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各位伙伴们,大家好,我叫方凯。大家可以叫我小方,现在我是一名准医生,在医院开始我的实习生涯,我的三个标签:准医生,志愿者,拆书小白。
书籍介绍:
【F特征】今天我带来的这本书叫《好好说话》。这本书是由奇葩说创始人之一马东带着奇葩说的几位明星辩手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共同完成的,本书由樊登、李笑来作序,蔡康永、高晓松、罗振宇诚挚推荐。本书通过新鲜、有趣的说话技巧,达到修正读书三观、激发读者思维、传输使用技巧的目的,从而综合提升说话之道。
【A优势】本书相比同类型书籍的优势是,书中描写了很多生活中的沟通问题,提供了沟通的方法,并说明了注意事项,在每个问题的末尾还有沟通常用句型。让读者一读就知道怎么做,有较好的落地。这本书里教的东西,大学没有,人生却是必修的。
【B1宏观】在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里,相较于出身、机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质,我们最能控制的其实就是说话这件小事。以说话为切入点,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开启一个辽阔的新世界。
【B2微观】想搭讪一个漂亮的女生却不知道怎么开口?想讲一场精彩的演讲却没头绪?很想怼某个人不知道说辞?想说服朋友和你一起参加一个活动?这些你在本书中你都能找到方法,并且能够马上拿来使用。
分组:为更好的学习本片段,要对大家分个组,每两人一组,分组讨论片段。闲话不多说,马上开始正文的阅读,请大家花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本章节,读完的小伙伴举手示意下我。
学习目标:学习者在完成了本次学习后,能够运用原文片段中提到的针对不求上进者心理的三步抢救法来对身边的朋友进行有效鼓励。
原文片段: 〈小诀窍〉 针对不求上进者心理的三步抢救法
降低对方对结果的恐惧
能说出“我不想那么努力,就想做个平凡人”的人,其实是出于防御心理。因为“不努力”往往是一个人最后的安全区——遇到挫折,他们会想:这不是我的问题,只是因为我还没认真对待、还没开始努力罢了。 人们都喜欢说“别怕失败”,但往往不懂,真正令人害怕的不是失败这个结果,而是“我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这个结论。因为这是对一个人更全面、更彻底的否定。所以,鼓励那些不求上进的人的第一步应该是消除他们对后果的恐惧,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走出安全区。 比如,对于一个成绩不好也不努力的孩子,我们不要跟他说“考上大学很重要”“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大学”这样的话,那只会加深他的恐惧,他会想:“万一努力了也没考上呢?那样我不仅人生完蛋,我这个人也一无是处了。” 我们应该这样说:“有考试,就有人得第一,也会有人垫底。即便结果不如意,也未必是你的问题,可能是运气,可能是环境,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考不好不意味着对你个人的否定。很多人说什么一考定终身,你别信!”
有人会担心,这样说会让孩子彻底放松、不去学习了吧?其实不会,相反,他很有可能会放下原本对努力学习的抵触和抗拒。
用可能性代替目的性
众所周知,目标有实现不了的风险,但可能性就没有这个问题。爬不上珠峰,这是目标没实现,但是路上你总能欣赏到各种不同的风景吧,这就是可能性的扩展。后者比前者更诱人,压力也会小得多。
此外,目标会让人觉得乏味,可能性才更有想象空间。实际上,你掰着指头数一下人生目标的种类,不外乎这么几种:考上好大学,进个好公司,升职加薪,理财买房,最多再加上嫁给“高帅富”或者迎娶“白富美”。想想看,这样的目标确实挺单调。 而一般人都不太愿意直接模仿别人的成功路径,因为那样即便获得成就,也会觉得那不是自己的。所以,鼓励人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做比较,他们会觉得:“我不想做别人的追随者,我宁愿跟他保持差距,这样至少可以说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心理,对当事人说:“你不要去做隔壁那个家财万贯的老王,你人生的可能性至于这么狭窄吗?你的潜力那么大,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做点别的有意思的事儿嘛。”不用担心这会让他不务正业。当一个人真的打起精神要干点啥的时候,他的选择不会太多,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营造愿景而不下指令
有人可能会问,刚用“可能性代替了目的性”,怎么又要找目标了?这一步是说,之前的目标之所以要被换掉,是因为它要么来自我们的灌输,要么来自外界的参照系;现在我们说的目标,是他自己的选择,严格来说是“愿景”。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过:“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收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让他们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人都是这样的,我们越要他去做什么,他就越不乐意去做什么;但如果我们谈的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去玩什么、吃什么、享受什么,他不仅乐意听,还可能为了实现这些愿景而去尝试、去努力。
【知识点和相关理论what】 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常常听到家人、好友或者同事抱怨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生活总是一团糟,比如说自己在年初许下的愿望到了年末可能还没开始行动。我们听到这种话语通常会有两种态度:赞同或者反对。在本书提供了第三种态度:鼓励——使用有效的话语鼓励,让对方内心有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一些改变的想法。 【前因后果说明why】 不上进者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出于对结果的恐惧,有的是害怕目标的风险,还有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我们需要转化这些想法,让自己有所成长。 不那么做的坏处:一味的赞同或者说教,并不能起很好的作用,反而如果他说一句“这是我的生活你不用管”,就能把你说的哑口无言。 【行动建议和行动步骤how】 行动建议:采用三步抢救法,对他们进行鼓励。 1、第一步降低对方对结果的恐惧 打消对方的防御心理,没有”我怎么努力也没用“的这种想法。消除他们对后果的恐惧,让他明白即使失败了也只是事情本身的问题,而不是他本人的问题。例: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这样和朋友说:对于你来说,一时的成绩只能检验你这段时间的成果,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 2、第二步用可能性代替目的性 打消对方的消极目标心理,没有“目标有实现不了的风险,目标很乏味”这种想法,通过描述对目标的更多的可能性来减轻压力和扩展想象空间。例:朋友害怕自己坚持不了减肥这件事情,你可以这样对朋友说:你通过减肥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变的更健康,可以让自己学会如何健康地调理身体。为什么不尝试着坚持下呢?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步的。 3、第三步营造愿景而不下指令 打消对方的消极未来心理,没有“越让我干什么我偏不干什么“这种想法,通过描绘事成之后会出现的场景,让他对未来产生憧憬和期待。例:领导安排了一项任务给同事,同事和我抱怨说这个任务不属于他的本职工作,是老板强加给他的,这时候你可以这样说:“领导给你安排了额外的工作,说明领导相信你,你完成这个任务后会得到领导的赏识,领导会器重你,你在这个公司也会得到更多的成长。” 【适用边界】 这种方式可以用在鼓励身边不求上进的同事,也可以鼓励一时在你身边抱怨某件事情的朋友,针对所抱怨的事情也可以采用三步法分析,先让朋友知道这件事情的后果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再给朋友说这件事情的可能性以及以后的愿景。要注意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于这种方法去鼓励,你在鼓励对方的时候要对对方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会让对话有很深层次的探讨。 【预防异议】 你可能会说:“我每次见面都和她说这些,她就是不听啊。”,在我看来,人都是渴望完成自我价值的。你尝试鼓励他之后,如果他非常抗拒,那么就不要再强行的鼓励他了,这样会引起他的攻击。这个时候你要去寻找她为什么不愿意听,可能是他抗拒这种交流方式,也可能是她现在的内心真正需求不是这个。你需要针对她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了。 这三个步骤本质上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要怀着同理心而不是站在对立面或者扮圣人、或高高在上的角色来和他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好的效果。 【举例】我有个朋友向我抱怨他现在所在这个公司没有前途,每天做的都是琐碎的工作,没有学习和成长,每天在公司都得过且过。 反例:我曾经这样和他说过:你刚毕业,在公司要好好做事,然后利用下班后时间学习,他回了我一句:我懒,下班后学不聊东西。况且我没有什么志向,这样怼的我没说的了。 正例:,我尝试用原文片段提及的三步抢救法给他讲。你的前途还很光明,一时的工作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老板安排给你琐碎的事情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呀,如何与公司前辈打交道,如何安排好一天的工作,这都是你可以学习的呀,你每天在这个公司都在成长。你想象下你把当前的工作做好了,老板会不会赏识你,会让你升职加薪,你在公司也稳定下来了,这对于一个刚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呀。 |
催化1-激活应用场景
我的例子说完了,那接下来请大家注意仔细听,以下哪种情景你将会碰到呢?
孩子回家后做作业总是三心二意;好朋友为了减肥办了张健身卡却只去了几次;老公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玩游戏;同事或下属懒散的对待工作;或者是好朋友负能量缠身找你来倾诉……
请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一周你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境,把它写在便签上。
下面就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将你想到的情景写在便签上,好现在开始。写好的伙伴请向我举手示意。
学习者反馈: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办了健身卡却只去了一两次却再也没去过了。
[A2]分步催化2-规划行动步骤
好,时间到,我看大家都已经写的差不多了。
现在设想下回到你刚写的场景中,用原文片段中提到的三步鼓励法去鼓励对方,让对方做出改变。你会怎么说呢?给大家3分钟时间在小组内分享下。(3分钟后)
学习者分享:我去健身房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我锻炼完后能够拥有一个好身体,我坚持健身瘦下来的样子是多么让人高兴呀,甚至我还可以可以骄傲的和你儿子说你爸现在很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