现逻辑”,和我的目标“汇报”是有关的,在我已经有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如何用视觉化的方式,有逻辑地呈现出来(验证),有数据、直观、有冲击性,这么看,我就知道我接下来要干什么了,不会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