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提问的力量》 所属活动: 海南花梨筹备分舵第42次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共情型问题的提问方法 学习目标: 学习者学会如何运用共情型提问让话题深入

开场:

【问候】: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海南花梨筹备分舵线下拆书活动。 

【自我介绍】:我是佩璇,现在更多的人叫我小满妈,我有三个身份标签,第一是我一名3岁女孩的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一直都从事了国际酒店管理工作8年时间;第二个身份标签,我是一名民间亲子阅读推广人,在我们家附近小区开了一家小小的绘本馆,有2年多的时间了;第三个身份标签,我是一名终身学习者,特别在成为妈妈以后发现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我一直都在学习的路上。在工作中,我喜欢把优质的童书分享给孩子和家长们,在拆书帮,我喜欢用RIA拆书法把一些致用类书籍带给爱学习的大家。 

【分组】今天的活动会有小组讨论环节,从我右手边开始,请大家两两组成一组。 

【图书介绍】 

(要点:用FAB法介绍图书,1-2分钟。F:特征 用于满足好奇心。A 优势 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B 利益 引发兴趣) 

F:今天我带来的拆页是来自于这本书《提问的力量》,作者是弗兰克塞斯诺,他是艾美奖的获奖记者和美国CNN著名主持人,有着40多年全球采访经验,他提炼出11种我们常用的提问模型汇集在这本书中。 

A:与其他关于提问的书相比较,作者是提问技巧40多年的实践者,他在书中分享了很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例子,这本书就像一本方便实用的工具书,分类清晰,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场景从书中很快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提问模型,加以练习并运用。

 B:提问是我们必备沟通技能之一,这本书中的11种模型,可以让我们在正确的时候向正确的人提出适当的问题,开启积极良性的沟通方式。
面对负面情绪的倾诉,我们经常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或者干巴巴地说:“你不要这么想”或者“想开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也是这样呢,我也有相同的遭遇……。”或者遇到对方跟你分享开心的事情时,说完“恭喜你”,就没有然后了,而今天的拆页提供给我们一种方法,用共情型提问的方式,像人物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一样,达到一个沟通的绝佳境界。 

【学习目标】 

(要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目标引发出拆书内容的基本框架,拆书后,拆书效果是否达到的标准。目标需要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 

通过运用RIA拆书法对这个片段的学习,能够运用共情型提问的技巧,在过去经历的一个场景中,比如别人想跟你倾诉很多,或者别人想跟你一起分享更多喜悦时,提出三个有效的共情型问题,达到沟通的目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提问的力量》P42-共情型问题

共情型提问,探究人的工作动力、思考的根源、恐惧的来源以及感受的产生。这些问题没有私心,源自真正的兴趣。只是简单地提问,不带观点或评判地去聆听,给沉默留有空间,让想法自由融合,让人深思或把想法表达出来。甚至还可能让人透露内幕。

共情型提问帮助你与他人沟通,例如,一位正在经历离婚困扰的朋友、一位患癌的家庭成员、一位与分数和社会等级相抗衡的青少年,或者是一位领福利的妈妈。当一位同事需要在家详细地讨论一个论点或是在办公室讨论政治,或是当你想要接触一位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或不同视角的人时,使用这种发问方式。

在本章,我通过剖析实例,以及从那些研究共情型提问并以此为生的人的视角探索了这种提问方式。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提问增加信任、加强人际关系、加深对自己的理解。这种提问方式能带来多方面的回报。研究表明,具有同理心的老板能使员工产能更高。具有同理心的医生更能发挥效用。多项研究认为同理心与更好的健康状况与更低的压力水平挂钩。2011年发表在《美国医学院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具有同理心的医生治疗时、能更好地调节血糖水平。其他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对这样的医生更加信任,这些医生会带有同情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传递更少的负面信息,传达更高质量的生活理念。

利用问题建立共情关系包括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提问。

提问时应试新鞋。同理心包括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他在想什么?他感觉如何?如果你转换视角,站在他的角度,你会看到什么?留下回旋余地。

首先提大的宽泛性问题,让人们开口讲话。邀请他们进入他们感到最舒适、最熟悉的领域。聆听言外之意。

你的问题越深入,你就越需要注意聆听线索、语气和心情。停顿和犹豫也有隐含意味。

同样的还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建立亲密的距离。

表达同情和兴趣。

不过保持足够的距离与客观,这样,你就不会做出评判,能提出客观的问题或建议。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要点: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对相关情境下,人们的通常做法有足够的了解,把R中的建议行动和人们的通常行动做比较,重点是比较后果。)


【What】大家看完片段后,你们觉得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共情型问题呢?

共情型问题是利用问题来建立共情关系,达到“你懂我”的那种沟通境界。中间不带任何观点和评判的。共情型提问不是去探讨“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会怎么样?”而是“我好奇这件事发生在他身上会怎样?”用冰山图打个比方,别人表述出来的事情是我们所看到海面上冰山的那部分,共情型提问的关注点是,海平面下的那部分冰山,对方想法的根源在哪,他感受的来源是什么。


上周一,我在馆里上班的时候,一位会员妈妈跟我说:“我们家孩子以前上公立幼儿园,玩了三年,现在上一年级,跟不上,我每天陪着写作业,累死了!”,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幼儿园三年没学什么有利也有弊吧,现在学习习惯养好,应该过两年就好了。”然后那位妈妈回答:“那也是!”然后我们就没有下文了。

【通常做法的弊端】这样的类似对话模式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碰到,我们习惯这样苦口婆心地劝对方,或者给对方想各种办法,最后造成对方的情绪还堵在那里,并没有得到疏解,甚至反而有可能激起对方的情绪,而弄得无法收场。其实很多时候对方跟你说那么多的目的只是在倾诉,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方的感受,如果我们能用共情型的问题与之交流,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Why:回想在日常沟通中,当我们觉得对方特别能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愿意与对方交流更多?多项实验表明,具有同理心的老板,能让员工产量高,具有同理心的医生,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很好的调节。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共情型问题可以很好地与对方建立链接,增强双方的信任,能让对方去深思并把自己所想表达出来,在一个双方都非常舒适的状态沟通。


How:那如何来提出共情型问题呢? 

1、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经历的事情的感觉如何?a..如果我站在他的角度,会看到什么?b.这个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他会感觉如何?

比如刚才那个例子,我站在对方的角度可以看到:一下从幼儿园放手自由式教育到小学每天回来得陪着写作业,家长晚上的时间得重新规划。小学那些基础知识却很快就过完,没有学过的孩子确实会刚开始有点跟不上。作为妈妈肯定会担心很着急,害怕孩子会一直跟不上,失去自信心,甚至厌学。


2、建立安全:选择对方可以很容易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入手,让他进入熟悉的领域,会让他感觉更安全舒适,也会更愿意继续交流。

刚才那个例子中,我可以问下孩子幼儿园其他同学刚上学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他们家长有没有跟你聊一些感受?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3、留意聆听:提问后,对方会说很多,这里需要仔细聆听,留意接下来话题的线索,及时表达同感,保持和他在同一频道。

比如我可以说:作为家长这是一件令人觉得很担心的事情吧!


4、客观有距:在交流中不做任何的评判,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

比如我可以说: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能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呢?你计划下一步怎么做呢?

方便我们自己记忆,这四步骤可以简称为:换建留客。

如果我这样去跟对方交流,对方的感受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最后沟通的效果是不是也会完全不一样。当我们想跟别人深入沟通交流的时候,就可以用上共情型提问的技巧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激活经验】

(要点:设计显像提问,1.写出你最先想到的简单直接的A1问题。2.勾勒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或画面,让学习者有画面感。3.变换同义词和问法,找出最清晰、最自然的那个。)

请回想下,想想自己在过去的一周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沟通场景,对方特别愿意跟你倾诉,你也很想跟他深入交流,他也许是在跟你抱怨一些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烦恼,也许是跟你分享些他最近遇到的特别开心的事情,你当时是如何跟对方沟通的,请把你们当时的对话回顾下,想到后请在小组内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冯尔真:我们家女儿5个半月了,还坐着不稳,更不能站,可是我妈就很喜欢抱着让孩子坐着和腿立着,很希望她赶紧能学会走路。可是我太太却很不乐意,她让我去跟我妈说下,这样孩子身体受不了的。以前我这样说:亲,别担心,没事的,我再跟老妈说下就好嘛!这样说完她就很生气。


【A1+ 反思加工】

(要点:请学习者反思加工经验)

如果现在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回到当时的情景下,我们要运用刚刚学到的“换件留客”方法,四个步骤可以就用其中几个步骤,不用全部用上,你试着提出三个共情型问题。


学习者案例记录:

冯尔真: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想达到一个共情状态,我会这样跟我老婆沟通

换位思考:作为妈妈,会担心孩子的安全

建立安全:“亲,你是担心这样会伤到孩子的身体对吗?”

这时候她肯定会说:“对啊,我看了很多文章是这样说的。”

留意聆听:我就会说:“嗯,我最近也看了一些文章是这样说的!你也觉得文章中说得很有道理对吧?”

这样说完会觉得我们两个人是让我们两个人的距离更近了。

客观有距:这时候我再问:“你觉得我怎么跟老妈说会比较好些呢?”

这时候她肯定会说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其实也没什么了~我平常跟老妈说也可以!”

如果换成这样共情型提问的方式,肯定沟通效果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