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Yamy,现在在一家金融票据机构负责运营的工作,很荣幸有机会参加TF1-1拆书晋级活动。三个便签:
第一个标签是,马拉松爱好者,目前参加过两场全程马和一场半马
第二个标签是,自媒体运营人,主要擅长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偶尔当一下公众号小编。
第三个标签是,公益组织雷励注册义工,曾众筹6000元在贵州黔西南自治州帮助当地居民修建水窖和旱厕。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拆书帮,“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拆书的“拆“不是拆散,而是转化和内化。拆书强调把图书的知识拆页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
拆书分为应用于个人学习的便签读书法和应用于组织学习的拆书帮现场学习法。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用到拆书最为核心的RIA流程工具。其中R环节是指阅读原书拆页,I环节是拆书家对原文知识拆页的讲解和对现场学习者的引导。A环节就是将拆出来的知识,工具和方法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具体的介绍可以查看拆书帮帮主写的《读这本书就够了》,其中有更详细的介绍。
“拆书帮”是一个全国性的成人学习社群,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30多个城市都建有拆书帮的学习者俱乐部(也叫拆书帮分舵)。拆书帮分舵是一种公益性的学习组织,它的使命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这个段落来源于《思维的精进》,作者是磨铁前首席战略官兼运营总裁、刘杰辉刘Sir,分享内容来源于“修炼篇:自我提升的九个招式”中第二招,如何全情投入,成为高效能人士。
有没有体验过这样一种感觉:当你正在从事一件事情时,时间开始飞逝,杂念迅速消融,你觉得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处于一种巅峰状态。这种感觉和状态,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心流”,也叫涌流。
当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在研究画家是怎样工作时,他注意到件奇怪的事。当画作画得好时,画家不在乎劳累、饥饿或不适,时间感被扭曲,他们会忘掉时间,一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于是,他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心流”。这是一种将个人的精神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心流是意识的一种最佳状态,是一种极致的专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感受和表现都处于峰值,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如何打开心流的开关?
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的米哈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找到了触发心流最关键的几个因素,他降这些研究成果写在了《生命的心流》这本书中。下面,我结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来谈一谈。
一、足够的内在动机
如果你想把事做好,那你最好有一个内在动机。
充足的动机是进入心流状态的前提。动机不仅指纯粹的兴趣,也可以是功利性的目标。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意思。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千金难买我愿意。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数学,但你让他钻研微积分,恐怕很难。除非你告诉他,研究好微积分,就能炒好股赚大钱。如果热衷此事,动机又充足,就算万般棘手,你也能轻而易举达到全神贯注的境界。
所以,如果你找不到动机,我给你支两招。
1.给自己设置一个截止日期。毕竟,截止日期オ是第一生产力。
2.利益驱动。用利益或者奖励来推动自己,可以是物质奖励,
也可以是精神奖励。效率专家李笑来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学生要去美国读博士,但是又不想背GRE单词。李笑来就给他算了笔账,背完这些单词,就可以通过CRE考试,过了CRE就可以拿奖学金。算下来,每个单词值20元人民币。你看,背单词就是赚钱。这学生一听,
果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停不下来了。
二、清晰明确的目标
米哈里认为,拥有清晰的目标是心流体验的前提。虽然目标有时会发生改变,但我们行进的方向是不能错的。当我们全心全力投人去实现目标,不为任何其他的诱惑所动摇时,我们才能获得心流体验。
三、难度和能力要匹配
米哈里认为:“乐趣出现在无聊和焦虑之间的边绿,当挑战和人们的理解力达到平衡,就可以行动。”在他看来,心流的产生依赖于个人能力与挑战难度的匹配。也就是说,要想达到心流状态任务要难易适度。如果难度大于能力,我们会沮丧和焦虑,因为我们会觉得压力大;如果能力大于难度,我们会觉得无聊乏味,因为太没有挑战性。只有当能力与挑战难度差不多时,人既不会感到焦虑也不会感到无聊,オ会产生心流。也就是说,人要产生心流,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应该对你来说不太难,又不太简单,刚刚好有那么一点挑战性,又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What:大家看完之后对心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当一个人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困难,你都能够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不在乎劳累与饥饿,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沉浸在所做的事情当中
Why:为什么要去打开心流呢?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大家享受各种便利和多样性的同时,也深受其苦,网络诱惑力大?自制力不足?工作场景容易受到干扰?通过心流,我们能够更好的提高效率,专注于自己当下的事情,同时感受到快乐
Where:整天忙碌,没有效率,注意力受到种种干扰的人很难做到专注,体验到心流的状态;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具备强大的动机,明确的能达成的目标,往往我们能够体验到心流的状态。
How:
1,首先大家做事情前可以去挖掘自己的动机,设置一个截止时间,并赋予意义。
2,设定清晰可量化的目标。
3,要匹配难度和能力相等的学习目标。
A1:
让我体会最深的一次就是,去年九月份的时候,我想写一篇关于我自己大学四年生活的一个回忆,当时我选在我们学校自习室,一个人坐在6楼靠近窗户的边上的位置上,当我打开电脑打开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四年的故事太多了,往窗户望去正好见到新生军训的场景,脑海中迅速拉回到自己四年前军训的画面,当时整个人很放松,整个自习室只能听见自己的键盘声,在那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心很静,自己仿佛像是一个异星人一样穿越过去,走进一个个熟悉而温暖的场景里,去拥抱那些回忆,在那3个多小时里,我自己一直在不停的打字,并未感觉到疲惫,而且时间过得飞快,偶尔忍不住一个人傻笑,完稿时超级具有成就感。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次脑海中联想到心流体验感最强烈的就是那一次。从去年体验到那一次到现在还没有体验到那么强烈的心流,或者有出现过心流,但是我自己并不觉得那是心流,时间跨度也没那次长。
我自己反思了一下,我觉得自己那次能够达到心流状态的原因
1,首先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
2,第二个是我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我要当天去写完大学四年回忆的文章,而一个基本的协作能力也是达到的。
A2:
通过这个拆页我了解到,心流是可以自己主动去创造的,对于我接下来如何再次打开心流;
首先我想到的是这周日在我住的附近,找一家安静的书店,去看自己一直很想看的东野圭吾排名第二的《秘密》这本书,带上书的同时手机不要带上,设定下午两点到六点这个时间段不去做其它的事情,同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看完后2天内写完观后感,这是我从这个片段看完后对于自己生活的一个应用和行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