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事件场景】
上周朋友小马找我聊天。说孩子这学期学习成绩下降,前两天英语测试又考了一个60分。可能是全班倒数。小马愁眉苦脸的,我听了以后说,英语是慢功夫,你平常都干嘛去了,怎么不想办法帮他补课呀?
【提问】
听到这样的劝解,你的感受如何?看起来是贴心的劝解,可在这个时候对朋友的懊悔/苦恼如同落井下石,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哪?
【影响】
小马立即沉默了,看他一肚子委屈,抱怨说,我也不想呀,你不安慰我还责备我,本来想请你吃饭的,请你来当参谋的,你却只知道数落我,今天不想搭理你了。
【解决】
今天带来的两个拆页出自《语言的魔力》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国际顶级NLP大师,被公认为现今对NLP贡献最多的人。针对这类情景,用情景换框法,跳出原有思维,拓展思路,不在懊悔和苦恼,并从批评者身份变为顾问者身份,引导他人解决问题。
情境换框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根据发生的情境不同,某种经验、行为或事件有不同的意义和结果。比如下雨,对正苦于严重干旱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对遭遇洪水,或计划举行户外婚礼的人来说,就很糟糕。而“下雨”本身既不“好”也不“环”。相关的判断与它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后果有关。
根据莱斯利·卡梅伦一班德勒(Leslie Cameron-Bandler,1978,p.131)的观点,NLP的情景换框“认为所有行为在某些情景中均有用”。情景换框的目标,是认识到特定行为在某些情景中的用处,从而改变人们对它内在的负面反应。这让我们将行为简单地看做“一个行为”(就像下雨),并把注意力转向确定更大情境的相关议题(即,遇到洪水时不是诅咒下雨,而是学习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排水系统)。
举一个例子,一位母亲,她正值青春期的儿子经常在学校里跟人打架,令她非常烦恼。对此的情境换框,是说这样的话:“那么,你儿子能够在妹妹上下学路上被人骚扰时保护她,那不是很好吗”这可以帮她从更广的视野看问题,从而改变对儿子行为的观点。这位母亲能够认识到儿子的行为在某些情境下是有用的,便可以用更建设性的方式做回应,而不是只觉得愤怒和羞愧。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在发现朋友有负面信念和负面情绪时(需要劝慰时),【可观察到的动作】通过情景换框的方法,【完成程度】帮助朋友拓展思路,找到新的信念,脱离困境。
What
【理清概念/互动】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情景换框,片段中给出的定义是,根据不同的情景,某种经验、行为或事件有不同的意义和结果。认识到特定行为在某些情景中的用处,从而改变人们对它的内在负面反应。
这个定义当中我们要留意几个关键词,分别是情景、行为、内在负面反应。
情景新华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情况,情形。所有的情况,情形都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空间中的,所以此处的情景又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情况、情形。
经验、行为、事件:这三者合在一起就是让人苦恼的主体,在情景换框当中主体是不发生改变的。
内在负面反应:发自内心的消极的,悲观的反应。
这样用我们大白话讲就是,相同的事儿,放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意义和结果完全可能积极正向的。所以,事儿本身并没有对错褒贬,关键是放在哪儿!
【易混淆的情况/匹配案例】
我们回到片段的例子当中去,假设劝说者这样说:“男孩子在学校打架,这挺正常的呀,因为,这说明孩子勇敢,有活力,很多名人小时候都是打架王。”
【提问】这个劝说方法是属于情景换框法吗?
答:不是。
【提问/根本差异】那么请问大家,这两个劝说方法的根本差异是什么哪?
李老师(现场学员回答):情景换框是把事情放到另外的一个场景里面而产生了积极意义,而这段劝说则是既不改变情景,也不否定事情,只是改变了结果的意义。
好的,把大家的分析总结一下,都用到了换框的方法,但是一个是情景换框,一个是意义换框,情景换框是因为改变了情景所以才产生了积极意义和结果,而意义换框则是即不改变事儿,也不改情景,直接改变看待的角度,然后产生出积极的结果和意义。
【举例】
小张外出办事儿,临时把车停在路边,结果被贴了罚单,他好郁闷呀!
用意义换框的方法安慰他,就可以这样说,你应该开心,因为这是在给你上遵守交通规则的一课,如果从此以后你都遵守交规,那你赚大发了。
如果要是用情景换框的话,就可以这么说:你想,如果要是因为你是在紧急情况下,要救一个路边受伤的人,那么临时把车停错地方而被罚款,这其实没什么,对吧,和救人相比,贴张罚单算不了什么!所以,车停错地方没啥,贴罚单也没啥,关键是看为了啥事儿,对吧!
另一个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通过情景换框以后,意义和结果要从负面转为正面积极,至少要做到中性,如果还是消极负面的,那就不可能产生劝解的效果。
【举例】
小王的同事说,前几天带儿子去参加朋友聚会,谁知道这孩子,吃的那个狼狈呀,狼吞虎咽,根本不考虑其他人,简直给我把脸都丢光了。
小王开始是这样劝的:上个月我和几个朋友家聚会的时候,我儿子还不是和你儿子一个样,看见爱吃的都没大没小的,不考虑别人,现在的孩子都那样,平常惯坏了。
这个例子里,小王虽然把事儿换到了上个月的场景里,但是结果都一样,还是没有礼貌,不考虑别人的结果,从意义的角度来讲还是一个丢人的事儿。
所以,这个劝说不能算是有效的情景换框。
如果要是有用,那是因为小王用自己的家的孩子做类比,让同事获得并不孤独的安慰而已。
How
那么到底该怎样去做情景换框哪?结合片段中的案例总结出3步:
第一:明确事件发生的第一情景;弄清楚是什么事实、行为、经验;比如:在学校和人打架;感受:羞愧和愤怒。
第二:找到替代情景;把事实、行为或经验带入到新情景里;比如:在妹妹上下学的路上保护她;观点:孩子打架还是有用的。
第三:判断在新情景下的意义和结果是否转换为积极正面的。新情景下的积极意义:保护妹妹。
【匹配案例】
这3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景换框,那么我们继续以上面劝解小王同事的事儿为例,看看怎样应用这3个步骤:
第一情景是发生在朋友聚餐的场景下,这个场景是一个讲究礼仪规范的场景。
儿子的行为是狼吞虎咽,吃相狼狈,难看。
那么在什么场景下,人们狼吞虎咽,吃相难看,不破坏礼仪,不丢脸哪?我们想到了的场景有,部队行军打仗,用餐的时候就要快吃,没人在意吃相。还有就是野外就餐的场景,这种时候条件有限,礼节就少,也就没人在为吃相难看感到丢脸了。
如果同事的儿子是在部队里吃大锅灶的话,那么只有这样狼吞虎咽,不考虑吃相才能吃饱饭;如果同事的儿子是在野外就餐,那也可以狼吞虎咽,不考虑吃相的问题呀。
在新的场景下,同事儿子的行为不但不丢脸,反而是为她儿子增加了竞争力,让孩子能吃饱饭,有力气训练或进行野外运动。
【预防异议】
你可能会怀疑这不就是阿Q精神吗?这样自我安慰的劝法有用吗?
所谓阿Q精神,就是精神胜利法,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例如,挨了人家的打,便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并自认为是胜利了。
如果是这样的劝解和安慰,那的确是没啥用处,只是让被劝的人找一个心理安慰,然后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劝解和安慰是帮助别人,打开思路,见到更多的可能和选择,然后采取积极行动,从根本上做出改变,不就从根本上起到帮助人的作用了吗?
所以,不能因为有相似的地方,就一棒子打死,关键是帮助人采取实际的改变行为。
这样讲,大家还有疑惑吗?
没有了,好的。
【适用边界】
情景换框的劝解方法也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他比较适合于那种行为、事件、经验本身是中性的,不适合于那些已经本身就定已经定性为负面的行为、事件、经验。
比如,孩子偷了同学的钱买零食,那么这个行为就不适合在用情景换框了。
经过上面对情景换框的分析,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所感悟。下面需要大家各自编一段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任务、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
通过这个故事来检验自己能否熟练应用情景换框法劝人。
背景、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摘要写在纸上,时间5分钟,然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剧本。
好了,大家还有疑问吗?没有的话,大家可以开始编写自己的剧本了。
冯老师分享:
那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今天的学到的方法编个剧本。
【背景/人物】
儿子在加拿大留学快半年了,我们每周都保持视频通话,上个礼拜我看儿子有些情绪低落,就问他为啥不开心呀?
【起因/经过】
儿子说,最近他有点儿郁闷,合租的室友常常蹭他的饭,然后还不洗碗,不买菜,白吃不说还总是说我做的不好吃。
我问,他怎么说的呀?
儿子说,他说你做的面条比我妈妈做的差远了,我说那让你妈来给你煮面条呗,他就说他牺牲一点儿,给我机会让我锻炼成大厨。你说,这个白吃的家伙气人不气人?
平常我会正面劝儿子,比如说,和室友约法三章等。这次,我灵机一动,以儿子智商和情商肯定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我不用急着给出招,只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做适当的疏导就好了。
我说,是不是感觉挺委屈的,又出力,又没有得到肯定?
儿子说,可不是吗。
我说,假如你的室友是你的女朋友,她很爱你,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所以有时会故意对你的付出做出负面的评价,但她其实是要表达正面的意思,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而已!
所以,你看未必室友是真心要否定你的。想想,他有没有为你做过什么事情?提供过什么帮助?
【结果】
儿子说,这么一说倒也又可能,这个家伙人不错,就是不会表扬人,一说话就是批评和挑刺,他常常给我带零食回来,而且在学校里面也是我们两个关系最好,有什么事儿,都是他最先告诉我。好了,妈妈,我知道该怎么收拾他了!
张老师分享:
我的剧本是讲我家里的故事。
【背景/人物】
我妈妈退休以后闲不住,刚开始的时候在家里待着就常常和爸爸抢电视看,两个老人为电视争夺常常口角,后来我妈妈就总出去参加老年人的各种活动,我妈妈一不着家,我爸爸又有很大的意见。
【起因/经过】
我昨天中午回家,正碰上我爸爸一个人在吃饭,桌子上一碟泡菜,一壶白酒,一个酒杯。
我就问,爸爸咋没做个菜,做点儿饭呀,这样能吃饱吗?
爸爸生气的说,你妈妈又在外面疯玩儿去了,也不管我在家里有没有吃,有没有喝,我只好喝点儿粮食精充饥了。
我说,你慢点儿喝,我去炒个菜,煮个面条啊,正好我也没吃饭哪。
差不多10分钟,我炒了一盘鸡蛋,煮了两碗清汤面。
我说,爸爸听你刚才的语气,好像对我妈妈有意见呀,给我说说呗?
爸爸说,这老太太,整天出去瞎逛,她们一帮老太太除了逛街,喝茶,打麻将,参加会销没点儿正事儿。
我说,嗯,也是的,她们一帮老太太玩儿的,我爸都不稀罕,太俗气了。
爸爸露出几分得意的神色。
我接着说,假如我妈妈每天出去是锻炼身体,是为社会做贡献发挥余热,你觉得怎么样?
爸爸说,那还算有点儿正事儿。
我接着说,是啊,我妈妈那个性格要是整天待在家里,用不了多久就得待出毛病来,到时候你还得伺候她,比较而言,她出去逛街就是锻炼身体,她出去参加活动就是贡献余热不也挺好的吗?
爸爸说,那倒也是。
我说,那你可得支持呀,自己在家吃饭不能对付呀。
爸爸说,行了,我知道了。
【可观察到的动作】
【具体内容】 【完成程度】批评常常让人想起那些互动最难应付的人,因为他们似乎总是注意负面的东西,倾向于给其他人的想法和建议找毛病。“批评家”常常被当成“搅局者”,因为他们所用的是“问题框架”或“失败框架”。(另一方面,梦想家用的是“就像”框架;现实主义者则以“结果框架”和“反馈框架”行动。)
在语言层面上,批评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爱用总结式判断来下定论,比如:“这个企划代价太高”,“那个想法不可能实现”,“这个计划不现实”,“这个项目太费力了”,等等。这种言语总结的一个问题是,它们的表述方式,使人们只能表示赞同或反对。结果有人说,“那个想法不可能实现”,“那太贵了”,直接回应的方式只能是要么说,“我想你是对的,”要么就是“不,你错了,那个想法可以实现”,或者“不,它不是很贵”。这样,批评家经常导致两极分化,如果谁不同意批评家的话,便无法协调,最终会有冲突。
当批评家不是批评一个梦想或计划,而开始批评“梦想家”或“现实主义者”个人时,最有冲击力的问题发生了。其差别相当于以下两种说法的差别,“这个想法很愚蠢”,和“你太蠢了,居然有这样的想法。”当批评家在自我认同的层面攻击他人时,这个批评家不只是“搅局者”,也是“杀手”。
然而,重要的是记住,批评像其他行为一样,也有正面的意图。“批评家”的目标是批评“梦想家”和“现实主义者”的产出。有效能的批评家会分析所建议的计划或途径,以便找出哪里会出差错,应当避免什么。批评家以考虑“如果问题发生会怎样”的思维方式,找出失误所在。好的批评家常常会采用一些其他人的视角,那些与计划或所呈现的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但受其影响大人,或会影响到计划或活动执行(正面的或负面的)的人。
What
一种是直接给出负面的结论;另一种是延伸到对造成负面结果的人的批评。
这两种方式都容易把局面搞砸,其实,批评本身没什么,是提高效能不可或缺的一环,关键是怎么用好批评工具,让批评家变成咨询顾问,让挑战性问题,变成解决性问题。
好的批评者,还善于使用第三方的角度来阐明问题,这样的沟通效果会很好。
【微行动与学习】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1. 明确问题 【提问】通过刚才案例,我们学习了批评者变顾问的三个步骤,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回答】没有。 【提问】那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这3个步骤当中,哪个最难实现? 【回答】第三步。 【提问】好的,大家都一致认为是第三步吗? 【回答】是的,第三步最难。 【提问】那么,大家来分享一下,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让你觉得这个步骤难?请同学们分享。 【李老师回答】 最近我就特别想批评我们新来的主任,他一来就增加工作量,分不下去就全扔给我,然后还跟我说,别人他指挥不动,所以只好让我做,这是什么道理吗?我真想好好说说他。 【冯老师回答】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里落差,说孩子,孩子又不肯听,然后情绪积累的会越来越多,最后就会总爆发。 【提问】恩,刚才两位老师分享的,大家对哪个更感兴趣,我们就来集中解决他的问题,好吗? 【回答】李老师问题吧。 【提问】那李老师,你再把当时发生的事情,具体说一下吧? 【李老师】我们部门最近调来一位新主任,主任年轻不大30刚出头,人挺优秀的。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一来就带来一堆新任务,我们部门每个人平均都在跟进2-3个项目,可以说工作量本来就接近饱和,他刚一来,就给我们加这么多任务。 拿回来这么多任务,他又分配不下去,别人都不接,我这个人哪,不会拒绝人,手里又不存活儿,只要有任务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总是要抓紧弄完。 新主任就把我盯上了,什么任务都派给我,搞得我一天都要忙死了,而且也未必能干好,我很焦躁,马上就要憋不住,想要狠狠的批评一下新主任了! 【提问式反馈与回答】追问:好的,刚才李老师讲述了他部门新主任接了新任务,然后派发不出去,就都安排给李老师,导致李老师很焦躁的背景的信息。 那么,我们一起来针对这个问题来展开讨论。 【回答】好的。 2. 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接下来我们就用微行动学习的方法,来帮助李老师找到合适的引导方式。 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用开放式问题来向案主提问,比如,每人问一个问题,轮流问。 讨论: 冯老师问:你有把自己感到非常累,质量也未必能保证的这个情况跟领导反映了吗? 李老师答:说了,可是他说,别人都不干,他也没办法。 张老师问:那为什么主任会给加这么多任务哪? 李老师答:任务是加了,人也给增加了,但是这些人都不熟悉业务,不能马上发挥作用。 总结:就是说,新主任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人手,但不能马上发挥作用,所以堆积了大量的工作,于是就派给了李老师,原因是李老师不会拒绝,而且总能完成,但是领导并不一定知道李老师也到极限了。 3. 明确问题本质 通过大家的分析李老师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它的本质: 一方面是从李老师个人沟通方面,李老师的问题是不会拒绝,总是接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任务,导致自己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是从新主任的角度,他承接了目前部门能力范围以外的任务,导致工作无法有效分解,新主任又用鞭打快牛的方法,试图加快新任务的完成进度,结果导致李老师这样的快牛不堪重负,身心疲惫,面临着和新主任一场冲突。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帮助李老师通过咨询式沟通化解自身的工作压力,而不是用批评杀手的方式激化矛盾。 大家同意吗?有补充吗? 【回答】同意,没有。 4. 分组讨论解决方案,讲解讨论成果 现在,我们进行下一步,请大家就这问题讨论一下,该如何引导,想想看都有哪些可行的引导方式,给大家3分钟时间,看你能写出几种引导方式。 【分享】 张老师小组分享:可以拉其他同事组成新任务突击完成队,把自己一个人的任务变成大家共同承担的任务,适当分担压力。同时,告诉领导你的底线是什么? 冯老师小组分享:和领导一起分析一下当前的形势,在分析的过程中让领导明白,只依靠他一个人努力是不可能完成那么多工作任务的,换位思考,站在领导的角度,怎么向上争取资源,向下获得其他同事的支持,同时尽快把新人培养起来,能够有所担当。 张老师小组分享:向其他同事请教,怎么拒绝领导布置的任务。推荐李老师阅读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才书中学习怎么拒绝人。 【拆书家反馈】感谢大家的分享,大家提供的引导方式非常的好,我把大家的分享总结归纳成下面几个: 1.李老师可以这样跟主任说,主任我特别理解你的心情,刚刚上任特别想要做出一些成绩,在加上咱们单位今年的任务也的确重,所以,您一来我们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不少。你刚来,对咱们部门的这些人的工作量可能还不是很了解,现在每个人手里至少在跟2个项目,都是难度挺高的项目,大家工作原本就处于饱和状态了,现在突然增加这么多任务,肯定是难以消化的。所以,这也让您犯难了。 2.继续跟领导说:我这个人手里存不住活儿,有任务在手里,不管黑白一定要把能做的都做了,这段时间我每天都工作到12点半,累的半死,可是上床还睡不着觉,还在想项目,第二天和大家一样8点上班。你看我比别人完成的项目多,那不是因为我的项目少,是因为我付出的时间精力多啊,您也知道上个月我还在出差北京的时候昏倒在宾馆了。这样一直下去,我肯定也扛不住,我要是在倒下,我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可怎么办啊。 3.继续跟领导说:我想上级之所以派您来咱们部门,肯定是非常器重您的,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怎么把工作搞搞好吧?您看,能不能跟上级说说,这些新任务的完成时间适当的延后一些,人手方面,咱们去做做工作,换几个成熟一点儿的,另外,您得给兄弟们多争取一些奖金和补贴呀,只要奖励到位,肯定还是有一些同事能够挤出时间完成任务的。另外,同事们这边的工作,只要有个合适的方案,我也可以帮忙联络,咱们一起想办法把工作做好! 4.同时李老师用拆书法阅读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学习怎样拒绝别人。 这样大家是否更加清晰哪?认同吗? 大家同意。 李老师,这样您同意吗? 李老师,挺好的,我回去试试看。 好的,谢谢同学们,通过大家不断讨论,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谢谢大家!
【拉人陪练】
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虽然大家学习了批评和批评者换框的方法,把批评者变成了解决问题的顾问,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家还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运用才能养成习惯。未来的一个月内,请大家每当遇到和家人、朋友、同事、客户批评的场景,尝试着使用今天我们学习到的方法,然后把自己的实践反馈给我。看看这个方法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情景换框法和批评者变顾问法。
学会以后能够提高各位的沟通水平。希望大家学以致用,心想事成!
好的,谢谢大家,我今天的领拆到此结束!
【学员反馈的作业】
李老师反馈的案例
自己加班,爱人值班,导致儿子的作业没人给签字,被老师评判。李老师很生气,想要批评爱人对孩子的作业没有安排好,想起我们学习了怎么把批评变成咨询的方法,于是做了下面的工作,有了最后的沟通。
想要批评什么?
爱人没有安排好孩子的作业签字,导致被孩子被老师批评。想批评爱人不能照顾好孩子,不能体谅他工作忙。
想通过评判实现或保护什么?
想要通过批评,使得孩子的学习不要出现,因为家长的责任导致被老师批评。
3.问引导式问题
李老师这样跟爱人沟通: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肯定不好受,毕竟我们都不在家,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家长的错。咱们得想想办法,看怎样才能在我们都不在家的情况下,安排好孩子的作业问题,你说哪?
爱人说,是啊,我是临时被抓去值班,也忘了问一下儿子有没有需要签字的了,下次一定得记得问问他,知道需要做啥,就好办了。或者提前办了,或者跟老师提前讲一下,回头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