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P.E.T.父母效能训练》 所属活动: 2018年第57次线下活动晋级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我-信息”的基本构成 学习目标: 发送包含3个要素的“我-信息”,以改变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

开场:

尊敬的观察家、各位亲爱的小伙伴,晚上好!

我是今天晋级1-1的王焱。 按照拆书帮的规矩,用3个标签介绍自己,分别是“职业培训师”、“驴友”和“妈妈”。

我曾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专职从事培训7年,后来因为有了孩子,关注的领域就从成人培训扩展到了儿童教育。 我在美国接受了系统的华德福教师的培训,后来又通过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的讲师认证,现在我的身份是亲子教育领域的职业培训师。

我的业余爱好不少,其中有一项相对比较特别的是玩户外——因为没人觉得我像个驴友。 我徒步过的地方包括贡嘎山、虎跳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等;我曾经在珠峰大本营住过一晚;今年还登上了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

我有一个4岁零8个月的女儿。 也是因为她的到来,我为个人成长设定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因为我不仅追求自我完善,同时也希望成为孩子更好的榜样,所以我比从前更加关注个人学习和发展,而这也是我加入拆书帮的重要原因。


我所了解的“拆书帮”,是一个学习爱好者的社群,而它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分舵,都是公益性的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那拆书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这就得先解释一下“拆书”是怎么回事——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 具体来说,是针对成年人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种学习方法。 把这种学习方法同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我们熟悉的以知识为中心。 “拆书”的“拆”不是“拆散”,而是转化和内化。 它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然后规划具体的应用,从而实现提升技能、改变行为、解决问题的目的。

拆书学习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一场同主题培训的效果;另一种是针对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法——一位拆书家用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回到刚才的问题,拆书家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拆书家就是运用拆书法帮助和促进他人学习的人。如果从学习效果来衡量,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按照拆书帮的规定,拆书家分为3个级别、9个档次。从最低的1-1到最高的3-3,拆书家需要通过现场带领拆书学习的方式来逐级晋升,大家把这个过程戏称为“打怪升级”。 现在我正在进行的就是1-1的晋级。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 现在我就来演练一下便签学习法——

今天我要拆的这本书叫做《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最初出版于1970年,是亲子沟通领域的经典书籍之一。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际沟通专家托马斯.戈登博士。 这次要拆的原文片段来自于这本书的第6章,“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现在请大家阅读手中的拆页。读完以后请举手示意我一下,谢谢!


“我-信息”的基本构成

       如果父母送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可接受行为: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受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 “我-信息”的这个部分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令你烦恼,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送出“你-信息”时,他们无需确认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使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把我逼疯了”、“你真懒”等。 而当父母送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 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 “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等?”


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什么影响

       通常,一种实际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引起不便的东西。 它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需要做的事。 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适。


       当你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时,就为孩子提供了完整的情况——不仅说明他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事,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了问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带养孩子都是一个快乐并烦恼着的过程,而烦恼的重要来源就是孩子时不时会做出这样那样的行为,让我们不能接受。 比如:挑食、到时间不肯睡觉、玩了玩具以后不收拾、边做作业边玩等等。 面对这样的情形,家长可能会习惯性地采取命令、威胁、斥责、哄劝、引诱等等方式来应对。可是P.E.T.建议,家长们不妨试试表达“我-信息”。

“我-信息”由三个部分构成:行为、感受和影响。

“行为”是描述孩子做出的家长不能接受的行为。 要特别注意的是,描述应该简单而客观,不带任何评判,切忌“贴标签”。 比如:孩子没有跟邻居打招呼,我可以说“你没有跟李叔叔问好”,而不要说“你真没礼貌”。

“感受”是指说出孩子的行为带给家长自身的感受。 它应该是真实而准确的。 比如:孩子把电视的音量开得很大,让我都没法听电话了,我就应该告诉他我感到很烦恼。

“影响”是指出孩子的行为对家长造成的某种具体而实际的影响。 它可能是妨碍了我做想做的、或者需要做的事,或者是让我耗费了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或者是造成了我的感官或身体不适等等。 比如:孩子一直哭着不肯进幼儿园,而我上班就快要迟到了。

设想一个场景,5岁的女儿没有收拾玩具,各种玩具散落在客厅的地板上。 对“行为”的描述就是“你没有收拾玩具”;“感受”是“我很担心”;“影响”是“我可能会被绊倒”。 用“我-信息”连贯地表述出来就是“你没有收拾玩具,我很担心可能会被绊倒”。

在面对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时,用命令、威胁、斥责等“你-信息”来应对,往往会激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而使用“我-信息”这样的表达方式——行为+感受+影响——相对就没有攻击性,而且家长是把自己放在了“求助者”的位置,而实际上,孩子往往是乐意帮助我们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在学习P.E.T.之前,我同很多家长一样,在面对孩子的不可接受的行为时,会习惯性地发出“你-信息”,比如: “你怎么又这样?”、 “你为什么不听话?” 、“你应该……”、“你再不……,我就……”,往往是我大呼小叫,孩子哭哭闹闹,最后孩子委委屈屈,而我既后悔又内疚。

记得孩子两岁多的时候,经常晚上熄灯后很久都不肯睡,一会儿要求喝水、一会儿说要上厕所,一会儿自己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又把腿脚伸过来搭在我身上……而我因为要等她睡着以后才能做自己的事情,所以她总是不睡的话,我心里就会很着急。 通常我会先一遍遍地安抚:“宝宝快睡吧”,但这样往往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于是我的语气就会变得强硬起来:“快点睡!” 但小家伙依然我行我素,我的怒火就会渐渐窜起来,严厉地说:“你睡不睡? 你再不睡你就在这里玩,我去隔壁房间睡了!” 然后作势起床要走,孩子这时就会赶紧拉住我,同时一边哭一边说:“我要睡……我要睡……”

这样的情形在有一段时期反复地上演,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孩子在身边小声抽泣着睡着,而我也没有了再起床做事的精力和心情。


[A2]

在学习了P.E.T.之后,当孩子的行为再给我造成困扰的时候,我就会使用“我-信息”,按照“行为+感受+影响”这样的公式来表达。

比如我决定下周给孩子请假不上幼儿园,让她在城里住几天,这是因为南边的家里需要重新刷墙而临时做出的决定。 本来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是我工作的时间,我也早就制定好了下周的工作计划。 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我坐在书桌前,她就一定会过来要求坐在我腿上,这样她就会挡住我的视线,让我什么都做不成。 如果下周又出现这样的情形,我会使用“我-信息”来表达——

“宝宝,你坐在妈妈腿上,挡住了电脑”,这是在描述行为;

“妈妈有点着急”,这是在告知感受;

“妈妈明天要讲课,现在都没法备课了”,这是在说明影响。

整理一下,连贯的表达就是:“宝宝,你坐在妈妈腿上,挡住了电脑,妈妈有点着急——妈妈明天要讲课,现在都没法备课了”。

总结一下,当孩子的行为给我们造成困扰的时候,提倡家长向孩子发送“我-信息”,它由3个部分组成,也可以说分为3个步骤——

首先,简单而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

其次,说明孩子的行为给家长带来的真实和准确的感受;

最后,指出孩子的行为给家长造成的具体而实际的影响。

运用这样的“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我们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孩子的反感和抵触,赢得他的尊重和配合,从而消除孩子的问题行为给家长造成的困扰。

这就是我关于便签学习法的分享,谢谢各位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