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宋含章,刚刚已经做过自我介绍了,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小强升职记》,这本书也是关于时间管理很有名的一本书籍。F这本书的作者是邹鑫,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时间管理实践专家。A在《小强升职记》一书中,邹鑫没有写任何自己原创的方法,他只是在尝试用尽可能用简单的表格、可行的步骤,帮助读者更容易实践时间管理。B 许多人常说,想要系统的学习时间管理只需要读三本书:第一本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让你学习到的是理念;第二本书就是《搞定: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它让你学习到的是方法;第三本书就是《小强升职记》,你照着上面去做就行了。与同类时间管理的书比较,这本书更有实际操作性,更为落地。
我今天要拆解的片段就来自于这本书。在工作中,我们总会接到别人寻求帮助的请求,最后你被堆积如山的别人的问题所困扰,甚至没有照顾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那?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学习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在别人向你寻求帮助时,明确各自的权责边界,承尽量不去承接别人工作职责内的猴子。那么现在请大家阅读一下下面的这个片段。
“猴子法则".威廉姆翁肯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叫背上的“猴子”。翁肯教授把那些工作比喻为活蹦乱跳、随时可能跳到你身上的“猴子”,他认为主管人员之所以时间不够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好授权分责,将太多本该下属去做的工作(下属的“猴子”)招揽到了自己身上,以致于永远在苦苦追赶工作进度。
我们虽然应该帮助有困难的同事,但也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让他们把你当作他们自己猴子的收容站,你收的愈多,他们给的愈多,到最后你被堆积如山的别人的问题所困扰,甚至觉得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猴子”。而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甩掉自己身上的猴子,或者将猴子放回到他的主人身上。
具体操作:
1.明确职责,确定这只猴子不是你的;
2.注意沟通方式,明确、坚决、不生硬。
3.如果上司给的任务,不得不接下来,一定要沟通清楚他对这件事的想法,还有预期的结果,不要不明不白地接下来。
看来大家都已经阅读完了,一个很简单的片段。说的“猴子法则”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生动的给大家解释一下,试想一下这样的一种常见情况:你在走廊上碰到一位同事,他说“我遇到麻烦了,能不能和你谈谈”,于是你开始关切地听他讲述。结果这个问题果然很麻烦,你听了半个小时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而且还没法立即给出建议,于是你说“这个问题很复杂,我现在没有时间和你讨论,让我仔细想想,回头咱们再谈”。
让我们用猴子理论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首先,你和同事在走廊上偶遇之前,显然是你同事的背上有这只猴子的存在。接着,听完同事的讲述,你表示要仔细想想再和同事讨论。这时,猴子便完全移到了你的背上。你接过了同事背上的猴子,而同事则变成了监督者。此后他会不时地过来问你:“那件事情你考虑的怎么样了?”“我们什么时候再谈谈?”
这就变成了片段中说的那种情况,你变成了“猴子收容站”,被别人的问题困扰,甚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猴子”。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你将自己非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做的很好,可这值得你沾沾自喜么?你自己的事情完成的怎么样那?如果不明确职责,贸然接下猴子,就会产生这种情况。
猴子管理法则,总结后主要有三点:
1.明确职责,确定这只猴子不是你的;
2.注意沟通方式,明确、坚决、不生硬。
3.如果上司给的任务,不得不接下来,一定要沟通清楚他对这件事的想法,还有预期的结果,不要不明不白地接下来。
举一个关于我自己的例子,我室友找我打三国杀,我说我可以,他说那都找谁?本来我是参与者,他这一个询问就有可能把我变成组织者,但我认为这个并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所以我回复“你找好人叫我就可以了”,所以猴子又一次回到了该回到的地方。
【A1】想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同事或家人将本该属于他们的猴子房子啊你身上?比如你的父母让你帮忙挑选东西,比如一个技术人员,职责本来是技术支持,但是别的部门让你来修电脑,你就做了,却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么?
有,
刘佳:
老板说,你现在也没什么活,把我们部门的公众号运营起来吧,当时我就很迟疑,因为这并不是我的职责范畴。我迟疑了一小会儿老板就说“就这么说定了!下周就开始做一期吧!有什么需要你再说”,所以我就承接下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猴子。
在这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不能马上判断出来自己应不应该做;二是不能马上拒绝,觉得“不好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坏就坏在这个“不好意思”上了。
【A1+】在当时你是如何做的,看完这个片段你又会怎么做?大家讨论一下。
(讨论5分钟之后)有哪位小伙伴想来分享一下么。
可乐先生:
帮主将一个工作交个我,但是我试图说服帮主,我的职责范围不在这里,而且如果这个项目懿琳跟的会更好,而且这是一个长期项目,前期需要迭代。帮主迟疑了一下,觉得懿琳刚入职比较忙,说还是让我来做,我说我也可以接受。
恩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可乐先明确了自己职责的范围,而且给出了不做这件事的理由,也给帮主提供了另一种方案——其他人来做,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沟通过程。还有想分享的小伙伴么?
存在:
我是做产品,你找我的这个事应该找另一个人
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拒绝方法。你既然觉得这个职责范围不在你,可能其他部门的人并不知道你们的具体分工,那你直接告诉他去找另一个人就好了。
【结语】大家说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已经理解这个片段了,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分享,在下一次遇到别人向你寻求帮助时,明确各自的权责边界,尽量不去承接别人工作职责内的猴子,做费力未必讨好的额外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