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拆书帮的小伙们,大家好,我是胡英,非常高兴大家能聚在一起参加拆书活动。在正式开始前先给大家做个分组,左边的3个伙伴为一组,右边的2位伙伴为另一组,待会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好的,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图书,名字叫《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
用FAB介绍图书
【F】本书是由瑞典作家麦克·克罗格鲁斯和瑞士作家罗曼·塞普勒两位作家合力出版。是一本讲思考模型的书。
【A】相对于其它思维类的图书,是一本解决问题的字典,书中罗列了51个最佳的思考模型,能帮助我们在没有头绪的时候找出规律和关键点,作出恰当的决定。除了用文字说明每个模型以外,还用一目了然的图示,让读者能够快速地掌握模型的精髓。
【B】那么你会从本书中获得什么?我们常常会被很多问题困扰着,每一天都面临着各种下决定的时刻,从中午吃什么,该购买哪件商品,如何解决与一个同事的纠纷,更大的问题包括:如何激励团队?如何工作效率?怎样实现目标?
当我们身陷混乱的局面时,希望能理出头绪,跳出困局。而书中的模型正向一位智者指导我们跳出困局的迷团。当你运用模型时,答案就会自然浮现。如我今天带大家拆解的“结果最适化”模型就能帮我们消除完美化心态和缓释拖延症心理障碍。
如何让项目完美化
结果最化模型
项目管理模型和方法多如牛毛,大多数都是基于项目会在一段时间之内完成的前提。一般来说,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会搜集、整合点子,选出概念以及执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都知道时间永远不够。时间本身已经很有限了,然而还有无法预期的事件会让时间更加紧迫,譬如就在你要使用的前一分钟,打印机却坏了。
随之产生的最适化模型把可用的时间区分为3段等长的序列(回路),让项目经理人不得不将项目分成3次来完成。个中的用意是改善每一个连续工作回路的成果。这个模型不但能让成果的质量更好,而且最终的结果也会更为成功:当项目终结的时候,整个项目小组不光是因为“总算告一段落”而高兴,而且会弥漫着3倍的成就感。
注意!在执行这项策略的时候要严谨:每一段回路都要切实完成之后才能展开下一段。否则,这个模型的动态会丧失殆尽。
以开发流程而言,搜集、整合和执行这3个阶段要明确地区分开来。
完美的事物永远不会完美。
好的,我看到小伙伴都已经看完了。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都够使用”结果最适化”模型中“完成草案——精进——最适化”的三段式步骤来做任务执行,能够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达到相对完美化的结果。
【I讲解】
人们在接手一个相对复杂的任务时,如:准备一个培训PPT,起草一个公司创新方案,写一篇毕业论文,总会从搜集、整合各种点子,再选择最佳的策略去执行。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我们知道时间总是有限的,而且一些突发事件会让时间变得更紧迫。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快速得到好结果,拆页中介绍的一种方法是将可以用的时间分为三段等长的时间段,把项目分成三次来完成。
第一次完成:收集现有的基本础信息,整合概念,快速执行,推出第一版初稿;
第二次完成:将第一版小范围推出,收集反馈意见,快速迭代,推出第二版精进稿;
第三次完成: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优选内容,细化指标,得到最适合的版本。
通过三次迭代连续改进,在最后得到一个输出质量更好的成果,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看到项目成果进展,能获得原来3倍的成就感。
【不这么做的坏处】
在以前的工业化生产时代,策划一个项目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因为一个产品、一个创意的生命周期都比较长,一旦发布就需要大规模营销推广,所以前期必须反复论证、反复考量,才能避免投入后出现大的偏差。然而现在人们的节奏越来越快,特别是互联网的公司靠的是“唯快不破”,按照“万事俱备”的做法已经不适应这个拥抱变化的社会。如果响应速度慢,往往会错失市场先机,丢掉原先有的市场份额,甚至被淘汰出局。“先出一个版本”往往是市场上需求的。
【反面例子】
我上一份工作负责公司微信公众服务号开发运营,领导定位公众号为公司与用户的沟通桥梁,希望借助公众号的服务,抢在竞争对手前吸引一批核心粉丝。
公司把该项目作为当季度重点项目,由市场部经理牵头,由我全权负责整个服务版块搭建。我很认真对待。可以因为没有经验,当时的解决思路还停留在收集资料,反复论证和构思解决方案的做法,结果拖拖拉拉,丧失最黄金的获取粉丝用户的窗口时期。没到3个月,同行业各类企业公众号服务层出不穷,我们也错失先机。并且这次项目完全拉低了我在领导心目中的好印象。
【正面例子】
当到我接触到“结构最适化”模型,我对前面那段工作的反思,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的做法是:
①把领导定下的一个季度完成时间分为3等份,第一个月完成草案。迅速从市场上从同行及竞争对手那收集跟公众号搭建的有用信息,在一个月内推出公众号服务平台初稿0.6版本。
② 第二个月精进改善。将产品测试版发给公司同事及周边的朋友,收集大家对服务平台的反馈意见,优化细节,推出服务平台0.8版本。如果公司调整战略,也能向市场推出一个版本。
③ 第三个月最优化定案。将产品小范围推向市场,在一小部份用户里做实际测试,收集真实用户信息,选择最适合用户的服务,去伪存真,推出正式的服务平台1.0版本。
【适用边界】
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模型适用于对时效有要求,并且可以接受迭代优化结果的项目。如果是对结果要求很精准,不容许有偏差,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况,那就需要小心谨慎论证后再交付。这个模型就不适用了。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在过去的3个月内,小伙伴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形:工作中负责一个有规定时间点完成的项目,你花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收集资料,最后交期临近,你只能仓促提交;临近毕来,要写毕业论文了,收集资料没有头绪,想想反正时间还长,一拖又拖,拖无可拖...大家回顾一下遇到此类事情时,你当时是怎么经历的呢?请大家要说出具体的情景,重点你如何做的,结果如何?请在小组内分享,给大家3分钟讨论时间,然后请一位小伙伴现场分享给大家。
学习者分享:
A1:公司去年底准备上2个软件系统,计划今年3月份完成。因为是新项目没有头绪 ,其中一个项目花了很长时间,拖拖拉拉勉强上线,但另一个项目完全没有时间,原本3月份上线,但现在都10月份还没有着落。
【A1+】反思加工
好的,谢谢小伙伴的分享。
有截止时间的任务往往给我们压力,提前分解任务规划实施进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达成任务。对于今天学到的模型,先将可用的时间提前规划分成3等份,按“完成草案——精进——最适化”三段式来执行,请小伙伴针对各自刚才回顾的没有处理得完美的项目,按这三段式再重新规划执行方式,想一想可以如何操作。请大家各自在小组内分享,每个人都尽量表达一下,时间在1-2分钟。我们再请一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分享:
A1+:重新跟需求方规划提交时间,将可用的时间先分成3等份,先整体规划在每段时间的执行方案。
第一阶段:先收集市场资料,业务方想法,头脑风暴出第一版,完成初始稿执行结果;
第二阶段:将初始稿跟需求方勾兑,获得反馈信息,添加新资源,新信息,完成精进改善稿;
第三阶段:将改善版小范围上线,收集更多的市场信息,迭代优化实施过程,得到最适化版本,在规定时间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