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白果。我来自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我在武汉学习、工作已有整整十年的时间,所以武汉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经是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整天扛着笨重的摄像机,举着话筒到处采访各式各样的人。出于对教育的热爱,今年6月,我辞去了记者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与拆书帮结缘是在7月份,第一次参加活动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8月我就参加了线上训练营,前不久正式成为了拆书帮的会员。
拆书帮介绍
拆书帮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学习爱好者组织,目前在全国已有将近80个分舵,覆盖29个省份。拆书帮的创始人是畅销书——《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赵周老师。拆书帮所奉行的学习方法是“拆书法”,也叫RIA便签学习法。“RIA”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运用拆书法进行学习的三个步骤。“R”是英文“Reading”的缩写,即阅读,也就是阅读原文拆页,这是第一步。“I”是英文“Interpretation”的缩写,意思是解释说明,也就是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这是第二步。“A”是英文“Appropriation”的缩写,“Appropriation”一般翻译为内化,赵周老师将其翻译为“拆为己用”。在拆书法中,这一步又可以分为A1、A2、A3等几个不同的环节,A1代表反思经验,A2代表规划应用,A3代表现场演练。拆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运用知识来提升能力或解决问题。拆书法不仅适用于个人学习,也适用于组织学习,其效果与同等主题的专业培训的效果相当。
拆解片段:《语言的魔力》 ,第35页,(美)罗伯特·迪尔茨
将批评变为询问
一旦发现了批评所蕴涵的正面意图并用正面言词来陈述,批评就变为询问。当批评变成询问时,与用总结或判断来陈述时相比,可以选择的回应完全不同。比如说,批评家不是说“那太贵了”,而是问“我们准备怎样支付它?”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人可以列出计划的详细细节,而不是被迫反对或对抗批评家。现实生活中这适用于所有批评:“这个想法永远不会实现”这一批评可以转化为询问:“你打算怎么执行这个想法?”“这个计划不现实”可以重述为“你怎么样让这个计划的步骤更切实更具体?”“这太费力了”的抱怨,可以转述为“你怎么样让它更容易施行?”显然这些询问与批评的意图相同,而更有建设性。
注意上述所有询问都是“如何”“怎样”式提问。这类提问一般最为有用。诸如为什么式的提问常常预示着其他判断,容易导致冲突或异议。提问“为什么这个方案这么昂贵?”或“你为什么不能更现实一点儿?”仍然预示问题框架。“什么让你的方案这么昂贵?”或“谁来付账?”也是一一样。一般来说,“如何/怎样”式问题能最有效地重新聚焦于结果框架或反馈框架。
(注意:在深层结构的层面上,批评是本体论陈述一断言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如何”式提问则导向认识论探索一检验你“从何得知”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讲解引导
好,所有的伙伴都看完了。那么,语言啊真是很奇妙的东西,有时候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其效果往往迥然不同。比如,当你质疑别人的某个想法时,说“这个想法太难实现了”与说“你打算怎么执行这个想法”给人的感受会完全不同,相应地,别人的回应方式也会完全不同。前者是批评式的表达,后者则是询问式的表达。批评式的表达暗含着对他人的否定,如果你说“这个计划不现实”,这个表达其实就是在说:“我不相信你的这个计划是可行的。”而当别人感觉到你是在否定或者批评他时,他第一反应往往是捍卫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你进行反击。
而询问式的表达则暗含着对他人的肯定和信任,如果我们把“这个计划不现实”改为“你怎么样让这个计划更容易施行?”,那么这个表达就好像是在说:“我猜你一定知道某种让计划更容易施行的办法,我很想知道,请你告诉我。”这时,对方就会感觉到你相信他,并且对他的想法感兴趣,那么他会很乐意进一步与你分享自己的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将批评转换为询问时,使用的都是诸如“如何”“怎样”(how)等这样的的提问方式,而不是“为什么”(why)式的提问方式。“你为什么不现实一点?”这其实也是在表达质疑,它跟批评式的表达其实也差不多。
所以,如果你想让谈话更有建设性,那么你就需要将批评式的表达转变为询问式的表达。首先,当你想要批评他人时,先暂停一下,想一想你准备说什么批评的话。然后,在内心问自己可以怎样将这句批评的话转化成“如何/怎样”式的疑问句表达,并说出来。
A1:
【经验】我有一个高中同学,非常优秀,由于对教育很有热情,他放弃大城市的高薪职位,回家乡创业办教育。因为我也比较关注教育,所以他和我聊得比较多。他说他希望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系统,让农村的孩子通过这个系统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学到高效的学习方法。在与他做了一些简单沟通之后,我感觉这个系统难度非常之大。于是我对他说:“你一个人做件事是不可能做成的。”他有点不高兴,说:“你不懂技术。”
【反思】在刚才我的这个经历中,我对朋友的想法作出了一个否定性的评判,当我的朋友感觉到自己不被认可之后,他就自然地产生抵触的情绪,对我的评判进行反驳。这样我们的沟通就中断了,没有能够更深入地去讨论他的一些具体设想。如果我当时转换一种表达方式,如果我当时说的是“你打算怎样通过一个人的努力来做成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我想我的朋友就会详细地跟我介绍他具体的操作方案。
A2:
【情境】最近,又有一个优秀的朋友开启了创业之路。她是生物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目前正全身心投入经营一个教育沙龙。我和她有过一些交流,在我个人看来,这个教育沙龙想法不成熟,商业模式不清晰,前景并不乐观。因此,在后续交流过程中,我可能会对她的一些做法提出否定性的评判。
【目标】这个周末,在与该朋友交流时,当我想要批评时,能够将批评的方式转变为询问的方式。
【行动】1、在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表达,如果我想要批评我朋友,那就提示自己先暂停一下,想一想自己刚才准备说的是什么话?比如“你这个设想肯定吸引不了几个人。”2、然后,在心里面想想如何将这句话转化成疑问式的表达:“你打算怎样吸引到更多的人呢?”
我相信,要是我能够这样去表达,我们的沟通一定会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