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可复制的领导力》 所属活动: 12月5日:制定目标,培养领导力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3个步骤明确头脑风暴的流程 学习目标: 如何高效地进行一场头脑风暴会议?

开场:

自我介绍

职业角色:财务咨询顾问 

知识方法:笔记爱好者、思维导图、视觉笔记 

业余爱好:演出戏剧发烧友


图书介绍】       

这本书《可复制的领导力》,作者樊登老师。提起他,肯定会想到是他一手创办的樊登读书会APP。在这本书里面,他就将自己十年左右的领导力培训内容,和创办樊登读书会的经验,整合一起汇编成册。作为他的首部作品,销量非常好,手上这本书的版次就已经到2018年第8次印刷。

除此以外,真正吸引我的,还在于他创办樊登读书会APP中取得的成绩:

1、刚开始是为了向别人、特别是学员印证他讲课方法的切实有效性,他开始自己去创业,4年实现了300万付费用户的指数级增长,最近双十一已经是突破了1千万的用户注册量,说明目前对于知识付费的需求。

2、这个团队其实非常精简以及年轻。全上海的工作人员只有10个,但是却掌管着上海60-70w的客户群,同时负责人非常年轻。

对于职场或是创业者来说,拉业绩和带团队是两大难问题,但是在樊登这里呢,所有取得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亲身实践他一直做领导力培训课程所讲的内容。对于职场工作者、甚至是从0开始的创业者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可复制的领导力》P259

通过头脑风暴来搜集足够的意见是改善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现实环境中,很多企业的头脑风暴会议中总是充满了打断和争吵,最后几个小时下来,收集到的意见也寥寥可数,会议效率极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头脑风暴的流程梳理一下。

第一,要明确本次会议讨论的具体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详细越好。

第二,先不要急着发言,每个人针对这个具体问题,先构思,先想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这个记录的过程给了与会者独立思考的时间,有益于形成真正独特的思考。

第三,各自陈述。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其他人只能表示肯定,否定意见暂时保留。在别人陈述的过程中,其他人有时间继续完善自己的方案。这样呈现出的解决方案数量最多。

这样才算是一次成功的头脑风暴。而管理者需要做的,便是维护好会场秩序,让每个与会者都有参与的机会。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主题3个步骤明确头脑风暴的步骤,提升工作的效能

 

WHAT: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开会的时候会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或者植入一部分的概念。

头脑风暴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让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能够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气氛中,通过进行集体讨论、座谈的方式,打破常规去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目的在于激发新观念,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WHY:头脑风暴倡导的模式,虽然确实可以保证群体创造性,提高决策内容的质量。但是真正实行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了整个部门的人力去参与、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让原本激发创造性的工作变得非常冗长、得到的效果也不是特别显著。

HOW:怎么样保证不浪费时间直击目标主题,有效控制和优化产能的同时,还能激发创意,拆页就给出了三个具体可执行步骤。

第一步. 主题具现:这个第一点非常重要,中间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明确-其实就是聚焦当下解决的问题“Focus”,其他的问题其他时间再说,比如:原本只是关注本周的一个活动,话题却跑到了明年的工作上;

另一个特征就是详细-要把问题尽可能的拆解成可以落地执行的最小动作单位,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往哪里进行。

第二步. 思考充分:这里有两大忌,第一就是切忌不要冲动发言,或是激情发言。冲动发言的人经常事后诸葛亮,因为没有考虑周详而事后打脸。

另一个大忌就是切忌附和他人,因为原本头脑风暴的初衷是要激发创意,如果大家都众口一词,特别形式化的附和他人,那就丧失了原本要求每个人表达自己观点和讨论的目的。

第三步. 方案多元:一旦已经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产生的时候,大家一定要众志成城、添砖加瓦,去挖掘可实现的各种可能性,千万不要只关注于自己的方案,这其中一定要有团结协作和肯定的意识。

像我6月加入的一个项目实施公司,基本每周都有项目总结会,也会邀请别的项目人员前去旁听,但是我听过1-2次以后,再也没主动去过。为什么?现场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有人提出了方案,另一个驳斥,现场变成了一场特别传统、古典的争论——我的的方案一定比你好,我说的一定比你的强。


【可视化信息】

幻灯片2.jpg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分享 A1 便签】

【拆书家提问】

现在,请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平时的工作中是否存在有类似的场景?

例如:之前上班被通知要参与讨论会、头脑风暴,是不是存在拖沓、冗长、目标又不明确的情况?你觉得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

每人可以先自己想一下,然后我们两人分组,向对方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与看法,每人都有1分钟的时间。(to 6’30min)

 

【学习者案例记录】

【Peri分享】前几个月前,(申展)分舵开过一个会议,主题是确定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时间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时间很长,(大家发言都)很发散,最后分舵的愿景、目标等还是没有落地,(当时)感觉还是挺失败的。

问:那你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答:就是太发散了,现场十几个人每人一句,说到最后就没办法收尾

【李姐分享】在我经历的一些会议中,我认为目标明确是个非常重要的点,(开会前)一定要界定那个目标。我以前的工作也会设定目标,看起来主题也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A)工作和(B)工作会有牵连,就是因为界定不明确,很容易让每个人的思维(太)发散出去。这种情况下,他会浪费时间,而且得到的解决方案相对不明确,也不可靠,不能马上实行。

 

【总结】大家分享的实例都比较多的反应在第一个步骤上,刚开始的范围界定就做的不够明确,大家就不知道(会议)的主题是讨论什么,不知道解决方案的方向往哪里进行。


【分享 A2 便签】

【拆书家提问】

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通过三个步骤,可以高效的在公司举行一场头脑风暴会议。

假设:你计划自己马上就要在工作中主持一场头脑风暴会议,结合这三个步骤,你准备怎么做,会采取什么针对性的行动?

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将会议具体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参与的人员、会议的目标、要采取的行动、以及可预见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上。

【学习者案例记录】(分发模板)

图片1.png 

【李姐分享】

我的应用是,近期我会举行一个电话会议,预计是在12月15日左右,具体时间还需要和客户协商。主题内容是(围绕)客户导入EMBA课程的需求,进行特别的设计(方案)。参与的人员是我自己、培训老师和客户方。

行动是需要根据和客户、培训老师的(前期)沟通,我需要(主持)发布会议的具体(讨论)内容和时间,比如这次讨论的内容具体是哪些方面?客户和培训老师需要准备什么信息?这也是(保证)双方的信息明确。

最后可衡量的预期结果是电话会议结束以后,可以大致确定导入课程内容的大致方向与框架。

【Peri分享】

我预计在12月27日周四晚上,(主持)讨论分舵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参与人员是所以分舵会员,行动是准备利用促动的方式——团队共创,最后可衡量的预期结果是当天晚上将分舵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落地实现。

 

【总结】通过大家分享近期行动的案例,其实就可以通过运用今天学习三个步骤可以帮助大家去框定主题内容,带着问题讨论会更加有针对性。虽然,最终(头脑风暴类的会议)得出的方案很多元,但是只要将主题内容、举行方式、交流时间顺序这些可控的因素上去制定成比较标准、可规范化流程,就可以和《可复制的领导力》中说的,毫不费力的达到工作的效率,一步步成为书中说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