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1、三个标签介绍自己
2、介绍拆书帮:我想随着对拆书帮的了解程度和自己方向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我现在理解的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关联经验教训,去做具体的规划步骤,反求诸己。“拆书帮”就是一个基于读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拆书帮的各个分舵是个公益的青年自组织,能帮助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
【R:阅读原文】
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特别是,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要把目标分解。关健是接受那个一般目标(并且日渐精进)并将其转化成一些具体目标,使你能达到切合实际的进步的期望。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如今,并非每个人都通过高声叫喊和拍桌子的方式集中注意力,但史蒂夫的表现说明了我们可以从有效练习的研究中获得一条重要洞见: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what)
类似练习的例子还有很多,别不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用笔写字,写了几十年,还专门花了不少时间练字,但还是写不出“好看的字”,为什么?街边几个大爷见天儿的下棋,下了5年,10年,发现他们的棋艺还是那样,还被说成臭棋篓子。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做的都是“天真的练习”,只是练了,没有练对。
有目的的练习就是指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加周全,更加专注的练习。它的特点是:定义明确的目标,专注练习,过程包含反馈,走出舒适区。怎样才能做到呢?分下面四个步骤:
(how)
1、目标要特定明确。确定的目标才能有效的引导练习,对于一般目标,需要分解转化为具体目标。比如“练习书法”就不是一个确定明确的目标,“临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才是一个明确目标,老师开始教我练习的第一步就是选一本碑帖,长期练习,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字写得像碑上的字。
2、专注练习。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是取得进步的条件,最好是能够在专门的时间,专门的空间去集中练习。(老师要求在练字室集中练习,练字期间手机关机,第一个阶段让我自己选一种字体,再选一个经典碑帖集中练习。)
3、练习过程需要反馈。练习了多少次不重要,练习对了多少次才重要。所以练习过程中需要反馈哪些是练对了的,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提高,离目标还有多远。
(比如练字时老师从选笔,选墨,用纸,洗笔,沾墨这种基础准备开始严格规范我,写字时从握笔,走笔,每个笔画,每个字的机构,特点都要和这个碑一模一样,为了更加清楚细节,有时候需要把字放大很多倍,仔细观察,然后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对错误的地方不断的给指导,对于练习的对的地方不断强化。)
4、走出舒适区。走出舒适区是任何练习必要准备,也是给专注创造条件。(比如我每周六上午十点,都要乘车去国贸的练字室)
(why)
在一个专门的时间和空间里(非舒适区),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有特定明确的目标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不断的反馈修正。这就是一个射箭的过程:我们来到训练场,搭箭,拉弓,对准靶心,调整呼吸,放箭。如果没有正中靶心,教练就指出哪里做的不对,需要做成什么什么样,这样不断修正,我们都知道,这样总会有正中靶心的时候。
来到训练场就是走出舒适区,目标的“标”本来的意思就是靶上的靶心记号,对准靶心就是明确目标,调整姿势和呼吸就是集中注意力,教练指导就是反馈。这样不断精进,达到目标也是早晚的事。
(where)适合能定义明确目标的任务。
我小时特别喜欢国画,因为国画需要题字,就顺便自己练了书法,但是没请专门的老师,拿着字帖照猫画虎,根据字的结构和走势去练习。
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已是那么回事儿了,外行人看来已经不错了,能在画上题字,能给家里写春联。但是过了三四年之后我发现我再也无法进步了,而且写字的时候没有章法,随性而为的败笔太多等,很多问题。更糟糕的是,尽管有时间我也会练一些字,但是这之后我找不到该怎么去进步,找不到办法怎么才能把字写好,这个事从初中开始困惑了我十多年。
直到2017年底遇到了一位书法功底很厚的人,开始真正的教我书法,我才对有目的的练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备注:为了现场分享效果,和分舵长老商量,把A1部分放在了【I】之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