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周颖。我今天要拆解的书籍是《拖延心理学》。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简·博克和莱诺拉·袁,他俩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俩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也是全球首个拖延工作坊创始人。
这本书讲述拖延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症,并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今天我们要拆的就是管理时间这个方法。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这本书的作者从拖延字源开始,探索了拖延显现的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心理学等科方面原因,并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方案,可以说是非常有科学研究依据的。同时,这本书风靡全球25年,可以说是拖延方面的经典书籍。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我们经常会在工作时拖到deadline的最后一刻才动手,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常常会拖着不愿意做,经常会不小
“现在几点?”
“最后期限就是今天?!”
“我只是晚了15分钟,你干吗这么生气?“
“我不想浪费我的生命——我真正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呢。”
听上去很耳熟?我们曾经描述过的那些恐惧都交织在拖延者跟时间的关系中。许多拖延者生活在自己的时间中,他们的时间观念通常跟“钟表时间”不同步。
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识到他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与那些能够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之间,自然之间发现时间不够而已,晕头转向,而这样的经历只会在他们身上一再重演。
轻视未来,就是时间感知失去平衡的一个例子,他会给现在制造麻烦,行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设定在很远的将来,那么他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使这件事看上去没有它实际上那么重要,相反一些时间很近的目标,则感到更有更为清晰和紧迫,因此即便现有的目标没有长期目标那么重要,人们往往急于去做即时的事情而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这被称为“未来折扣”,它体现了人类的某些天性,也是为什么拖延对人的影响会这么大的原因。
你是否会把重要的事情拖着迟迟不愿做?是否领导交代的任务总是到最后一刻才动手?是否总是在做一些特别紧急的事情?如果你的回答里有是,那么注意了,这些都是拖延症的典型表现。
如何来确定自己是否存在拖延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3步:1.我们先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维度划分;2.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们常常拖着不做,到最后却变成了紧急的事情。比如一个月后要交的报告。3.面对多任务的时候,很难质量较高地完成。
我曾经也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我需要上班、工作很忙(日常工作、写材料等),要练琴、要拆书,每天上班的时候都疲于应付一些紧急、琐碎的事情,比如收文、找文件、接电话等等,写材料总是拖,一拖就拖到晚上,拖到截止日期前一天;于是又没时间练琴、没时间拆书,生活一片混乱。我们来对应三步骤,写材料,重要但没那么紧急,老是拖;工作、练琴、拆书,没法平衡、没法高质量完成。
但是现在,依然是工作、练琴、拆书,我可以平衡得很好。我是如何做的呢?1.对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我会委托他人做;2.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会做好计划,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来做。比如:工作中的杂事(收文、归档等),收文我安排固定的时间做,归档我请挂职干部帮忙做;写材料、拆书,这种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会规划好,每天做一点,持续完成。练琴,我是每天早上1小时,晚上9点钟1小时,雷打不动。
【A1】
提问:大家闭上眼睛,对应判断拖延的三步骤,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拖延的情况,是不是当时拖着不愿做,而事后却追悔懊恼不已?比如领导交待的任务迟迟不愿动手、为孩子储蓄教育基金、想要学一门新的语言等等,请大家好好想一想,先在小组内讨论,待会儿每组请代表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分享:1.我在买火车票的时候老是拖延,最早可以买卧铺,拖着只能买高铁,最后只剩下一等座。
2.毕业论文,有3个月的时间完成,拖到最后老师来催了。
(第一个分享的小伙伴:使用回应中的简短重述) 这位小伙伴分享了他在卖火车票的拖延情况,这时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其他组的小伙伴呢?
【A1+】
提问:如果是现在,遇见刚刚分享的事情,小伙伴们会如何做呢?
1.我把买票的事情委托给我老公去做;
2.我会把论文排章节,按章节拆开来做。
当你为选定的可操作目标安排计划时,让我们来看一看。你是怎样创造时间走完这几个完成目标的步骤的。当你想到即将到来的一周的时候,你知道你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吗?你是否意识到那些你曾经做出的承诺?你是否将你曾经参加的一些活动(比如观看新闻或者写作博客)安排进去?这一周是否有一些额外的事情会冒出来,比如有人到你家里拜访,一个周末的研讨会或者一场体育锦标赛。
非计划是一个每周日程表,他列出所有你必须做的事情,它可以帮助你在两天内实现你的目标。首先,在提前了解你有多少时间已经安排给了必须做的事情之后,对还剩下多少时间可以用于实现你的目标,你就心里有数了。其次,它可以帮助你在每周结束的时候做一个回顾,看看你的时间实际上用在了哪些地方,这也有利于你进行自我监测。
首先,事无巨细的将你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要做的可以预见的所有活动写下来,在那些你知道会有事情发生,并占据你时间的钟点上做好标记。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时候你会做什么事情,把它记在相应的空格内,如果你不能确切地预料到做事的时间,那就估计一下它所占用的时间长度,然后在你可能会做这件事的那一天上标示出来,将任何已经安排好了的事物都包括进去。比如晚间回忆时间或者某个社交约会,除此之外,还要将日常活动也标出来,比如像日常购物或者给汽车加油之类,每周都要做的事情。
记住,我们不是要求你将你应该要做的事情写下来,不要将你希望开始实施可操作目标的事情写下来,也不要将你认为应该给老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的事情记下来,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不要将你希望开始做作业的事情写下来,我们不是要求你,保证去做任何额外的事情,只是要求你确认在即将到来的一周里已经安排好了哪些时间。
当你在实现你的可操作目标或任何其它项目的时候,使用非计划来记录你的进步,当你在达成目标的方向上工作了1个小时,就在飞机画表格上涂掉相应的半格,如果你工作了2小时就涂掉整个格子。
简单地说,我们之所以会拖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时间观念存在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非计划”表格,将固定的时间定好,在我们真正空余的时间中来安排我们计划做的事情。
具体步骤如下:
1.在纸上写下下周所有要做的事情(非计划事情);
2.写下下周“计划”要做的事;
3.将“非计划”的事情填入时间表中,能够确定时间的按准确时间填写,不能确定时间的尽量预估时间写;
4.这时你对真正掌控的时间有了一定的把握,把“计划”内容填入空余表格中。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用“非计划”表格,我直接填计划事情不就可以了。生活中琐碎事情太多,很多每天必须做的固定事情占据了太多时间,如果不先把利用”非计划“表格,将这些时间去掉,我们预估的主观时间将会很容易超过客观时间。
(拿出事前准备好的表格)
1. 我下周要做的事情有:练古琴、阅读、每日回顾、洗漱、打扫卫生、晨跑、古琴课、开会、去市里办事、拆书
2.下周我计划要做的事情是:完成调研课题论文、上半年档案整理完毕。
3..大家看我这张表,早上起床洗漱、练古琴、早饭、上班,晚上晚饭、练古琴、阅读,周日的古琴课,这些都是固定时间的事情,我按照时间填入表格中了;下周要拆3-1,具体拆书时间没有确定,可能在周六下午,先填上了。下周要去市里办事,具体时间没定,暂定周三下午,也先填上了。
4.“非计划”表格填完了,一看,我剩下的时间有16个小时,估算一下,计划的事情远超过实际时间,修改为:完成课题调研论文,整理上半年发文的档案。
5.我会在这周结束时把实际用于完成计划的时间用彩笔涂上颜色,作为奖励。
【A3】现在我们设计一个场景,现场来运用今天所学的“非计划”表格。
我们现在是一家人,有三个角色,父亲、母亲、孩子,母亲一直想学毛笔字,但工作、家庭琐事一堆,一直拖着没有行动,现在请小组内的小伙伴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孩子的角色,大家出谋划策,来帮母亲安排好下周“非计划”表格,真正找出能够用于学写毛笔字的时间。
这位母亲下周非计划的事情有:1.每日买菜;2.每日做早饭、晚饭;3.每日送孩子上学、放学;4.每日9:00—18:00上班,很忙,无法请假;5.去超市采购日用品;6.带孩子去八一公园玩耍(半天时间)
一会儿我会请小伙伴来现场分享填写整个“非计划”表格的思路、过程。
学习者分享:
这位母亲可以1.每天早上6:00—8:00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之后自己去上班,9:00—18:00上班时间。18:00—21:00回家做饭洗漱等,还可以陪孩子聊天,21:00—22:00可以用来练毛笔字。周末总共有四个半天,可以用一个半天陪孩子逛公园,一个半天逛超市买东西、打扫卫生,还有两个半天可以去报个毛笔字班学习。
【A2】接下来,大家设想一下,你坐在桌子前,倒了一杯茶,准备开始制定下周的计划了 。这时候,你想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拖着没有做的计划,于是对自己说,下周我一定要做这件事,再也不能拖了!这个时候,请你根据刚刚所学的“非计划”表格,安排一下自己的下周计划,为计划事情找到真正可行动的时间。
大家可以在发的表格里面直接填写。
结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拖延的一大原因: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不一致,怎么解决呢?我们可以采用“非计划”表格,将下周固定时间的事情安排好,从而真正找出自己可以用来完成计划的时间,并定时反馈、给予奖励,进而从时间的奴隶转变为时间的主任,告别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