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反求诸己的方法培养有共振性的声音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在读书过程中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影响阅读兴趣时,能够用“反求 学习目标: 在读书过程中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影响阅读兴趣时,能够用“反求

开场:

           自我介绍
各位拆书帮的小伙伴,大家好!我叫胡英,是珞珈分舵的新鲜会员,上个月底刚刚拜师入门。其实这两年来早已通过其它渠道知道拆书帮这个组织,但基于个人拖延症原因迟迟未加入,去年跟了一年100本书的线上拆书课后,对个体成长促动很大。我想更深入的去拥抱这个组织,跟同频的小伙伴抱团成长。
接下在我用标签法介绍一下我自己:
标签 1:政府商务。我目前在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事政府事务性工作,公司从事互联网+公共出行,武汉公交车上使用支付宝刷码乘车就是我们公司做的。
标签2:伪文艺的生活爱好者。个体性格中有两个极端,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也喜欢蹦极跳伞感受高空刺激。人生短短数年,希望能体验更多,经历更多,做生活的体验家。
标签3:007er. 这是一个不写就出局的全球写作的成长社群,每7天写一篇文章,7年后一起去南极。我喜欢“7年就是一辈子”的理念,我有一个公众号,在公众号里记录自己的成长。
希望未来与大家能彼此陪伴,相互支持和赋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下面是我对拆书和拆书帮的介绍:

“拆书”并不是把书给拆掉,而是将书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进行拆解。

以学习者为中心,阅读书中的某个片段后联想到了自己的相关经历,再运用片段中提供的方法写下自己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具体该怎样做的步骤。

学习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高级学习者的方式。当他们想要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时,不再以每本书中讲到的内容为主,不再以老师为中心,也不再去追求证书,而是会运用拆书法带着自己的目的来阅读学习。

拆书法分为供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供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通过应用“便签学习法”,自己在在书中读到了一个打动你的带有HOW的片段(R便签),默默的拿出一张便签纸用自己的话把片段的主要内容复述一遍(I便签),接着又拿出一张便签纸根据片段中的内容把自己联想到的相关经验写下来(A1便签),最后在拿出一张便签纸写下当你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该如何运用片段中的方法步骤去解决(A2),在未来一周内找到实践点执行。这是一个人的拆书。

 

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就是一群人的拆书。一群学习者坐在一起在拆书家的引导下学习拆书。一群人的学习就意味着你自己在学习拆书的同时也知道了别人对于这个相同的片段他又有怎样的过往经历,又催化出了以后该怎样去做的步骤,这对个人来说,能在学习的同时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学会看问题的多样性。比如,你和对方都有一个苹果时,你们交换后得到的依然是一个苹果,但是当你们交流的是自己的思想时,得到的就是两种想法啦,是活的。

 

“拆书帮”是一个全国性的成人学习社群,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30多个城市都建有拆书帮的学习者俱乐部(也叫拆书帮分舵)。

拆书帮分舵是一个公益性的学习组织,它的使命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解原则:反求诸己

第一,成人学习的第一公理是"自我导向”,这意味着在学习相关的一切事情上都应"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自己身上找方法,在自己身上加要求。

第二,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同时,也有很多是你不需要学习的。考虑清楚,这次阅读是你对书负责,还是让书对你负责。

第三,方法得当的话,阅读和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活动——只要你能在工作或生活中用上一点儿,给你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成本。

        第四,采用简单易用、不引人注意的工具,比如便签、笔。降低便签法使用的复杂程度,你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阅读和思考上而不是费尽心思地掌握便签法。很多教人阅读的方法都听起来很美,但用起来未必有效,因为方法本身太复杂,要求太高,让人望而却步。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两年我书买的很多,但真正读下来的很少。能看完的也大多是小说休闲娱乐类的图书,而对于想解决自身问题的致用类图书,往往是兴致勃勃买了,翻开没几页,就放下了。因为读着晦涩烧脑,或者读的过程中觉得每个字都懂,但看完合上书页,不知道书里讲了什么。进而引发一种书虽买了,但没有好好宠幸的愧疚感。

那么,书一定要从头到尾全部读完吗?别人推荐说好的图书,对我有用吗?我想解决什么问题,手上的书里能解决我的问题吗?对于成人的学习,多从自身出发,寻找符合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法。任何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各有不同的读法,有的人对这个片断吸引,有的人对那个说法有共鸣,所以不需要为没有掌握书中的所有知识点而愧疚,吸引所需,就是最好,把书中其中一点结合实际用到极致,就是最大的收获。而使用这个阅读方法,采用最简单的工具“笔”和“纸”就可以了,把精力集中在阅读和思考上,简单的操作方法使用更受益。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分享A1便签【 3分钟】

半年前我买了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耐着性子,每天早上看半小时,坚持不到10天,实在坚持不下去,没读完就放书架了。感觉这本书像是一本工具书,是给人查阅知识点了。

现在回头想想,我读这本书是完全没有方法的。虽然读的是一本教你如何读书的书。

第一,读书的目的性不明确。我只是好奇作者是怎么写如何教人读一本书,但字典搬的术语让我看不下去。

第二,我想习得全部的读书技巧。从扉页开始,一页页往后看,往往看到后面忘记前面,没有体系概念。书到现在都没看完,想想仍心颇为不安。

第三,几乎没有我的阅读能力带来提升;

第四,在读书过程,只是简要的用笔勾勒重点,没有带入思考。关掉书本,书仍是书,我是仍我,没有任何链接。

 

分享A2便签【 2分钟】

所以,在接下来一个月,计划读帮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不断的自我没觉察。

1,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个片断对我有用吗?——挑选自己有感触的片断思考为我所用的方法。

2,我要用这本书实现什么目标?——我想掌握RIA便签读书法。

3,为什么这本书能帮我实现目标?——因为RIA读书法是经历过市场,一大拨拆书家亲身验证的。我也想成为其中之一。

4.  我如何用自己方便的工具把对自己有用的片段结合实践经验输出?

通过书中教授的方法,拿出三张便签纸,用自己的话写出有感触的I便签,联想过往经历,写出与原文有关联的A1便签 ,再根据所教授的方法写出可实施的A2便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