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决断力》 所属活动: 对于做决定和谈判,你需要知道更多的方法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克服短期情绪 学习目标: 让学习者学会“10-10-10”模型,做出不后悔的决定

开场:

           自我介绍+分组(1分钟):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练级场。我是米勒,咱们分舵的夺命催稿官。

【分组】现在我需要给大家分个组,从我的左手边开始,每两位小伙伴一组,现场x人,一共x组,大家都清楚了吗?找到小伙伴的朋友请示意我一下。

FAB法书籍介绍(1分钟):
那么现在正式进入我们的拆书环节。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叫《决断力》,副标题是: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FAB】
(F-特征:引发好奇)
这本书由两位国际超级畅销书作家——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合力完成,中信出版社出版,豆瓣评分高达8.1,是一本风靡了英美日德等18个国家的行为心理学重磅作品。

(A- 优势:对比)
相信你们也猜到了,作者两兄弟,其中,奇普·希思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丹·希思是杜克大学社会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前哈佛商学院研究员。所以,相比于同领域的其他书籍,这本书更有权威性,并且加入了丰富案例,更加精炼和实用。

(B1-书的利益)
从副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讲述的是“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并拥有超强决断力”。 两位作者从行为心理出发,深入分析了人们在做决策时的心理误区,小到个人生活,大到公司管理群策。
这本书,通过改变我们的选择方式,通过避开决策失误和决策陷阱,来改变我们的一生。

(B2-片段的利益)
特别是在我们面对一个两难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很难保持完全的理性,我们的情绪就想一个吵吵闹闹不肯安静的小孩,一直在干扰你。
“舍不得”、“狠不下心”、“时候后悔”、“不甘心”或者“抱怨不止”等待情绪反应和动作,不仅对我们做出决策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耗费我们的心力。
所以,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问题,那么不仅这本书非常适合你,今天的拆书课更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一种“让自己不后悔”的决策方法,避免在“过去的、不可改变的事情”耗费情绪和精力。正确能使用 “10-10-10”模型,做出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R】阅读原书拆页(2分钟):

我给大家带来的片段,叫“克服短期情绪”现在我把原文拆页发给大家,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来阅读,读完的小伙伴们可以抬头示意我一下。

 

「片段原文:

克服短期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方法来实现这种情感上的分类。这一方法的发明者是为《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和《哦,奥普拉》杂志(O magazine)等出版物撰写文章的商业作家苏西·韦尔奇(Suzy Welch)。她的这一方法被称作10—10—10方法,韦尔奇在它的同名书籍中对它进行了描述。使用10—10—10方法,就意味着我们要以三个不同的时间范围为基础对决定进行考量:从现在算起的10分钟后,我们对这一决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再过10个月后呢?10年后呢?

 

这三个时间范围的框架为迫使人们留出决策考虑的距离提供了简明的途径。请认真思考下面这个例子。我们曾和一个叫安妮的女人有过一次交谈,那时安妮正因为她和卡尔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他们两个人已约会了9个月,安妮说,“卡尔是个特别好的人,从许多方面来看,他就是我要找的终身伴侣。”

但是安妮担心他们的关系并没有在向前发展。36岁的安妮想要孩子,她觉得自己没有无限的时间与卡尔(45岁)培养感情了。9个月过去了,她还没有见过卡尔的养女(他在第一次婚姻中领养的孩子),她和卡尔也还没对彼此说过“我爱你”。

卡尔有过一次可怕的离婚经历,这使他对于下一段严肃的感情关系很是小心翼翼。自从离婚后,卡尔就决定把女儿和他的约会生活完全分开。安妮非常理解他,但是他限制安妮接触自己生活中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做法,却伤了安妮的心。

在我们和安妮交谈的时候,她已经计划要和卡尔度过他们的第一个长假,他们要沿1号公路从洛杉矶去往波特兰。安妮在考虑要不要在这次旅行中“迈出下一步”。她知道卡尔做起决定来比较慢。(“他说要买部智能手机都说了有三年了。”)那么她应该是第一个说出“我爱你”的人吗?

 

我们让安妮尝试了10—10—10框架。假使你此刻决定要在这周末对他说你爱他。那么从这一刻算起的10分钟后,你对这个决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我觉得自己会紧张,但我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我敢于冒这个险,敢于诚实地表达自己。”

从这一刻算起的10个月后,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不认为自己会感到后悔。真的。我的意思是,很显然,我确实希望这能起作用。我认为他非常好。毕竟没有冒险,就没有收获,对吧?”安妮说。

那么10年后呢?安妮说,不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决定在10年后可能不再有太大的关系。到了那时,他们或许正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又或许她的身旁已经是别人了。

所以看吧,依据10—10—10方法,这就是个极容易做的决定:安妮应该采取行动。她会为自己这么做而感到自豪,而且她认为自己并不会后悔,即使他们最终可能没有走到一起。但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利用10—10—10方法进行分析,它就不会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了。那些短期情绪——紧张、害怕,还有对于收到否定回答的恐惧——都是干扰和阻碍的因素。

(原文片段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分享【I】便签(3分钟):

我看到不少小伙伴已经看完了,没有看完的话也没有关系,可以来听我的讲解。

【What】这个片段呢,很简单,讲了一个“10—10—10”思维框架。

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不知道当下如何决策时,我们可以拉开时间的维度,从更远的时间点上来回看当下的决策效果,或者说后果。

 

【How】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

第一个“10”,10分钟,如果这么做,10分钟之后我会怎样?我感觉怎样?

第二是“10”,10个月,如果这么做,10个月之后我会怎样?我感觉怎样?

第三个“10”,10年,如果这么做了,10年之后我会怎么样?我感觉怎样?

 

举个例子,买房。我们都知道,在买房这件事上,人们讨论最多的一个点是什么?房价对不对。为什么讨论房价?因为房价这事,没有人能说百分之百预测准确。而且无论多少,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所以,你现在是要买房呢?还是不买房呢?

 

以我自己为例,两年前房价还没有飙升地这么厉害的时候,我就面临了一次“买房还是不买房”的考验,当时,我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决策方式,周围的各种声音、建议都非常多,而且确实各有各的道理,以至于一个月之后,我就感觉头大,最后偷懒地就说“不考虑这事了”。结果呢,是我都现在依旧没有买房。

 

大家看,我当时最大的问题在哪?我是局限在所谓“当下”的情况来考虑的。

如果我用“10-10-10”模型呢?

 

Ø  放在今天的情况来看,如果我做了一个要买房的决定,10分钟之后,我应该还没有什么感觉;

Ø  10个月之后,可能我最大的感觉是“压力”,因为此时房贷占据我的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大,不过应该还是在承受范围之内的;

Ø  10年之后,房贷相比与我的收入,比例就会减小(这点自信我们还是要有的),此次的房贷对于我来说,压力就不大了,虽然会面临其他的生活的问题,我可能更加享受这种“有自己的小窝”的安稳的感觉,想想很幸福。

 

这么看来,今年我就可以开始着手买房了。

 

 

【Why】为什么我们要拉开时间的距离来思考呢?

我们都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想要出这个“局”,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改变视角或角色。不过,就买房这件事说,这是一个“与我密切相关”的事,转换视角和角色来考虑“我”要不要买房,没有意义。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改变时间点。同样是“我”,同样是“买房”,通过拉开时间的距离来“出局”。这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会发生什么?

如果一切“顺心”,那自然是幸运,可是,但凡出现一点“不顺心”的情况呢?

 

Ø  早知道就不买了,你看降价了吧?

Ø  我觉得这个地方不好,早知道就去xxx买了,你看谁谁谁……

Ø  早知道……

 

是不是很熟悉这个句式?“早知道”。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早知道”,说这句话的背后,透露着我们心里的“后悔”和“比较”。可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实,一个不能回去的过去,现在的“后悔”不仅没有任何作用。

 

(适用边界)

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个方法有它的适用边界

 

Ø  相对而言,它更适合做与“你”密切相关的决定,而不“替别人”做的决定。这个方法的落脚点,在于“你有什么感受”,它的目标在于,做完这个决定之后,“你”不后悔。而不是说着一定是一个最好的决定,或是说一定是一个“正确”决定。

Ø  这个方法用来解决一个“对未来10年有影响”问题,也就是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人生轨迹的问题。如果是“晚上朋友约我出去玩,但是我明天有工作,去还是不去呢?”,就没有必要使用这个框架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5分钟):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Ø  要不要跟女朋友求婚?要不要离婚?要不要异地?

Ø  朋友要开始新的事业,拉你入伙,你选择加入还是不加入呢?

Ø  或者工作到了一定的瓶颈期,要不要选择“突破”呢?是继续工作“求稳”,还是给自己一个有一定风险的“挑战”呢?

 

根据开场时候我们的分组,先在小组内分享你的经历,描述当时的场面,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用时两分钟。


(小伙伴分享)

天津:想到了2年前,团队领导问他,要不要一起辞职去另一家公司的事。当时也是很犹豫的,因为跨了行业,自己对新行业的了解还很少。


【A1+】激活(5分钟):

我看到大家的表情都很丰富,想到过去的场景。

根据咱们拆书帮“拆为己用”的原则,在学习了“10-10-10”框架之后,我们回想一下,假设用上这个方法,回到刚刚的时间点,你又会怎么做呢?

 

同样在小组内,和小伙伴分享你学习之后的“改进”做法吧,还是2分钟。


(小伙伴分享)

天津:当时做决定,是脑子一热,现在想起来,如果用今天学的模型来思考,10分钟,面对一个未知领域,感觉很兴奋,很有激情;10个月,我可能会收获很多新的东西,即便面对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但自己肯定有成长;10年来看,我肯定不希望自己还是只是一个“岗位”,工作还是为了继续自己的能量,所以从这么长的时间看,具体的工作和岗位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了,只要能积蓄自己的能量,从这个角度看,新的行业更有优势。

 

 

还是这位小伙伴,请你来分享一下你的“改进方案”。

好啦,今天我们学习了“10-10-10”思维框架,在遇到一个“可能改变自己人生轨迹”、且与“我”自己密切相关的决策时,如果感觉到 “卡壳”和“纠结”,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通过拉开时间的维度,分别从10分钟、10个月、10年的感受和状态来回看当下的选择,做出一个让我们自己“不后悔”的决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