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小伙伴,感谢大家来到我的TF2-3拆书活动现场。今天的拆书活动要请大家做情景演练,因此需要两人分为一组。请我左边的丽媛和韶波分为一组,我和小红一组,大家同意吗?
一、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学会转换视角的表达方法,通过现场演练,初步能够运用“总的来说分开来看”的句式表达观点。
二、图书介绍(1分钟)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今天的拆页来自日本著名的沟通大师斋藤孝撰写的《你说话的温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沟通的书。可能大家要问了,市面上那么多沟通的书记,为什么偏偏选中它呢?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因为它有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抛弃了高大上的理论,从细节上入手来改变我们说话的方式,(修改)而且都非常的简单易行,上手就可以操作。比如今天我们要拆的“总的来说”句式,短短一个句式,几乎没有任何使用难度,再加上作者通过讲述背后的原理,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这样说会起作用,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帮助我们在运用时更能找到适合的场景,实践起来简直SO EASY!(新增)。此外,从沟通方法上来看,它囊括了提升思维能力的6大法则,提高沟通效率的45个技巧,涉及到说话与思维,口语的用词,演讲,逻辑等方面,并且在最后一章归纳出我们大多数的沟通场景,可以说是实用又全面呢!(新增)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我们拆书帮倡导“学以致用”,但行动往往是最难的,要不为什么总是会有“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无奈和尴尬。(新增)这本书的优势,恰好可以让我们行动起来更加简单、方便,不会因为难度太高而放弃。也许,从做一个有温度的沟通者开始,我们的人生真的会有不一样的变化呢!(新增)
接下来我们就从一个拆页开始,感受本书的魅力吧!
(发放拆页)我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阅读完后请示意我。
转换视角,说人人都能听得懂的话
之所以说使用“总的来说”这个词与“头脑聪明”有着某种联系,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它是提示“转换视角”的转折点。“总的来说”在单独使用时只具备总结作用,但在与“分开来看”并列叙述时,则能表现出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也就是说,它的用法能够从多个视角来描述事物。(how)正如“前言”中所提到的,高智商的人可以高瞻远瞩地人多个角度看待事物。而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使用“总的来说”“分开来看”之类的熟语,自然而然也能掌握高瞻远瞩、全面周到地看待问题的技能。正如“太初有道”所说的那样,语言中蕴含着的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在当今时代,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是“头脑聪明”的表现之一。然而,仅仅是单纯地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整合搜素信息的能力,那也是不够的。能够从各个角度收集信息,这才称得上“聪明”
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转换视角的技巧”必不可少。在最近的PISA等测试中,经常会出现例如“关于某件事情有两个对立的观点,即A和B,你赞同哪个观点呢?”这样的问题。在回答时只陈述“A是正确的”,得分会很低。正确回答的方式是:首先分别列出A、B两种观点各自的优劣;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立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即能够熟练地进行视角转换。(提炼出步骤的案例)
【I】拆书家讲解引导(3分钟)
(why)假设你是一名销售人员,某天,领导让你表达一下对两个营销策划方案A和B的看法,你会怎么说?我想大多数人会从优点直接来说,比如:我觉得A好,因为A考虑的周到,费用合理…等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仅仅立足于“优点”这一单向视角的表达方法。我想,在你的脑海里,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想法,正是基于这些想法,你才最终做出了判断,比如,B方案有优点吗?同样的优点为什么A方案比B方案更出色?AB方案各有哪些缺点?那么说话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们用一种更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呢?
(what)原文作者介绍了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全面表达的方法,我们把它命名为“总分法”。这种转换视角的表达法,可以从多个视角描绘事物,表达事物的不同方面,使人了解的更加全面,客观。经常使用总分法进行表达,也能训练我们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对从全面的角度看待事物、收集信息都大有好处。
(how,对原文拆页的具体加工)
表达句式为:“总的来说......分开来看.......
“总的来说”是对事物总体的概述,表达我们的观点或者结论,同时作为转換视角的转折点,引出后面的分不同角度的阐述。最后再次重申观点,加深印象,表明立场。
那可能会有小伙伴问了,“分开来看”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根据原文的案例,提炼出了具体的行动步骤,把这个句式分解如下:
1.先用“总的来说”表达观点。
2.再说“分开来看”,列出双方的优势劣势。
(如果只说一个对象,也将它的优势劣势列出来说明)。
3.重申观点。
(重申观点时可以不用说“总的来说”,只需说明观点)。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情景,将1、3两步合并,只放在开头或结尾。比如在电梯内进行的简要交流,可以只在开头或结尾使用“总的来说”阐述一次观点。
举个例子
假设闺蜜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要在两个追求者吴亦凡和孔刘当中选一个,这时候我们该怎么阐述观点呢?如果没有使用“总分法”,我们往往会只注重优点的片面描述,说:“我喜欢孔刘啊,孔刘那身材简直完美,而且他又成熟又稳重。”或者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用喜欢的一方的优点,来对比另一方的缺点,说:“那当然选吴亦凡啦,吴亦凡那么帅,双眼放电,孔刘眼睛那么小,又是个韩国棒子(误)”。这样说,一是有失偏颇,无法客观的对比从而得出适当的结论,也很难对别人产生说服力。二是长此以往,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局限又片面,在遇到更加复杂的情况时,往往丧失了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新增,不那么做的坏处)
我们可以说:总的来说,我认为孔刘更好(表达观点)。分开来看,吴亦凡的优点是长得帅,会唱歌会跳舞,年轻又时尚。缺点是追求者太多了。孔刘的优点是身材好,成熟稳重,有才华,还打过僵尸。缺点是年纪大了点(对比优势劣势)。不过,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万一以后又来个华山行,唐山行啥的呢?出于安全考虑,我觉得你还是选孔刘(重申观点)。
哈哈,大家不要害怕,肯定不会有华山行和唐山行,不过也许会有小伙伴问:不觉得这样做很麻烦吗?明明一两句话能解决的事,非要做个对比,又说总的又说分的。其实,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可能会更麻烦。当你没有准确的向对方表达清楚你的观点后,因为误会带来的反复解释的时间和精力,不仅麻烦,而且是不必要的浪费呢。另外,如果我们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通过总分法,我们的思维能力在每一次沟通中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麻烦了呢?(新增,预防可能的异议)
【A3】促动参与(12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
我们刚刚学习了用转换视角的“总的来说、分开来看”句型来表述观点的方法,接下来一起做一个演练。请大家认真听演练的场景:假设你的朋友想学写作,但她在是报线上学习班还是线下学习班之间犹豫不决,所以来咨询你的看法。
现在,请两人一组,进行演练。一个人扮演朋友,向另一个人主动发问,寻求建议。另一个人运用今天学到的句型和步骤阐述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会给大家10分钟时间,如果做完之后还有时间,我希望你们可以互换角色进行练习。我说清楚了吗?
好的,10分钟后,我会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说说自己是怎么运用“总分法”来向朋友阐述观点的。
好,10分钟到了,哪位小伙伴愿意来分享一下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丽媛:韶波,我有个问题想咨询你。
韶波:你说!
丽媛:我想学习写作,可是不知道报线上课还是线下课,纠结死了。
韶波:你能说一下具体情况吗?
梨园:线上课价格低一些,1800,可以无限回听,老师挺牛,可我怕我自己一个人坚持不下来。线下课价格略高,2500,老师请的是本地作家,也还好吧,而且有写作辅导,可以跟小伙伴们成立学习小组什么的,但我又担心,每周都去上课,时间不好安排,但错过了是不给补课的。
韶波: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总的来说,我的意见是报线下写作课。分开来看,线上写作课的优点是时间灵活,可以无限回听,学费1800块钱,比线下课要便宜一些。线下写作课的优点是可以认识同频的小伙伴,互相鼓励,共同学习,而且可以跟老师面对面的请教写作中的问题。线上写作课的缺点是感觉自己在孤军奋战,需要自己比较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听完课,而线下写作课的缺点是上课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算上你来去交通的时间,的确有些耗时,另外它也比线上课贵一些。
写作是一门技能,练习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想学的有效果,线下课的小伙伴之间互相监督、反馈,老师的实时指导,都对你的练习有好处。至于时间和路程上的不便,我觉得只要你喜欢,一定是可以想办法克服的。所以,我建议你报线下写作课。
丽媛:好,我懂你的意思了,谢谢!
谢谢韶波的分享,我觉得她已经Get到了今天学习的点。到这里,我的2-3拆书活动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参与,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总分法”,让自己的表达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