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艺术》 所属活动: 鹭岛抚琴分舵2018第36次拆书私享会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如何照顾对方面子的同时 澄清模糊的信息,使沟通更有效 学习目标: 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可以应用对应的方法,进行澄清模糊的信息

开场: 大家晚上好,我叫美英,一名致力于沟通领域,仍然走在打怪升级路上的二级拆书家,很高兴今天晚上和大家相聚在这里,祝愿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上。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介绍图书 【预计:2 分】

【事件】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总是习惯说“我认为怎么样”,还有网友开玩笑说“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很容易根据自己的惯常想法去判断他人的一些行为。比如说,两个人吵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去责怪第一个发难者,却忘记了另外一个人也有一半责任;兴致勃勃地报名参加了一门课程,但是一听到上课老师的一些负面信息,上课的热情瞬间被浇灭了一半。

【提问】我们的大脑似乎很容易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行为做匹配,特别是当我们在沟通中遇到模糊或者有争议的信息的时候,想和对方澄清,但是又担心照顾不到对方的面子的时候,影响双方的关系,是不是会草草地对对方的行为下了自己的论断?

【影响】如果总是一厢情愿地将我们的感受和解释当成事实,给别人的行为下结论,

最后可能会导致两个人的关系受影响。

【解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到的办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书中的第三章——知觉检核

接下来请大家先阅读一下我发在群里的拆书原页,阅读完的伙伴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Reading 阅读片段 【预计: 3 分】

别人的想法一定类似于自己的观点,这种错误的假设广泛且频繁地发生在许多情境中:

l  你听过一个相当有趣但是带点色情的笑话,你假设这个轻度色情的笑话不会冒犯一个有点拘束的朋友,结果还是冒犯了对方。

l  老师想要删除授课内容中的某个主题,让你感到很不舒服。你假设自己是老师,一定会想要知道学生对你所做的事情是否感到困扰。所以你认为你的老师可能也会乐于接纳建设性的批评,结果很不幸你错了!

l  一周以前你对朋友发火,说了些让你后悔的话。如果别人对你说了这些话,你会认为两人的关系到此结束了。心想你的朋友也会这样认为,于是你觉得再项联络对方也没用了。事实上,你的朋友认为他也有部分责任,结果他认为你才是想要了结关系的人。

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别人并非总是按照我们的方式思考和感觉的,因此假定彼此的想法类似可能导致问题。你如何能找出别人真正的立场?有时候要靠直接询问对方,有时候靠着和其他人核对,有时则需要在深思熟虑后做一个成熟的猜测,这些替代性的方式都比单纯的假定“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反应”来得更好。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严重的人际困境。就想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的方法,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知觉检核采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nterpretaion理解促进 【预计: 4 分】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这个片段的学习后,能够应用(行为)知觉检核的三个步骤:描述、诠释、请求来澄清模糊信息,确定别人真正的立场(界定)

【Why】为什么需要用到知觉检核呢?因为面对模糊或者争议信息,想和对方澄清又担心方式不对伤害到对方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做解释,对别人的某些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这个时候往往很容易在双方之间产生误解,影响彼此的关系,而通过知觉检核可以采用更加谦恭的方式去表达,在不影响双方关系的同时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What】那什么是知觉检核呢?根据片段的要点,在假设自己的第一印象不一定是正确的基础上,通过维护对方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同时采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去验证对方的观点。

根据这个概念和片段要点,可能还有伙伴会觉得不是很好理解,接下来我们结合几个场景再来看下什么才是知觉检核。

l  当听见爱人大声踱步出门并且关上房门的时候,你猜测他现在正在生气,于是问他“你是不是生气了”,这个有做到知觉检核吗?并没有,因为缺少某种行为的描述,而直接给了结论,而知觉检核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客观描述,不直接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做论断。

l  尽管之前强调过好多次,和朋友约会的时候,朋友依旧会迟到,你主动和朋友沟通“我们总共约了5次,你迟到了4次,你是不是不想和我一起出去?”这个属于知觉检核吗?不完全是,第一步有先给到描述,但在第二步,只给了一种解释,而在知觉检核至少需要给出两种可能的诠释,尝试站在双方的角度去给出相应的解释,同时采用更谦恭的表达方式去较少对方的防卫才能接着沟通下去。

l  同事会不经过你的同意就使用你的东西,而你不太喜欢这样,想和同事确认他的想法,“你拿走了我桌上的笔记本,我不确定你是着急用本子还是喜欢这本本子,但是我不太喜欢这样”,这个是知觉核检吗?不完全是,为什么呢?虽然确实有做到第描述和给出至少两种解释,但是没有去澄清,去验证对方的观点到底是哪个,没有去真正确定对方的立场。

【How】

所以,我们可以从知觉核检的概念和关键,归纳出知觉检核的三个步骤:描述/诠释/澄清

1描述: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行为要客观具体

2诠释:列出关于此种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诠释的时候要充分从双方的角度去思考原因,采用更谦恭的表达方式,“我不确定是不是?”“我猜想是不是”这样的表达句式

3澄清:请求对方对此行为诠释做澄清。

那怎么才是完整的知觉检核呢?让我们结合一个案例来看下。你在上培训课的时候时候,看到有学员在玩手机,中间休息的时候你和他沟通:“先描述行为:我看到你培训期间在使用手机,后给出解释(至少两种以上,站在双方的角度,采用更加恭谦的方式):我不确定你是觉得培训无聊还是有一些额外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最后请对方澄清:你能不能告诉我实际情况,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这才是完整的知觉检核

【适用边界】

可能会有伙伴说,那我也不能每次确认信息都需要去走这三步吧?那多麻烦!当然不是,并不是每个人或者是每件事都需要你采用知觉检核的方法去沟通。当你想要和别人确认某个信息或者意图,担心确认的时候方式不对,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的时候,就可以用到知觉检核的三个步骤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催化学习者应用【预计: 10 分】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拆页的讲解。拆书帮的理念就是要做到学以致用,为了让大家在今后能更好的运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将先做一个演练。

请大家想下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和爱人、朋友或者同事沟通的过程中,出现了模糊或者是有争议的信息,但是又担心没有说好会让对方不开心或者是影响到彼此的关系,于是选择了沉默,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当成对方的想法。如果将来再次遇到这些问题,你会如何运用上今天所学的知觉检核三步骤去更好地确认对方的立场或者意图呢?

请自己编一段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部分对话使用知觉检核的三个步骤:描述/诠释/澄清。将摘要写在一张纸上,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们将一位伙伴站起来讲讲他的剧本。

小剧本

项目

内容

备注

主题

和前台确认没有按时提交考勤的真实原因 


事件内容

悠悠之前有提出要求,需要前台小姐姐在2天内把考勤的工作做完,但是第3天她还没有收到考勤,悠悠不确定是自己安排的工作量太大了,还是前台的相关工作没有完成好。她想要确认真实原因避免下次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介绍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想法、点睛评语等

人物角色

角色A:  悠悠           角色B:前台

可为多人角色

对白

角色A:你考勤做完了吗?
  角色B:还没有
  角色A:

【描述】本来考勤是需要在两天之内做完的,但是今天是第三天了,你还没有完成 

【诠释】我不确定你是因为这段时间忙不过来了呢?还是因为忘记这件事情了呢?

【请求】你能告诉我真实的原因吗?这样我比较好安排以后的工作。
  角色B:不好意思,是我把这件事给忘记了,我以后会做好相关的备忘录。

人物之间对话的具体内容

1、描述

 

2、诠释

 

3、请求

 

Ending结尾 【预计: 1 分】

好的,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一次如果遇到模糊或者有争议的信息,记得运用知觉检核三步骤:描述、诠释、请求,轻松消除误解,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