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大家好!我是佳山。
今天我要和大家通过小组的形式来学习的,就是这本《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F】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于40多年前创立的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父母训练教程演化而来的。
【A】这是一本备受推崇的家教经典,是世界上第一套经过深入实践与研究、广受赞誉,并经受验证的父母培训教程,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而我手里的这本《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让你和孩子更贴心》是2009年PET课程诞生30周年之际重新修订的版本。
【B】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们能学到向父母如何掌握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并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以解决家庭冲突,让每个人在冲突中都赢。
【B1】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孩子让我们感觉不爽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将用一个小时的学习,通过小组的形式,来看下PET训练是如何帮我们从“不爽”到“爽”的。
请大家先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下下面的片段。
【片断一的学习目标】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现场区分出孩子的行为和成人的评判的区别。
【I】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孩子的行为,和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评判,是两张皮,两件事。
【PPT作教具】如这张图所示,
孩子的行为,就是一张白纸,是不分好坏的。而评判这张白纸的好坏,或者说我们是否接受孩子的行为,是成人用自己的有色眼镜看的结果。如图,
粉色的是好的,就是可接受的行为;蓝色的是不好的,就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这个有色眼镜是什么?是公序良俗,是我们个人的价值观,是我们个人的偏好,是我们个人的性格,等等。
所以,相同行为发生在不同孩子的身上,我们的评判可能是不一样的,更不要说不同行为发生同一孩子或不同孩子的身上了。因为评判的标准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戴的眼镜。
上面的描述有些“干”,我们讲个案例
【意译案例】片段中给了一个案例,因为是不同眼镜看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些隔,不大好理解,我们换个案例,这是我一次在麦德龙看到的。一家人推着购物车,车里坐着一个5-6岁的姐姐和一个2-3岁的弟弟。弟弟调皮,拿起购物车里的铁皮罐头砸了姐姐的头。姐姐疼啊!啊~的一声就哭了,这时在看货架的大人就被姐姐的哭声吸引了。弟弟一看一家人都开始看购物车了,也不知道是吓的(因为自己做错事了,)还是开始自我保护,也哇~地一声开始哭。于是这家人的注意力就都被成功地转移到了弟弟的身上,问着问那。开始安慰弟弟,而没人来问姐姐为什么哭。看,弟弟哭泣的行为是被接受的,而姐姐的哭泣行为是被忽视的。这个事还没完,在大家都安慰弟弟的时候,这家人的一位老人,也不知道是奶奶,还是姥姥,终于注意到了姐姐也在哭。她对姐姐说:“哭什么哭!没看到你弟弟都哭了嘛!”瞧,姐姐哭泣的行为没有被大人们接受,相反,她作为受害者,还被训斥了。
这就是成人在“重男轻女”有色眼镜下做出的评判。
孩子都是一样天真无邪,不分彼此的。而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是成人施以的标签。所以我们在管孩子的时候,其实管理的是公序良俗或自己价值观的传承、管理的是自己的偏好或性格。
【A1&A1+】请大家回想一下,你曾经在公共场所,比如商场、公园、电影院,闲逛或休憩的时候,你遇到的小朋友,或你家的小朋友的的什么行为是你无法接受、或可以接受的呢?请用1~2分钟,举一两个印象深刻的案例和同组的伙伴分享。然后我们请1~2个伙伴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那么,有哪位伙伴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呢?好,火火。
火火:比如随地大小便,是最不能接受的。虽然是可以理解的。还有就是没有礼貌的回应、插队。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就是,一次上厕所排队,我已经很急了,马上就轮到我了,但这时有一个小朋友插队到了我前面。我非常火大,但她是个孩子,我还不能做什么。
佳山:好,谢谢火火的分享。那刚才火火分享的是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有没有伙伴分享一个可以接受的孩子的行为呢?
传霖:我有一个。是我家小孩子晚上和我们一起散步的时候,路过一家放音乐的店,就会在人家的店门口跟着音乐跳舞。我觉得这是可以接受的。他没有影响到店家做生意,而且他跳舞的时候样子也很可爱。
佳山:谢谢传霖。【A1+】那通过今天的一个认知学习,就刚才大家讨论的案例中,如果回到那个时刻,你是否能辨别出孩子的行为是什么?你的评判是什么?你的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在小组内讨论1分钟,然后和大家分享。
佳山:好,大家讨论的都差不多了。我们先分析下火火的这个上厕所插队的事情。刚才在火火分享的案例中,孩子的行为是什么?
火火:孩子的行为就是,她上厕所的时候,插队。
佳山:那然后,你对孩子插队这个行为的评判是什么呢?
火火:我心里很不爽,但是当时我对孩子说,孩子你应该去排队。但是她不管我,她就是冲进去,关门了。
佳山:那就是你对孩子的评判是不能接受的。
火火:对。
佳山:那你觉得,你对评判对标准是什么呢?
火火:我觉得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排队是一个最基本的礼貌。如果你有特殊情况你可以跟我讲,我会让给你。但是你没跟我讲,就是你没有尊重我。
佳山:其实这就是一个公序良俗的价值判断标准,来作为你评判孩子行为的标准。好,感谢火火。那传霖,在孩子跳舞的这个事情中,你结合今天的这个片段,分析一下,孩子的行为是什么?你的评判是什么?你的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
传霖:孩子的行为是别人的店门口跳舞。我的评判是,他还小,在别人店门口跳舞也没有影响到别人的生意,这时一个可以接受的行为。我的评判的标准是,他没有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就可以接受。
佳山:那这其实是一个你的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的标准。
传霖:嗯。
佳山:好非常感谢传霖的分享。
以上就是今天我们分享的第一部分,区分孩子的行为和家长的评判。
【异义预防】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你这是吹毛求疵,什么孩子的行为,成人的眼镜的。孩子不听话,直接上去就揍他,他还敢反抗不成?不照样教育的好好的。当然,你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我们这代人中的一部分也都是这样成长过来的,也照样长的好好的。但请回想一下,当我们被训斥和拳脚对待的时候,我们内心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呢?如果有更好的方式,试试又何妨呢?
前面我们讲了,有色眼镜分好几种,抛开我们的性格和偏好不说。有一种有色眼镜叫做公序良俗,叫做我们的价值观(也就是我们的“家风”)。那当孩子的行为有违公序良俗和家风的时候,如何做,才能帮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下面这个片段。
【片断二的学习目标】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掌握改正孩子行为的方法,并在现场加以应用。
这个片段,讲的是如何通过“我-信息”模型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改正自己的行为。他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对不可接受的行为做出描述。
注意,是对孩子所做所说的事进行描述,是描述一个客观事实,而不进行评价或评判。
比如,孩子玩完玩具没有收拾,这个行为是父母不能接受的。那在这步父母要做的就是描述孩子没有收拾玩具的客观事实,“宝宝,你看你玩完的玩具丢的满房间都是,都没收拾。”
2、父母用“我-信息”的模型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信息”模型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熟悉的、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不同。他更突出的传递大人自己的信息、讲述大人的故事,“(爸爸)我怎样怎样......”,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你如何如何......”。
所以,接着上面的案例,正确描述我们的感受,“这让爸爸很心烦啊!”
3、阐述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在帮助孩子纠正自己行为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已经描述了“孩子的行为”、“我们的感受”,那孩子就会改了吗?好像少了点什么。是的,缺少了将“孩子的行为”和“我们的感受”连接起来的那座“桥”。这座“桥”就是要回答孩子,你的行为为什么会让我有这种感受。这就是这种行为带给父母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我们回到上面的那个例子,“宝宝,你看你玩完的玩具丢的满房间都是,都没收拾。这让爸爸很心烦啊!因为乱糟糟的房间让爸爸都没有地方站了,而且会担心你会被绊倒磕碰受伤。”
书上给出了帮助孩子改正自己行为的三个步骤,分别是“是什么”(描述你的行为、表达我的感受),和“为什么”(为什么你的行为会让我有这种感受)。
那这时孩子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了吗?显然还不够。孩子不具备改正的能力,他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他还是只会做让父母无法接受的行为的。所以我们要再增加一步,教给孩子该怎么做。
【细化步骤】4、教给孩子改正的方法。
当然,我们还是要用“我-信息”的模型。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在帮助、辅助他,而不是命令他,会让他感觉到被尊重。
“以爸爸的经验,我们先把玩具箱放到墙角,然后先把大个的玩具放进去,然后再把个小的玩具放进去,这样会让房间更快地变整洁。你要不要试试看?”
【不这样做的坏处】
为什么要用“我-信息”这个沟通模型呢?我们想象一个到了睡觉时间,但你3岁的孩子就是不上床睡觉,还赖着玩玩具的场景。一般我们会怎么说?
【反例】“赶紧去睡觉!再不睡小心我收拾你!睡不睡!”
通篇都是“你......怎样怎样;你......如何如何”,而且语气还很凶。
【后果】这种“你-信息”的沟通模式,传递出的是父母的命令、威胁,没有关注孩子的感受,也没有教会孩子关注父母的感受,是不利于孩子建立“共情”能力的。
而换成“我-信息”的沟通方式,告诉孩子你的行为给父母、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或感觉,是更利于孩子在情感上与别人产生互动和沟通的,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我们会怎么做?
【把反例改成正面的例子】“宝贝,爸爸知道你玩玩具很开心,不想去睡觉。这让爸爸很担心啊!不睡觉的宝宝是会影响身体发育的,个子长不高、脑子变的笨,那样的宝宝就没人喜欢,也玩不了其他玩具了。我们把玩具放好,跟他们道声晚安,让他们也好好地睡个觉,然后我们也爬上床去睡觉好不好啊?”
这就是今天我们第二部分分享的主要内容。小结一下:
一是描述孩子行为的事实;
二是传递父母的感受;
三是表达造成这种感受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四是教给孩子改正的方法。
【A3】接下来,我们应用今天学习的“我-信息”模型,在现场做个练习。
假设,你有一个两周半的孩子,你开始训练他学习自己刷牙,但一开始,孩子是拒绝的。这晚,你把准备好的牙刷拿到孩子面前,孩子看到后就开始满世界乱跑。请你应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来破这个局。
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做组内进行讨论,之后我们请其中的一组来讲一下你们讨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好,如果有小组讨论完的话,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组对训练孩子刷牙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让你的宝宝接受刷牙这个行为。
志文:是谈解决方案,还是应用这个沟通技巧。
佳山:是用这个沟通技巧来给出一个沟通的解决方案。
志文:哦。我觉得要是让我再试一次,应用这个沟通技巧的话,我会这样和我的孩子说。宝贝,你不刷牙的话,我会很担心。因为每天早晨你的嘴巴会很臭,而且还会蛀牙,等长出的恒牙会长的很难看。那爸爸给你买个好玩的电动牙刷,还有味道很好的牙膏,还有闹钟。那每天我们到了定好的时间就去刷牙,你看好不好?
佳山:好感谢志文的分享。我们来一起拆解一下志文刚给出的这个解决方案。首先,他描述了孩子的行为——宝宝没有刷牙。其次,孩子的这个行为给志文的感受是担心。第三,造成志文担心这种感受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是每天早晨孩子的嘴巴会臭、会生蛀齿、等6岁恒牙长出来的时候会长歪等等。最后,志文给出的改正建议是,通过好玩的电动牙刷、味道好的牙膏、还有一个定时器,来督促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去刷牙。
非常感谢志文的分享。那其他组还有其他解决方案吗?
悠游:我有一个。我会说,多多你不刷牙,妈妈会很担心。你看你们班同学的牙齿是不是有蛀呀?黑黑的、小小的,是不是很难看啊?那你想不想你的牙齿变成这样子啊?孩子会说不想。那我就会说,那妈妈教你怎样正确地刷牙好不好?把你的牙齿刷的白白净净的,每天早晚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变得好看而且坚固。
佳山:那刚才在您的分享中,首先描述的孩子的行为是?
悠游:孩子不刷牙。
佳山:接下来,您的感受是?
悠游:我的感受是担心。
佳山:那给您带来担心这一感受的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呢?
悠游:影响就是会蛀牙,会觉得难看。
佳山:那您教给孩子刷牙的方式是?
悠游:就是通过具体的演示教他刷牙。
佳山:好,我们感谢悠游老师的分享。
相信经过刚才的联系,大家已经掌握这四个步骤来帮助孩子改正自己不被接受的行为。
【A2-分步催化1】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放眼未来的练习。因为国庆就要到了,每到节假日的时候,我们都会带孩子出去玩耍。那带孩子到公共场所玩耍时,你最担心的、最不能接受的孩子行为的场景是什么?我们还是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在组内讨论一下。
佳山:那么有伙伴来分享一下你最担心行为的场景是什么?
佳音:我说一个。我最担心行为的场景是她在公共场所乱跑,那样的话我会抓不住她,她有可能会被别人抱走。这是我最担心的。
【A2-分步催化2】那用今天学习的这个方法,你会怎么和你的孩子沟通改变她乱跑的行为呢?
佳音:第一,我会跟她讲,你在公共场所四处乱跑,很容易让妈妈找不到你。然后,如果我没有看到你,我会很担心、会害怕我找不到你。因为你可能会被坏人拐走,这样你也找不到妈妈了。那帮她改正的方法是,出门之前我会告诉她,我们现在要出门了,出门后你要紧紧地牵着妈妈的手,这样就不会走丢了。
【反馈-简短重述】佳山:佳音的意思是,首先跟孩子讲,你乱跑这种行为会让妈妈很担心、害怕。造成这种担心、害怕的感受的具体是影响是,公共场所人这么多,乱跑就有可能被坏人拐走,让妈妈看不到你。教给孩子的方法是出门在外要牵着妈妈的手,跟妈妈一起走。【反馈-真诚赞美】好感谢佳音的分享和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详尽的拆解。还有其他伙伴再分享一个让你最不能接受的行为是什么?
志文:我最担心最不能接受的是,孩子可能是玩的太累了,一天的最后会乱发脾气,让休息游玩的好心情就没有了。
【A2-分步催化2】那用今天学习的“我-信息”这个模型,你会怎样和孩子沟通改正他的行为呢?
志文:我会和他说,燕宝,之前几次你玩得都很开心,但你玩累了就会乱发脾气。这个事情让爸爸感觉挺烦恼的。因为我们一整天都玩得很开心,等你发脾气的时候很难平复下来,这样把一家人一整天的好心情都破坏掉了。爸爸觉得我们再出去玩的时候,最好中午你能午休一下,这样会很有精神,也不会玩的太累,晚上就不会乱发脾气了。
【回应-确认追问】
佳山:好,我们还是一步步来拆解下志文和孩子沟通的过程。首先,描述孩子的行为事实是?
志文:你玩得太累就乱发脾气。
佳山:嗯,是乱发脾气。那给你的感受是?
志文:让父母很困扰。
佳山:是给你带来了很困扰的感受。那造成这种感受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是?
志文:就是我们一整天的心情就被破坏了。
佳山:那你教给孩子改正的方法是?
志文:玩的时候不要太累,注意精力的调节,要注意休息。
佳山:非常感谢志文的分享和讲解。
这就是我们第二部分,如何通过“我-信息”这个模型来和孩子沟通。
【强有力的结尾】
成长中的孩子,不单是身体、智识在成长,他的价值观也在成长。“我-信息”模型是一种尊重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价值观,和孩子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大人改正孩子“不可接受行为”的一种有理、有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千万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谁用,谁知道!
我是拆书家,我是崔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