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1.自我介绍
各位伙伴好,我是王建斌,我是新东方初中语文大班课的老师、欧体楷书书法爱好者、半程马拉松跑步爱好者。加入拆书帮一年多了。从今天开始,我开始我的拆书家升级之旅。今天我拆的是成甲老师的书《好好学习》,主题是: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我想介绍一下赵帮主的“拆书”学习法。“拆书”指的是将书本中的片段拆解成具体的知识点,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提炼出可操作、可执行的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上、学习上会遇到的问题。“拆书”的主体是人,而不是书。带着问题,看一本书,能拆书一些片段,解决自己的问题。就算是开卷有益了。 拆书帮,则是一群拆书家组成的一个公益性组织,主要是组织拆书活动,推广拆书的学习方法,让更多的人学会用“拆书法”学习。
Reading 阅读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好好学习》片段 p006 - p007
怎样才能提升认知深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让我们先看几个例子。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北京房价那么高?有两种答案。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第二个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再比如,有人问:怎么增加团队的认同感?第一个回答:领导要经常开会强调!第二个回答:人的认同感来自全力以赴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参与的仪式感都很重要。
这些回答里,你有没有发现第二个回答似乎比第一个回答更有深度?如果把第二个回答称为有深度的回答,那么第一个回答就可以称为简单的回答。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差别: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Interpretation 理解
这个片段主要讲了浅层认知和深层认知的差别。从形式上看,深层认知,是在找抽象规律,而不是结果;从思考方式看,深度认知有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支持。从效果上看,深度认知的答案,可以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
由此,我提炼出深度认知事物的三步骤。
1、思考时,追问几个为什么,直到问无所问。比如说,厦门房价高,一开始想,炒房团炒高的,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炒房团炒厦门的房子,因为房子紧缺。在市场上,缺啥炒啥。厦门土地稀缺,房子供不应求。为什么厦门为什么土地稀缺,因为自然环境限制。
2、思考时,多用理论模型和数据论证。厦门土地稀缺,稀缺到什么程度呢?岛内,最近连续五年商住土地出让为0。岛内人口由2013年的193万,增加到2017年的204万,4年增加11万人。厦门的房子需求量增大,购房是刚需。
3、思考时,想想思考的结论可否用在其他的案例中。厦门的房价高,是土地稀缺,供不应求的结果。北京、上海、广州的房价也高。结论也同样适用。
Approprtation 1 应用
这个片段使我想起我第一次辞职的经历。培训机构老师的流动性特别大,同事走的时候,往往把理由简单地归为:①不喜欢公司的氛围、②需要长期熬夜、③做的事情没有含金量、④赚的钱少、⑤要回家乡发展等等。可能只是其中一个理由,就足以让一个人离职。
我工作了近两年之后,下决心辞职,才发现下决心并不容易,我思考了很多、很久。①首先考虑这份工作的意义。了自己工作的核心价值、近十年职业生涯规划,决定还是当老师,但要由线上转线下、②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己当下的工作能力。③总结过去两年的工作收益,预估自己接下来留在原公司的进步空间比较小。④将回家工作和留京工作的优劣作对比。最后做决定:在过年前辞职,同时回家乡。
口头说也是要回老家发展,但是和听别人说的时候,感觉是不一样的,毕竟有对自己辞职进行过深层思考。
Approprtation 2 应用
因为在大学的时候已经考了驾照,所以,很大概率事件以后是要买车的。 买车这件事,我也和朋友们提过,不过理由比较浅薄。比如说:为了通勤方便;比如说:看到朋友买了,所以也想买一辆;比如说:想周末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自驾游。
看完这个片段之后,我想思考的更深入些。我会这样思考:① 为什么要买车,因为便利、通勤快捷。② 相较于买车前,买车后通勤预计会节约几分钟,是否值得买。③ 我还会想,和我相似状况的人会怎么抉择。
通过这样的思考,再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