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李红彧,根据今天现场的人数我们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组。我今天拆解的片段选自于《非暴力沟通》,两个片段是递进的关系。第一个片段教你如何正确的发出请求,第二个片段在第一个片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何通过请求反馈确保目标的顺利达成。
【F】今天的拆页选自《非暴力沟通》,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包含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大要素的非暴力沟通方法。运用此方法可以教会人们更好的倾听和反馈,更大程度的获取幸福。【A】本书从出版至今一直畅销不衰,被认为是心理学界的又一经典之作。 与其他沟通书籍相比,本书并没有众多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用具体事例告诉人们如何才能非暴力沟通,享受充满爱的生活。【B】你有没有过这样的苦恼:明明只是想让家人一起打扫房间,却因为表达不明造成误会,引发争吵?给下属下达任务,自己说的很明白了,结果就是南辕北辙,又忍不住大发雷霆。若你有过如此的遭遇,那么请你打开这本书,它将教会你如何化解矛盾、传达信息、反馈意见,让原本简单的生活不再因为沟通变得困难重重,享受沟通带给我们的幸福感。
【学习目标】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学习者能在发出请求时,不再采用否定的句式,而是用四个步骤准确具体的提出请求,避免加深误会产生矛盾,最终达成请求目标。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女士谈道:“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和我说,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们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想了想,说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书上和我们说了一个例子:请求丈夫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丈夫听从了意见,选择了去参加高尔夫比赛。从丈夫的角度上看是满足了对方的要求,而妻子并不是这么想。这样的生活中很是常见。
【不这么做的坏处-负面一般做法】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请求的时候,总是以“不希望对方做什么”的方式进行单纯的制止。
【不这么做的坏处-这样做的坏处】这样很难让对方理解我们真正的目的所在,不仅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标,甚者还会引发语言冲突,加深矛盾。
【更贴近实际的例子】比如,昨天晚上看见老公在玩游戏,然后我会说;“你别总玩游戏了”。老公很配合的关上了电脑。但当我十分钟走入卧室的时候,又惊喜的发现他刷朋友圈了,我又说了一句:“你别看了,成么?”他抬头问我,那我到底干吗呢?这样做既没有达到请求的目标,也破坏了欢乐的气氛。
【不这么做的坏处-拆页行动建议】这时就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来帮我们完成沟通。
【细化原文行动步骤】作者说的比较笼统,我将其总结成为四步:
1.(寻)寻找请求目标:问自己我希望对方做什么,将此作为谈话的最终目标。
2.(止)停止现有行动:问自己对方需要停止什么行为可以满足目标。
3.(提)提出具体要求:采用句式,我希望/需要你(目的)所以你可以/能不能/吗?
4.(观)观察对方反应:提出要求后,根据对方反应进行补充说明、重复强调或主动反馈,以确保对方准确的听取请求目的,如告知物品的具体位置,时间上的补充说明等。当然,如果对方此时已经开始目标性行为,我们就无需进行此步。
【不这么做的坏处-变成正面例子】回到我的例子,寻求我的目的就是——组装书架、停止现在行动——什么动作可以满足我的目标:停止游戏。提出具体请求:我希望你能帮我把书架组装完成,所以你能不能先别玩游戏呢?观察对方反应,如果开始行动,证明信息传达清晰;反之要补充说明,书架的位置啊,具体的组织要求啊,时间上的准备啊等等。
【预防异议的讲解】有没有人会有疑问,是不是这样的表达之后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当然不是,我们只是提出了具体的请求,目的是让对方知晓我们的真实目的,而不是命定对方去完成目标,对方有权利拒绝或者共同商讨行动方案。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请求要合情合理,要在对方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请求的顺利达成。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显像提问法】大家现在回想一下上周或者上个月,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陪家人去体检,医生告知要减少低头活动时间,家人却不听劝说,而你只会说:“您少玩会手机,成么?”结果家人反驳了一句:“我还不知道我自己的身体,你别管。”瞬时间气氛变得很紧张;或者看见身边好友厚厚的银行欠费单,你的劝说是从:“你别再刷卡了…”开始,对方脸上出现明显的不悦;又或者每周大扫除,你的伴侣总会借口拖延,你开始大声呵责:“别拖着了,可以么?”…什么样的场景是你过去经历过的呢?具体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请在小组内分享。
孙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譬如晚上吃完饭老公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不做家务也不管孩子。所以我总会不自觉的说:“你别吃完饭总躺在沙发上,行么?”但是这么做也改变不了他的行为。
黄蔚:我家孩子就喜欢玩手机,玩起来就不管时间。我通常制止他时,就单纯的说“拟别玩手机了”。但通常也改变不了什么,最后总会发生争吵。
【A1+指令】如果时间可以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场景,你要如何应用今天学到的四个步骤,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请求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场景,看看我们是如何应用今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分享。
黄蔚:我先确认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快点的看书学习;现在他在玩手机,所以我要停止他玩手机的行为;所以我的请求要求是:五分钟内,停止玩手机,开始看书学习。综上我可以整理话术为:“我希望你去快点看书学习,所以我希望你在五分钟内停止玩手机,可以么?”然后我观察他的反应,如果只是习惯性的应答,我就会再次询问,你听明白了么?你可以重复一下我的要求么?确保我的请求发出成功。
【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片段我们学习了用四个步骤准确的表达请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观察对方的反应,根据现实反应作出调整,目的在于让对方可以准确无误的接收请求内容。但现实中我们总会发现,我们说的话、提出的要求、传达的信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或者表面上理解了,结果上和我们的期待总会出现偏差。那如何保证对方可以准确无误的接受到信息呢?我们进入第二个片段的学习。
【学习目标】通过第二个片段的学习,学习者能在不确定自我表达对方是否理解的情况下,可通过所学的四个步骤做到主动请求反馈,确保双方理解一致、避免偏差,达成思想或行动上的统一。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在另一些时候,听到“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我们并不放心。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他充分表达他的理解。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例如,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说:“托尼,今天批改作业时没有看到你的作业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业。放学时,来我办公室一下好吗?”托尼咕噜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后,他就转过身去,准备离开了。老师站在那里,不清楚学生是否已经明白她的意思。于是,她叫住他:“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托尼回答说:“放学后,我没法看足球赛了,因为你要把我留下来做作业。老师发现托尼并没有听明白她的意思,她准备作出解释。这时,她很注意她的方式。像“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让托尼觉得老师在批评他。因为托尼很坦率地作出反馈,这位老师先向托尼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
【更贴近实际的例子】原文中,作者给我们举出了托尼的例子:下课后去办公室老师想讲解布置的作业,而他却认为是被留下写作业,双方对于目的性的认知存在偏差。其实我们身边的托尼还有很多,比如上周,我和实习生说同学咱们需要去给三位病人中药灌肠,你去准备三个灌肠袋,一会咱们操作。同学直接说:我知道了老师,就和昨天做的一样。我还挺高兴,就放心的让她去准备了。结果就出现了偏差:本该使用中药灌肠液结果却准备成了肥皂水。
【不这么做的坏处-负面一般做法】日常工作学习中,当我们像他人交代任务、表达意见、传递信息之后,通常就是默认为对方明白了我们的想法。而反馈者也会因为自身的原因:比如害怕领导的责备、害怕错失机会、自身的固有想法等因素,不敢说出真实的想法,总会回答:收到、明白、知道了,所有我们很少去让对方重复全部的内 容。
【不这么做的坏处-这样做的坏处】这样往往就会让我们认为对方完全理解了信息点,而结果可能就是事情的最终结果偏离既定目标,甚者或因为语言理解偏差引发双方的矛盾。
【不这么做的坏处-拆页行动建议】所以为了确保对方的理解和我们的表达在思想、行动上的统一一致性,我们就需要主动的请求反馈:通过反馈者的描述,进行及时的补充修正,强调说明等,最终不仅自己安心,也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解,目标事件也可以顺利进行。
【细化原文行动步骤】具体如何去做,我细化成为了四个步骤:
1.表明立场:为了避免误会的产生,此时我们需要强调此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我们的表述是否准确,而不是验证对方的行为。比如"我只是想确认一下我是否把事情说明白了"
2.复述要求:向对方提出简单的反馈请求即可,原文中"托尼,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好么?"
3.表达感谢:认真聆听表达感谢。比如"你说的很不错啊"原文中的"谢谢你给我的反馈"等。
4.重申要求:当对方的理解和本意存在不同时,从自身出发进行补充理解,比如原文中的"我想我说的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XXXX"
【不这么做的坏处-变成正面例子】
如果我早一点知道的话,我可能会这样问实习生:同学,我想确认一下我刚才是不是把给你的任务交代清楚了(表明立场),能不能请说一下你一会要去做的事呢?(复述请求)同学会说:要去给三位患者灌肠,需要准备灌肠包。听完之后,我鼓励同学:你说的很好,能顾看出你的实践能力很棒。(表达感谢),但是有一点可能我刚才没有表达清楚:咱们需要进行中药灌肠,所以不使用灌肠包中的肥皂液,将其换成中药汤剂即可。(重申要求)那么辛苦你了去干吧。相信通过这样的描述我就可以放心的交给她完成任务最终也就完成既定的目标。
【适用边界】那是不是所以的请求之后我们都要进行主动的请求反馈?我们说不需要,当时间很紧迫的情况或者所进行的事件目标是我们多次进行的熟悉事件时,我们不需要进行上述四步,但当你无法确认对方时候真正理解的时候,又或者行动目标很重要时,相信通过这样的四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目标。【预防异议的讲解】也许你会问,请求对方反馈会不会让他人觉得不被信任、或者觉得自己能力遭到质疑产生矛盾,我们说不会的,因为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表明了我们的立场是要确认自己的表述是否清晰明了;在最后的重申修正时,我们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原因。前后对应的表达方式让对方可以轻松的表达自我观点。
A3-----【给出具体场景】妈妈明天要坐飞机去旅行,小L特别不放心妈妈就做了很多叮嘱:带好身份证、拿好机票、带好随身衣物、准备好相机、最重要的是带降压药。但事实是,妈妈忘记了最重要的降压药。你将如何通过请求反馈的方法帮助妈妈带好药物、不遗漏任何一件旅行物品呢?
【给出清晰指令】现在我们每组两个人一个人妈妈,另一个人扮演小L,时间约为3分钟,一会请小伙们分享。
【现场引导】这样沟通的目的是让妈妈带齐所有旅行的装备。通过我们自己的主动请求反馈,帮助妈妈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最终妈妈带齐了东西去旅行,作为子女也可以放心,双方皆大欢喜,达到行动上(带好所有东西)的统一。
【现场反馈】角色扮演:孙颖——小L;黄蔚——妈妈
小L:明天就要去旅行了,东西都准备好了么?
妈妈:准备好了。
小L:为了避免遗忘,咱们再次确认一下吧!
妈妈:好啊。
小L:我说了都让您带什么东西呢?
妈妈:身份证、机票、衣服、钱包,还有相机。
小L:带的很全啊。
妈妈:听到的都带全了,差不多了吧。
小L:我看一下我为你准备的旅行清单啊,可能是我没和您说,降压药是不是忘了带了?
妈妈:对对对,降压药忘了带了,亏着你让我说了一遍,看来重复查对还是很重要的。
小L:带上吧,这样我就放心了,祝您旅途愉快。
【现场点评】
非常感谢二位的分享,很精彩。我想问一下二位,通过这样的主动反馈之后能不能帮助你和对方达到思想或行动上的统一?
孙颖:可以,这么做不仅可以保持思想或行动上的统一;还可以让自己安心,达到反馈目标。
A2------
拆书家提问设计:接下来的时间,请小伙伴们想象一下自己未来会遇见哪些场景:当你好心的和同事提出工作建议,对方却认为你对TA的工作指手画脚?当你和伴侣表达观点,TA却认为你无理取闹,不体会他的感受?当你和父母提出请求让他们去体检,他们却认为你在乱花钱,不懂得过日子?
【分步催化1】未来的你,可能会遇见哪些情况呢?是时间偏差导致错失机会?还是因表达不明导致矛盾产生?给大家2分钟时间思考一下,一会请小伙伴们进行分享。注意:只需要说出场景即可。
孙颖: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场景:孩子生病需要口服药物,我可能会同老人反复重申好几次,老人估计会不高兴。我其实是担心孩子的健康,想准确服药快点好起来才重复了好多次,而老人可能认为我对她不放心,而产生矛盾。
【分步催化——学习者加工未来场景中的应用】现在开始最重要的一步,你要如何利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请求反馈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思考,一会请小伙伴进行分享。
孙颖:为了避免矛盾我可能会这么说。
(表明立场)妈妈,我说了那么多次服药时间,是想让孩子赶紧好。这样咱俩都会轻松多了。是我的原因,我害怕自己存在什么失误的地方,希望您能理解。
(复述请求)咱俩在说一次服药时间吧。
(表达感谢)听完之后我会说您记得很清楚啊,比我强多了,还是您用心。
(重申要求)如果出现偏差的时候,我会先肯定她的做法,然后在强调一下正确的时间。
【现场点评】很感谢孙颖姐的分享,看来你完全掌握了主动反馈的方法。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在重申要求时需要强调一下“可能是因为我疏忽了”或者“是我表达的不太准确”等,将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愉快的发生。
【强有力的总结】非常感谢小伙伴们的分享,今天我们通过两个片段的学习首先学会了通过“寻止提观”四个步骤准确的提出请求,避免误会的产生。然后又通过主动请求反馈的四步,学会了确保双方接受信息一致性的具体方法。通过这样的双重保险,一定会让对方知晓我们的请求内容,最终完成既定目标。
知道并不是今天的学习目的,我们更需要的是知道之后的做到,希望大家要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多多的刻意练习,慢慢的形成非暴力的沟通模式,让我们都可以在轻松的方式中生活学习,一起享受充满爱的世界。谢谢大家的聆听,今天的分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