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南宁老友分舵第79场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用非暴力沟通的三个步骤来应对别人的指责 学习目标: 学会用非暴力沟通的三个步骤来应对别人的指责

开场: 自我介绍:各位小伙伴,大家好。我叫陈成,来自浙江。我的三个标签是跑步、看书和听歌。请大家先分好组,左手边的人一组,右手边的人一组,这样方便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今天我为大家拆解的片段来自《非暴力沟通》。
F:《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A:书里反复强调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与其他沟通书相比,这本书不仅阐述深刻的道理,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指导人们通过详细的步骤来掌握和运用本书的内容,而且它每章节后面都配有练习,从而帮助大家更好的运用非暴力沟通来达到高效沟通的目的。
B: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明明是为了对方好,却搞的对方很不开心,或是你在和别人聊天时,觉得对方不理解你。而学习《非暴力沟通》能够让我们尊重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帮助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从而相互尊重、关注和理解。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请大家花三分钟时间阅读我给你们的拆页,阅读完成后,请大家举手示意。

【R阅读原文片段】《非暴力沟通》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48-49页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猎。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未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How:

好,请大家放下手中的拆页。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指责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选择前面两种,当我们觉得别人指责毫无道理时,我们会感到生气,反过来去指责对方,从而引发争吵;如果我们觉得别人指责有道理,我们就会责备自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和难过。但是这两种选择都达不到好的沟通效果。那么当我们面对指责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后面两种选择,用心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未满足的需要。具体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当听到别人指责时,停下来,深呼吸,用心感受自己此时的情绪;

第二步:努力觉察我们此时未满足的需要;

第三步:用心体会他人指责背后的感受和需要。

【异议预防】在这里,很多小伙伴会疑惑说,好多人蛮横不讲理,对方对我的指责就是无理取闹,错不在我,都是对方的错,我为什么不能指责他人?

这是一个好问题,当我们觉得别人指责的话毫无道理的时候,我们会为自己辩解,对方没有权力指责我们,错不在我,都是对方的错。这些做法很正常也很普遍。但是我觉得我们仍然应该选择三个步骤来应对指责,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面对别人指责,即使错在对方,当我们以批评来反击,人们的反应也通常是申辩或反击,这样恶性循环,最后往往引发争吵。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可能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言行背后有着某种情绪及未满足的需要。指责往往暗含着期待,指责这个言行实际上暗含了对方的感受及未满足的需要。当我们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未满足的需要的时候,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三、焦点在哪里,能量就会流向哪里。当我们的注意力从指责转向感受及未满足的需要,我们的心态就发生了良性的变化,我们已经把指责这种负面情绪转向了自己或他人未满足的需要的正面情绪上了。

因此,当我们被人指责时,我们可以去体会自己的感受以及此时未满足的需要,同时也去体会批评者的感受及未满足的需要。

例子:为了帮助理解,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1月份杭州狗主人打人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牵狗绳的狗主人将护着两个孩子的妈妈骑在身下殴打至骨折,狗主人被被刑拘。事情的起因是没栓狗绳的小狗追着小孩狂叫,孩子受到惊吓很害怕,孩子妈妈本能的护住孩子并用脚驱赶狗,但是小狗依然不依不饶对着孩子叫,这个时候狗主人便出现了。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孩子妈妈说“以后遛狗能不能把狗拴住!”

狗主人说“这狗是我儿子,你踢它干嘛?”

孩子妈妈说:“狗吓着我家孩子了,你们好歹把狗绳栓上,能不能有点素质?”双方一直在相互指责,结果我们知道的一幕就发生了。

两位主人公表达生气的方式都是指责对方,但是引起的后果却很严重,孩子妈妈被打至骨折,狗主人也因此被警方刑拘。如果不是相互指责对方,而是觉察和感受双方的情绪及未满足的需要,那么后果或许可以避免。

孩子的妈妈看到未栓狗绳得小狗追着孩子狂叫(事件),看到孩子担惊受怕感到很难过(感受),她的内心有确保孩子安全的需要(未被满足的需要)。

对狗主人来说,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他如果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及未满足的需要(他受到了孩子妈妈的指责,他很生气,因为他有被尊重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甚至他去体会孩子妈妈的情绪及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去反过来指责孩子妈妈用脚驱赶自己的小狗,那么对狗主人来说,不仅有可能马上就可以得到孩子妈妈的谅解,而且还可以从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后遛狗要栓狗绳,否则会在公共场合对他人造成影响。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当我们被人指责时,我们不要去指责自己或他人,而是要用心去体会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及未满足的需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分布催化1)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被人指责的时候。比如现在冬天冷了你早上起床晚了上班迟到被老板指责?比如你由于工作太忙天天加班而陪伴老公和两个孩子的时间太少而被老公指责?比如你组织了某次聚会却忘记叫上一个要好的朋友而被朋友指责?等等。

好,请大家设想一下接下来一周可能会出现的场景,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前因后果,按照一般的情况下,你会如何应对?给大家1分钟时间,请大家在小组里分享。结束后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蓝夏小伙伴说,接下来一周可能会遇到他儿子指责她:妈妈你陪我玩的时间太少了,你为什么不多陪我玩一会。然后蓝夏听到后就会感到很内疚,她会自责,自己陪儿子玩的时间确实太少了。

【A2】催化应用(分布催化2)谢谢蓝夏小伙伴的分享,我们已经明白了面对别人指责时,我们不要去指责自己或他人,而要用心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未满足的需要。请大家看着刚才自己想到的那个场景,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想一想应该如何应用今天学的三个步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呢。接下来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在小组里分享,结束后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

好,时间到。哪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时间是1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蓝夏小伙伴分享,她说听到儿子指责后,会感到很伤心,因为他需要儿子的理解,他希望在她儿子知道自己是一个很爱他的妈妈,她知道儿子感到失望和失落是因为儿子需要更多时间的陪伴,她当然想花更多时间陪伴她,但同时也有一些矛盾,因为她也需要自己的一些空间,我希望做自己的事情,我希望有一个平衡。她会这么跟儿子说:“你觉得妈妈陪伴你的时间少了,你感到失落,你需要妈妈花更多时间陪伴你,妈妈很看重你的感受,妈妈也想花多一些时间陪伴你,但是你刚才用那种语气跟妈妈说话,我感到有一些伤心,因为我希望你能够理解妈妈,妈妈有很多自己的事情,希望做好自己的事情后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你,我们一起来找一下解决的办法。”

蓝夏小伙伴的分享非常棒,通过练习,我们体会到面对别人指责时,我们应该如何采取行动,我们不要指责自己或他人,而是觉察自己的情绪及未满足的需要,同时用心去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未满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