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1、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苏培阳,网名苏老夫子,用三个标签来定义我自己。
1、思维的培训师。 我比较喜欢学习和研究思维,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本质上就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对于结构化思维也比较熟悉,目前正在学习和践行系统思维,欢迎大家有机会多多交流。
2、坚定的践行者。 我希望分享的是自己经历的,实践的,曾改变自己过的,所以努力让自己每天有所输出,曾经连续更文一百多天,目前公众账号400多篇。
3、智慧的传道者。 我名字叫培阳,读音和培养很像,所以小时候认为自己是国家重点培养对象。长大后发现自己很喜欢教育培训这个行业,所以就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修炼自己,把更多地智慧传递给别人。目前从事的也是企业教育培训工作。
2、拆书帮介绍
三个关键词介绍拆书帮:
第一,以学习者为中心。
“拆书”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你不一定要把正白书看完,它更强调的是,如何把知识关联到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用。有助于我们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以往的培训,我可能会更倾向于自己应该如何更好地呈现,而在了解拆书帮后,我会更在意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要调动他们哪些过过往的经验,以及以后有哪些实践。
第二,两种方式。
分别是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就是便签法;组织学习的应用就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就像我们现在。
第三,全国性学习社群
“拆书帮”是一个全国性的成人学习社群,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30多个城市都建有拆书帮的学习者俱乐部(也叫拆书帮分舵)。拆书帮分舵是一种公益性的学习组织,它的使命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最后补充一点:
我们厦门目前有两个分舵,我们这个是厦门鹭见欢喜分舵,是在拆书的基础上加入了“欢喜就好”的快乐拆书学习氛围。我的师父也是这个分舵的舵主洪柒功老师。也祝愿大家在学习拆书的同时,也能够活动快乐。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別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事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圏日益缩小。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白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积极主动呢?有一个方式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影响圈里。
1、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关注圈什么是影响圈。
我们所关注的都可以认为是关注圈,在关注圈里有些是可以被掌控,有些则是超出我们个人能力范围,可以被掌控的,我们就称它为影响圈、
2、积极主动的人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并且会让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强大,影响圈也会在不断扩大,而消极的人则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圈,他们所能影响的事物也就越来越小。
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影响圈会让我们更积极主动,成长更快。
分享 A1 便签
前天夜里,我出差回来下飞机后,打的回去,我一上车就对司机大哥说,不好意思,麻烦把我送到嘉庚体育馆,因为路程太短了,我原以为他会有些抱怨,没想到他回答“好勒”然后出发了。
在路上,为了体谅这位大哥,我笑着说:“大哥,现在钱不好赚吧,厦门这么堵,路途这么短,而且还有大量的滴滴司机,这钱越来越不好赚了呀!
以往别的司机都会笑着回应说,对呀,确实不好赚!而且份子钱还这么贵。于是我们就像多年不见的难兄难弟一样开始聊起来。
没想到这师傅笑着说,对我来说影响不大呀。我在堵车的时候,看看风景,看看路人,要不然开车也没时间看。在厦门待久了也摸索了很多秘诀,比如什么时候到哪里,走哪条路比较快……
这位大哥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影响圈,比如决定自己的心情,选择到哪里载客,走哪条路线,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所不能改变的因素,比如路很堵,份子钱很贵,打车软件的影响等。
分享 A2 便签
最近我有个困扰,为什么领导总喜欢挑毛病呢?而不给予一点点肯定呢?为什么领导一句话,就可以把我们累得半死呢?
其实以上几个为什么都不是在我的影响圈范围内,更多的是关注圈,我所不能决定的。这让我感到沮丧和不爽。我需要做出以下调整
1、 每天到公司后,写下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让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2、 下班前,规整自己关注的三件事,完成与否,质量如何。
3、 接着,记录下自己今天所思考所讲的语言中,自己都在关注哪些事情,领导的脾气?公司的工作氛围?同事们的配合度?……然后对自己所关注的事进行区分,哪些是关注圈,哪些是影响圈。对于经常出现的关注圈觉察,并且不断弱化。
小结:这次拆书片段我们分享了关注圈和影响圈。当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影响圈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掌控感,你所能影响的事物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