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当我们发现对话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我期望实现的是一个目标(比如A去大润发),而对方期望实现的是另一个目标(比如B去家乐福)。我们认为这种矛盾永远无法调和,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等同起来。实际上,期望目标是一种策略,策略带来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换句话说,我们总是把愿望或目的和策略混为一谈。
在达成共同目的之前,你必须首先了解对方的真正目的(C两个人可以一起去逛街)是什么。因此,你应当暂停先前的对话内容(因为他关注的是策略),转而探索策略背后隐藏的目的。
当你成功区分策略和目的之后,新的选择自然会出现(比如去离家近的沃尔玛),放松对行动策略的关注,强调你真正的目的,这样可以帮助你拓展思维空间,找到双方都有利的选择方案。
如何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询问对方为什么想要实现所说的目的, 分清他们的要求和要求背后的真正目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讲的是,当我们跟别人对话时,有时会发现,双方的话南辕北辙,比如A说要去大润发,B说要去家乐福,这时双方就觉得彼此无法调和,对话无法进行了,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彼此的真正目的,比如A为什么要去大润发?B为什么去家乐福,通过询问才知道,他们的目的就是想两个人一起出去走走。去大润发或家乐福只是他们实现这个目的提出的一种策略。这样说来,两人就有了共同目标。就能继续对话,寻找到更好的策略,去实现共同目的了。同时由于彼此通过确认双方的真实目的,就能够放松对策略的关注,也削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而更能建立一种良好的氛围,拓宽彼此的思维空间,从而找到双方都有利的策略。
基于此种原因,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当发现我们的目标和对方不同时,停止对话,区分下对方说出的是方法还是最终目的,如果是方法,那我们要通过询问为什么,也许有时问一个为什么无法达到,那我们仍然可以继续问,从而发现他的真正目的。
也许有的小伙伴说,如果两人说的都是真实目的,那问了又有什么用?关于这点,我认为即使别人说了,但是我们也不一定确认这是真实目的,只有确认一下,才能保证大家的对话在同一个方向上。或者说上面的实例太简单了,一眼就看出很容易调和,生活里的矛盾比这难调和多了。的确生活的问题比这复杂,所以我们更需要将书中的技巧,不断练习,实践,甚至内化成固有的思维习惯,当需要时,只凭直觉就能把问题解决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你可以回忆一下,最近有那一次对话陷入过僵局,这样的场景是和父母沟通、和同事沟通、和上司沟通还是和爱人沟通呢?是跟父母的沟通家庭,工作,婚姻,还是跟爱人的沟通,谁做饭,谁收拾家务,在家宅着还是出去shopping,或者跟上司的沟通加工资的事宜。比如父母毕业时让你考公务员,工作了,又天天催你结婚。父母让你结婚或考公务员到底是他的真实目的还是方法呢?
学习者A:我有时候在家跟男朋友商量下一步计划时会出现这种问题,大家都比较喜欢直接拿出解决策略,而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比如我让她陪我逛逛,他就会硬挨着跟我逛,但实际上他并不喜欢,但他也不说,最终导致两人都不开心。
学习者B:上次想跟老板谈谈工作量的问题,去找他谈时,直接告诉老板,我觉得应该把我的工作量分给某某一点,结果老板误以为我对某某有意见,把我们调整到了不同的TEAM里,造成自己很尴尬。
Ok,大家的场景设定的都不错,也有小伙伴非常棒,已经可以想到如何应用书中给出的步骤,解决场景中的问题了。那请大家具体的设想下,下一次当你再遇到这样的场景时,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书中的片段解决,怎么办?
学习者A:下次我会问他,他是不是真的想陪我逛,如果是,那就出去逛,如果不是,那我们可以在一起商量其他的办法。
学习者B:下次我会告诉老板,我的真实目的是消减自己的工作量,而刚好看到某某的工作量少,想匀给他,只要能够降低我的工作量,老板采取其他方式也可以。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为
学会从事实出发。要想成功说出内心想法而不招致对方的反感,你应当引导对方了解你的行为模式,让他们从头至尾地了解你分析问题的思路,且不是从行为结果出发的。你应当以事实为基础,并告诉他你由此得出的结论,让对方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只有这样做,当你谈起自己的主观结论时,对方才会充分理解。也就是说,你必须先罗列事实,然后提出看法,同时要注意你的陈述方式,表明这只是一种你的看法而不是确定的事实。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拆页中,流程图内表示的是人的行为模式的步骤。我以一个实例的形式解释一下这个模式,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件事情时倾向于想给这个所见所闻主观臆断或编一个故事,然后由这个故事形成特定的感受,最终这种感受会形成情绪,情绪最终导致最终的行为。比如说看到爱人口袋内装着一个酒店的发票,这是所见所闻,主观臆断的联想到他可能有外遇了,然后觉得自己很被骗了, 感到很气愤,这是形成了感受,因此一见到爱人就开始语言攻击。这就是你行
为模式的全过程。
如果在对话过程中你能通过,先分享你的所见所闻(即:你所看到的事实),然后说出你的推断(试探性的推论,同时要注意你的陈述方式)--表明你的感受---说明你将要采取的行动,这四个步骤逐步的说出你的争议性观点,这样才更能得到对方的充分理解。甚至我们可以利用固定的模板来说出有争议的话语,比如:我看到或我听到了。。。,由此我猜想。。。。,这件事让我觉得。。。。,所以我希望。。。
为了更加深入了体会这个顺序的重要性,我们现场找两位小伙伴演练下以下这个对话,大家一起体会下,把顺序倒过来的感受
妻:你个大骗子(指责)
---丈夫(一头雾水):我怎么了
妻:我太伤心了(感受)
--丈夫(神经病吧)
妻:你竟然背着我出去鬼混
—丈夫(你凭什么诬陷我?)
妻:我发现了藏在口袋里的发票
--丈夫:我也不记得怎么回事了,但肯定不是你想的那样!oh,对了,上次我们俩去吃饭,他没法开发票,所以补开了他们连锁酒店的发票,你怎么能随便诬陷我。
经过演练后,大家什么感受?是不是很受伤,虽然最终真相大白,但是心里还是很受伤?下面呢,我们还是根据这个场景,请大家想一下,如果根据行为模式的正向顺序,如何说?
学习者B:我今天早上洗衣服时,在你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其他酒店的发票,我
不知道这个发票哪里来的,觉得有点问题,你能解释下吗?
学习者A:那是上次咱俩去的啊,你忘了?
通过上面的演练,大家发现没有,当按照行为模式正向走时,学习者B的情绪便不会那么强烈了,对话也没有进入僵局。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通过上述的分析学习,我们现在设想一个情景,大家讨论一下,本年度全公司调整工资,规定调整幅度在10%-30%之间,请老板根据员工的个人情况进行调整,调整完成后,你发现自己的只调整了10%,但是自己的表现还不错,因此要找老板谈谈。请大家在小组内,一位扮演老板,一位扮演员工,进行陈述,然后再进行角色互换,看两个人哪个表达的更好?
学习者A:老板,这次我们加工资,我发现我的工资只有10%,是公司内最低的,我觉得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工作做的不好,我有种不被人肯定的感觉,能帮我解释下吗?
学习者B:小六,这次加工资的确你只加了10%,你来找我谈,这说明你比较上进,但是你看这个季度共25个项目,其中5个项目你都延期了,但是项目组内其他人都按时完成,你能为加工资事宜来找我谈,我觉得你很上进,后面我希望你能把延期的项目进度赶上来,这样下一年我会酌情给你加的。
通过上面的演练,发现老板很快学会了行为模式,避免了一场尴尬的对话,大家做的都很棒,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分享到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