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知道做到》 所属活动: 东莞乐享分舵第六十八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你也可以做得到 学习目标: 学习者能够运用“你也可以做得到”工具形成学习习惯

开场:

【学习目标】 

学习者能够运用“你也可以做得到”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学了就忘、学而不动、学而无效的情况发生,同时减少在学习中的困惑和焦虑。 

【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龙珠,以下是我的3个标签:1、一对双胞胎的妈妈;2、终身学习爱好者;3、寻珠路上的找茬专员。在开始之前确定一下分组哈,刚才我们分了3个组,讨论气氛挺好的,等会我们继续在原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吧。今天我拆解的主题是:你也可以做得到,来自于书籍《知道做到》。

   

图书介绍】    

F(特征): 

本书一共三位作者:(1)肯·布兰佳,是享誉全球的管理大师,被誉为当今商界最具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之一。他曾写作多部畅销书,包括《一分钟经理人》。(2)保罗·梅耶,行为变革领域的先锋,创办成功激励机构,致力“激励人们发挥最大潜能”。(3)迪克·卢赫,超一流演说家、天才培训师。本书通过用访问形式,一问一答来为大家提供了从知道的是道理到做到所需要的方法。

A(优势):

《知道做到》这本书豆瓣评分8,8分,大多数读者会感叹相见恨晚。对比同类书籍,它文字浅显易懂,没有长遍大论的道理;案例生动普遍,更贴合我们的日常工作;文章以故事为主线,阅读起来非常轻松有趣,会让你想一口气把它读完,重点是读完之后你会感觉鸡血满满,动力充足。

B(利益):

B1:在这个互联网遍及、知识泛滥的时代,你有没有感到知识焦虑?有没有试过学了很多技能,但工作或生活始终如一,看不到实质的作用?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相信您会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B2:通过学习今天的拆页片段,你将学会如何有效地学习,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学习之门,减少在学习中学了就忘的焦虑,增加将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的途径,让所学技能帮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效用。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

听到有人表扬他的作品,并大谈自己最喜欢的某个理念时,他通常会问:“这些知识和理念到底对你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大多数人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们最终常常会转而谈论另外一个理念,或是作家创作的其他书以此来转换话题。

这种类型的沟通最终让作家得出结论,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例如他们从书本、录音、录像、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与他们的实际做法(他们如何应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作家意识到,时至今日,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知识,这就让这种鸿沟变得尤为巨大了。他发现,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他的研讨班上,作家想尽办法让人们变成真正的学习者,能够将作家教会他们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读研究生时,作家曾经从一位多年研究“学习问题”的教授那里学会了三件事,在他的研讨班里,作家督促所有人学会这三件事。

 

第一件是坚持记笔记。除非一个人能够拥有一对照相机般的耳朵(这种人只占人口总数的00019),否则他根本不可能仅靠听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事实上,研讨班结束30小时之后,那些仅靠听来学习的人就只能记得不到50%的内容。24小时之后,他们会再忘记25%而1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5%了。每次受邀在公司的年度会议上发表演讲时,作家都会强调这一点。他总是问大家:“去年是谁为你们做的演讲?”这时大家就会大挠头皮。“那位演说家都说了什么呢?”接着他又会问,这时听众就会绞尽脑汁去回忆,可他们真的记不起自己到底听过了什么。所以作家总是强调前来参加研讨班的学员定要记笔记。

 

作家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督促学员们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恍然大悟)的东西,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理念。他建议他们将之清楚整洁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把它们储存在计算机里为什么一定要清楚、整洁地记录呢?因为他发现,在参加完研讨班之后,大多数做了笔记的学员都会立刻把笔记归档,而不是复习。过了一段时间,当有人问:“你去参加的那个研讨班上到底说了些什么啊?”这时他们就会打开自己的文件,左看右看,有时甚至认不清自己的笔迹了。这样的笔记毫无意义。

 

第三,作家督促学员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他建议,在结束培训回到家里一个星期之内,他们最好能预定一间会议室,邀请自己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伙伴来待上半天时间,和他们分享自己从研讨班上学到的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作家知道,要想开始应用新知识,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它传授给别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嘞,书中的作家通过询问他的读者所学知识和理念到底对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而大部分人都难以回答,从而总结出所知与所做存在着鸿沟。为了帮大家解决问题,这里提供的具体做法有三点:

1、清楚整洁地记笔记:我们每次学习有两种做法:

A.学习的时候记笔记(纸、导图、幕布、云笔记、印象等都可以)

B.只用耳朵听。

但有研究表明,只用耳朵听,30小时后会忘记50%的内容,24小时后会再忘记25%,1个月后会忘记95%以上,如果不记笔记的话,那不等于白学了吗?其次,你有试过学习结束后翻看自己的笔记却怎么都没法回忆到完整的信息?如果自己也看不懂,那不等于白写了吗?

2、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如果只记笔不看也是没用的,所谓温故而知新,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一天后的遗忘率是66%,如果不想白学,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我们心动的内容是最好的方法。(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图)。

3、把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教会他人,需要自己先在大脑中把所学知识进行加工,这跟拆书学习法是一样的,就是拆为己用。A1反思自己过往经验、A2把现在学的知识点进行规划应用、A3现场演练,就像我现在一样。

【不这么做的坏处】

这个片段让我想起上个月跟几个领导一起开会的事,我旁听(老总说让我去学习),带个笔记本却只记了一些关键词,谁知第二天老总让我写一份会议纪要,当时我头都大了,怎么也回忆不起来整个会议过程,哪些领导说了哪些话。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我们不记笔记、不温复、不传授,那么所学的东西会很快被遗忘,我们却误以为自己学过了就会了,但当回顾时却可能怎么也说不出来所学过的是什么东西,也就是现在很多人容易得的“白学症”。

【反思加工A1+】

结合今天所学的片段,我进行了反思,很明显一开始我的学习习惯不好,老总已说明让我去学习,却没有好好记录,会后又没有及时找老总汇报学习情况。如果让我重来,我可以这么做:

1、端正学习习惯,带了笔记本就好好用,给它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周期,清楚记录学习中的人和事。

2、在会后简单整理一下笔记及补充记忆中的信息,并整体回顾一遍内容。

3、主动找老总汇报自己的记录和会议收获,确认会议的重点及要点,特别是领导的工作指示。

好的学习习惯便是成功的一半,运用以上三点不但能检验我们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而且可以提高执行力,帮助我们把知识内化运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好嘞,故事听完,伙伴们,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比如你最近上的一次培训课,讲师在讲台上讲了很多精彩的内容,你听完如梦初醒,立誓要从始改变,然后。。。结果怎么样呢?或者是最近一次半年度工作会议,领导说了很多的重要指示,会后你能回忆到的内容有多少呢?又或者是上一次活动,拆书家分享的技能点或工具,你觉得实在太好了,可以在某某时候用,但到目前为止,用过几次呢?…….,请小伙伴回顾一下,最近一次在学习后没有得到满意结果的经历,这次经历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跟谁,因为什么事情引起的?请在小组内分享,2分钟时间,然后我们邀请1-2位小伙伴来分享。

【学习者案例】

学习爱好者小华分享:

这太似曾相似了,我在年初买了一个网上课程,听课到最后课有个总结,我当时截了图放手机,然后。。到现在基本也忘了,对应今天学习的总结,听课没做笔记、也没重温总结、以为截了图感觉自己是有存留的;另外在生活中也基本没用上,没有跟别人讲过学的东西。所以到目前就是听过而尔可内容已没什么印象了。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谢谢小华同学的分享,小华的案例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类似的经历。那么,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回到过去那个学习的地方从新学习,结合今天所学的“你也可以做得到”方法,你会如何去学习呢?请大家讨论一下,2分钟时间,再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A1+

【学习者案例】

学习爱好者小华分享:

根据今天的学习,继续我刚才的案例,笔记我算是有了,截图上有,现在是找回截图,重温笔记内容,回顾和总结我有感觉比较深刻的内容,再把这些内容分享出来,分享的方式可以是写文章、在学习群发学习心得,同时和大家讨论,然后再想想这些内容结合在生活或工作中的可以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