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二级拆书家蔺明河,很高兴再次见到大家,今天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的拆书学习后,大家能够运用两步三自问的方法识别商家“折扣”陷阱,保持理性购买商品(拒绝冲动)。
请大家想一想,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形:一到换季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可衣柜里明明已经塞满了衣服。当你收拾衣柜时,你总会发现有一些已经不需要、不合适了,却还一直留在家里,总觉得扔掉很可惜的衣服。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感觉如何?你有没有想过为什麽这些我已经不穿的衣服或者不用的东西却一直留在了家里呢?不过,整天看着“不想扔”的东西也挺闹心的,所以干脆就会把它放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就这么搁着。长期下去,我们的家里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我们也在无形中感到越来越疲惫,每当看到家里凌乱的样子,我们就越来越烦躁不安。这些不用的、不合适的、不舒服的物品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
《断舍离》这本书中提出的:“断舍离”就可以帮助我们彻底解决家里凌乱的问题,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轻松自在,开心快乐。
今天我们拆解的片段就选自《断舍离》这本书。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在这个消费社会里,劝人买东西的商家可是做了相当高明的研究的。为了让人失去理性地大买特买,他们可以说是研究透了里面的技巧。
就说让人产生占便宜的错觉吧,这里我要举个我母亲的例子。有一次,我在独居的母亲家的冰箱里发现了一管特大号的商务用蛋黄酱,这真让我吓了一大跳。那管蛋黄酱实在是太大了,怎么想都觉得我母亲根本吃不完,而且还过了保质期,颜色都变黄了。问她:“为什么要买这么大一管啊? ”她只回了一句话:“因为便宜。”我猜也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大号蛋黄酱原本要500日元,结果打折只卖350日元,而母亲经常买的那种她自己能吃完的普通大小的蛋黄酱要卖300日元,这种300日元的蛋黄酱不打折,还是原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会觉得大号蛋黄酱“便宜了150块”,买这个自己就捡了大便宜了,而根本不会比较300日元和350日元的差异。要是买300日元的普通款,可是一分钱的便宜都捞不到,这是显而易见的。可结果就是这种大号的根本就吃不完,白白损失了50日元。我们总是不知不觉中就一头扎进商家的陷阱,做出这种看着是占便宜其实是吃亏的傻事。
此外,我们在面对打折商品这件事上也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比如说,你想买件1万日元左右的衬衫,可在差不多价格衬衫旁边有一件原价10万日元左右的西装正在打五折,便宜了5万日元。可就算是便宜了5万日元,你也得花上5万日元。但这种时候,我们往往根本顾不了那么多,完全看不见自己要花多少钱,眼里全都是打的折扣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会被折扣比例蒙蔽,看不清“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冲动之下买回家去,然后几乎就不怎么穿,一直搁在衣柜里白白占地方。这种事真的太常见了,当然了,到底买不买最后还是由自己做决定,所以自己也得至少负上一半的责任。
大家已经读完了这个片段,我再来和大家讲解一下。这个片段主要给我们讲了,当我们遇到商品打折促销时,经常看到的是便宜了多少钱?而忘记了这些商品“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一冲动就买回家,之后后悔却也来不及了。
那么,为什麽这样的情形会经常发生呢?我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我们究竟又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让自己不被商家的折扣、促销所蒙蔽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我想先请问一下大家,今天双“11”,你是否已购买了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呢?还是那颗心早已蠢蠢欲动,拆完书就去买呢?
其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爱捡便宜”和“喜欢打折”的心理,而这一点也早已被商家们所掌握。所以一到各种各样的节日,进入商场或超市时,总能轻易地看到“打折,促销”的字样,而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去看一看,而这一看就会使得我们一冲动就买回家很多不一定是我们喜欢和需要的物品。
片段中举的这个例子就很有代表性:作者的母亲在商场买蛋黄酱,看到一管特大号蛋黄酱原来卖500日元,这次打折促销,只卖350日元,“便宜了150日元”呐,而普通装的蛋黄酱卖300日元,不打折。当这位妈妈毫不犹豫地把大号蛋黄酱买了回家,认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而实际上,这个特大号蛋黄酱吃到过了保质期也没有吃完,所以白白损失了50日元。
我们在看到打折商品时,往往就像这位妈妈一样,不知不觉就会陷入看似“占了便宜”,实则吃大亏的陷阱。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占便宜”心理呢?
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个“两步三自问”的方法。
第一步是:以“自我”为中心,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是不是喜欢?我是不是需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能用的东西和我要用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比如:到了超市,我看到3斤装的茅台镇原浆酒正在搞促销活动,原价699元吗,现在只要399元,促销力度很大。这个原浆酒能喝吗?能喝。好喝吗?好喝。可是却不是我要的。因为第一我不喝白酒。第二我也喝不完3斤。所以不是我需要的,便宜也不能买回家。
第二步是:以“当下”为原则,问自己:“这个物品就目前来讲,是我必须要用的吗?”,切忌囤货。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今天,文峰城市广场双11搞活动,夏季衣服清仓促销,一折起卖,原价1000元的品牌T恤,现在只要150元。”,买还是不买?(现在已经是冬天了,买回家也不会穿,买了也必须要屯到明年夏天才能穿,等到明年翻箱倒柜再找出来时,又不一定喜欢了。),T恤不是当前必须的,所以坚决不买。
通过以上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当下”为原则的两步三自问的方法,来确定是否购买商品,而不是看是打折促销便宜了多少钱。
那是不是说,所有的打折促销都是陷阱?我们遇到打折促销搞活动,就避而远之,坚决不买呢?这也不尽然,还是要归结于以“自我”为中心,以“当下”为原则的3个问题,当三个问题都是YES的时候,我们是可以购买的。比如,我家现在急需一个鞋刷,而原本商场卖5元一把,这一次双“十一”促销卖3元,买还是不买呢?第一步,以自我为中心,我需要。我是不是喜欢?我看款式好看,喜欢。第二步:以当下为原则,我家里的鞋刷坏了,急需要用,是必需品。通过以上2步3自问的方法,3个问题都是肯定回答,所以买。
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当下”为原则,自问自己三个问题的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商场的打折促销,对于网上购物,今天的双十一,即将到来的双十二等节日,以及我们购买书籍等等都非常适用。双十一,下手前,一定要记住今天我们所学到的“两步3自问”的购物方法,方能实现理性购物。
通过刚才的阅读和我给大家讲解这个片段,相信大家已经学会运用两步法,问自己3个问题的方法来识别商家“折扣”陷阱,实现理性购物了。现在我们进入A2应用环节,
现在请大家来编一个小剧本(或者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等。这个剧本和场景可以是你将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景。在这个场景中,你可以运用到我们今天这个片段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当下”为原则的两步法,问自己“我是不是喜欢?”“我是不是需要?”“当前,是不是必须?”3个问题的思路。把主要内容写在一张纸上,时间是5分钟。五分钟后,我们请人来讲讲他的剧本。
(5分钟后)……好,我们来请一位老师做一个分享,哪位老师来和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剧本好吗?
学习者案例记录:
案例人物1:番茄老师
时间:双“十一”
地点:书店
起因:在书店看到很多做美食的书籍,正在搞“五折促销”活动,这些书籍自己非常喜欢,计划把这几本书都买回家。
经过:购买自己选的那几本美食书籍,需要100多元。要付款时,想到了这个拆书片段。问自己,我是不是喜欢?答案是喜欢。是不是需要,需要。是不是当前必须?这时候,想到不是所选的书都是必需品,买一本回家就够了。
结果:于是,番茄老师改变原来的计划,从中选择了一本购买。避免了以前买很多书,买回家却不看的尴尬局面。
案例人物2:明芳老师
时间:圣诞节前夕
地点:南通商城
人物:明芳老师和女儿
起因:带女儿去买冬季的棉袄。
经过:在商场,明芳老师看到很多秋季的衣服在打折促销,既便宜又好看,很想给女儿多买几件。问女儿,是不是喜欢?女儿回答:不需要。只想买棉袄。这时候,明芳老师想到了今天的拆书片段。于是,不再犹豫,直接陪女儿去买她自己喜欢的棉袄。
结果:明芳老师避免了像以前一样,看到便宜打折,就一厢情愿地给女儿买回家很多衣服,而女儿却不一定喜欢,从而放在家里没人穿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