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孙颖,欢迎大家来参加我3-3的拆书练级,开始之前我们先分一下组,鉴于今天来的人比较少,咱们只能分成一组,一会儿会有组内的讨论。
接下来我会用大概1个小时的时间,带领大家进行2个片段的拆解,主题为“创新”。片段选自《颠覆性思维》这本书,这两个片段是递进关系,第一个片段将引出“颠覆性假设” 的概念,第二个片段将在此基础上,介绍三个思考方向,让这种创新思维更好的落地,最后我会结合现场小伙伴想要解决的问题,带领大家一起探索问题本质,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尝试去解决问题,所以今天不光是我讲,大家的积极参与将更加重要。
好,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
【学习目标】
希望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大家能够清晰(澄清)区分(行为)颠覆性假设和传统的假设这两个概念(界定),进而认识到创新是有方法可循的。
【图书介绍】
场景:说到创新,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比如在会议上,大家正在为项目中遇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争得面红耳赤,这时突然有个人站出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不用解决”,然后有理有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座的每一个人都频频点头,这时你可能会感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再比如往年你们单位的优秀员工福利都是去一些风景名胜旅游,很多人觉得这种方式意义不大,但又想不出太好的创意,这时突然有人提出:咱们可以去贫困山区助学,体验风土人情。这时的你或许也只能投去崇拜的目光。这些其实都是创新性思维的体现。
提问:遇到类似的事情,以前你都是如何考虑的呢?是否觉得创新这件事太神秘了,距离你太遥远了?抑或是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或能力有限?还是觉得别人的运气太好了?
影响:在这个提倡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家都明白创新对于我们的意义,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创新这个事和聪明有关,和运气有关,这将无异于为自己关上了创新之门,不利于我们的成长和提升。
解决:《颠覆性思维》这本书告诉我们,创新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神秘,那么遥不可及,其实是有方法可循的。书中结合大量实战案例,进行具体讲解。帮助你轻松掌握这一方法,让你在工作生活中变得更加优秀。
颠覆性假设是一种有意的不合理声明,能让你的思维朝不同方向发散。这有点类似生物进化论中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这种理论认为,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总会时不时的被突变打断。颠覆性假设的目的,就是打破让你感到舒适的商业平衡,使你的思维加速改变。
将上述定义与更传统的“假设”做出对比,后者指的是基于一系列事实做出的最佳猜测性解释,未来还能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检验。举个例子,你想用手机打电话,但手机的屏幕总是不亮。基于这个事实(按电源键没用),你得出了一个假设:手机没电了,如果充电,手机就应该能用了。你可以利用充电检验自己的假设。如果假设正确,那么充上电你就可以打电话了。但如果手机还是不开机,你就需要提出假设再做出检验了。
可如果是颠覆性假设,你不会做出合理的预测(如果充电,手机就能用了)。相反,你会进行不合常理的挑战(假如手机完全不需要电池会怎样)。合理的预测与不合常理的挑战之间的区别可以改写萧伯纳的一句名言来总结,即“接受某物现实的样子,问,‘为什么’;或是想象某物从来没有过的样子,提出‘假如……会怎样’”。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当商业运营不再具有确定性,有能力想象事物从未有过的样子并且提出“假如”这种问题,将是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必备技能。
【互动】
这个片段提到的两个概念是什么呢?(颠覆性假设和传统的假设)
文中说,颠覆性假设是有意的不合理声明,而传统的假设是基于事实做出的最佳猜测性解释,这两个概念正好是相对的,一个是看上去的不合理,一个是看上去的合理
文中也针对手机屏幕不亮这一事实,分别给出了传统的假设和颠覆性假设,来对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大家都理解了吗?
【概念辨析】
我再举个例子,大家看看是哪一种假设。
比如,你家孩子喜欢玩游戏,不爱看书,这时你想,如果大人看书,孩子也会跟着喜欢上看书,那这是什么假设? (传统的假设),为什么呢?首先这个想法看上去是很合理的,孩子不爱看书,那我就要想办法让他爱上看书呗,顺着这个思路想,孩子喜欢模仿大人,接着就想到了上面的方法,而且这个假设很容易检验是否奏效。
同样是孩子玩游戏,假如你想如果孩子就是爱玩游戏不看书会怎么样呢?这又是什么假设? (颠覆性假设),与上面的相对应,首先这个想法跟我们的认知是背道而驰的,有些家长一听这个想法估计就要坐不住了,孩子总玩游戏怎么行?等质疑,并且这个只是你发散出来的一个想法,具体是否可行,还要进一步去分析。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很多时候我们想问题的方向,其实都跟我们的认知或者说是背后太过熟悉的假设有关系的。因为太过熟悉,甚至都不会去想,这个假设合理吗?这个假设一定如此吗?还拿刚才孩子爱玩游戏这个例子来说,背后的那个假设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玩游戏没出息,只有读书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所以才会去想让孩子爱上看书。如果你尝试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你或许就会发现,那些游戏编程高手,很多也是因为爱玩游戏,然后学着自己改造游戏,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成长的。这样颠覆性假设中提到的就是让孩子玩游戏的想法,也似乎显得不那么荒谬了。
【预防异议】
说了半天,大家或许会问,不是讲创新吗?花这么半天讲这两个概念,这跟创新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创新说白了就是不走寻常路,是寻找差异化的过程,而颠覆性假设呢正是寻找差异化的有效方法,而颠覆性假设的产生也是在传统假设的基础之上进行颠覆的,所以先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我们才能向下进行。
接下来大家再看,对于提出颠覆性假设的具体方法,文中是如何描述的呢?
(想象事物从来没有过的样子,并且提出“假如……会怎样”)
关于具体如何做,我也结合这句话,整理出来三个步骤:
第一, 确定你想颠覆什么。可以结合自己的所从事的行业,或者是自己遇到的问题,找到方向
第二, 找到事物背后的假设。就是你太过熟悉的那个认知,想都不会想就认为理应那样的那个假设。
第三, 做出颠覆性假设。提出“假如……会怎样”,这样一个不合理的挑战。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既适用于商业上的创新,也可以用于解决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具体的我会在下一个片段中做进一步阐述。
【A2-编剧本】
接下来时间给到大家,大家先想一个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可能出现的场景或者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孩子玩游戏的例,又或者是你或者身边的朋友想转行,但是没有行业经验,也可以是其它可能会困扰你的问题,运用刚学的颠覆性假设的三个步骤设计一个小剧本,要求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可以两个人之间的交谈,也可以是你开导别人的过程。
注意,是要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编写这样一个剧本。
【学习者案例分享】
下面是郝姐的分享
故事概要:我是在医院做临床这块的,上个月有个朋友邀请我和她一起做医院这块的运营工作现在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决策
过程描述:
学了这个片段,我可以尝试开导自己,下周见面时和朋友说一下我思想斗争的过程。
首先,我想颠覆什么?我想颠覆因为没有行业经验,而且担心年龄大了跨行很困难这一事实。
其次,这件事背后的假设是什么?我认为没有行业经验,再加上年龄大了,学东西慢了,很难胜任新的职业
最后我会问自己,真的是如自己所想吗?假如我就是没有行业经验,那有会怎们样呢?顺着这个思路我会去寻找没有行业经验也依旧跨行成功的案例。
结果:通过这一思想斗争,下周我在见到朋友时,会告诉她我的思考过程,并且决定跟她一起尝试一下运营这个全新的行业。
【拆书家反馈】
非常感谢郝姐的分享,郝姐从自己遇到的关于转行的问题出发,运用咱们颠覆性假设的三个步骤,明确自己想颠覆什么,颠覆自己担心跨行困难的事实,然后找到自己对这件事背后的假设,认为没有经验就不能转行,最后提出颠覆性假设,我就是没有行业经验,那又会怎么样呢?这样的问题,从而打消了自己的顾虑,决定尝试一下,非常的棒,整个过程非常完整。再次感谢郝姐的分享!
【过渡语】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颠覆性假设应该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吧?那么具体该如何落地呢?下面的片段会通过提供三个思考方向,来做进一步的讲解。
【A1:量表自测】
下面我们先做一个小测试,测一下你的创新力,共5道题,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完成测试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用第一反应来选择,最后计算一下总和。
1、我认为留意观察大家的平时的做事方法很有必要 | 1 | 2 | 3 | 4 | 5 | 6 |
2、我很容易跳出常规思维去想事情,而不受常规思维的影响 | 1 | 2 | 3 | 4 | 5 | 6 |
3、针对一件事情,我会考虑背后的假设是什么 | 1 | 2 | 3 | 4 | 5 | 6 |
4、针对一个问题,我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并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 | 1 | 2 | 3 | 4 | 5 | 6 |
5、我不会顾虑我的想法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太离谱 | 1 | 2 | 3 | 4 | 5 | 6 |
总分 |
【I:解释自测题】
25分以上的有没有?10分以下的呢?25分以上,说明你的创新力是非常强的,10分以下,说明创新意识有待提高。而大部分人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正常人。说明我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还有待于提高。
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下一个片段的学习。
【学习目标】
希望通过第二个片段的学习,大家能够通过三个不同方向(澄清),大家在思考问题时(界定),能够拓宽思路大胆假设(行为),让创新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
下面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阅读以下片段2的原文片段部分。
【R2:原文片段】
想一想能在餐饮界大厨知名度的“秘密配方”。如果那是人尽皆知的配方,那么隔壁早就有人想出了同样的创意,创意就会变得平淡无奇。餐饮界的下一个热门,需要的是一个现有餐饮从业人员很难构思出的创意,应当与现有期望存在一定差距。投资创意越出人意料,竞争对手的数量就会越少,企业家就越能成功地实施该创意。
以下,就是创造“现有餐饮从业人员很难构思出的创新”的流程步骤。
逆向
定论:顾客抵达后,餐厅提供菜单(互动)。
假设:假如餐厅只在顾客离开时才提供菜单会怎么样?
否定
定论:顾客为食物和服务支付金钱(价格)。
假设:假如食物和服务不收费会怎么样?
调整规模
定论:餐厅提供三道菜的套餐(产品)
假设:假如餐厅提供30道菜的套餐会怎么样?
记住,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挑战你对行业、部门或类别的固定看法。
这里的基本原理是,你的假设越是大胆,这些假设就越能提供新颖的角度。所以说,不要跳过这个步骤,也不要担心自己的假设太过荒谬。
【what】
这个片段以餐饮行业为例,列出了采用颠覆性假设的三个方向,分别是哪三个?
对,逆向、否定、调整规模。
具体怎么理解呢?咱们结合片段的例子看一下,都是先说一个定论也就是餐厅的常规做法,再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颠覆性假设。
咱们先看逆向,正常我们进餐厅都是看着菜单点菜,这里提出一个颠覆性假设,如果顾客离开的时候才给菜单会怎么样呢?这个不光是国外,在国内也有,叫风波庄,武侠主题,据说进门要菜单,店小二说没有,直接上菜,你喜欢呢就留下,不喜欢他们就拿走,最后才会提供菜单,告诉你都吃了什么。
再看否定,从为食物和服务支付金钱,到如果食物和服务不收费会怎么样呢?据说美国的米其林餐厅,每个人固定250美元,收的不是食物的费用,而是他们的体验、创新等,而且目前没有倒闭的书店,很多也不再单纯的靠卖书,而是为提供的和书有关的环境而收费的。
最后看一下调整规模,从提供3道菜,到提供30道菜。这个也是有真实案例的,时间关系我就不过多介绍了。
说这些其实是想表达看上去感觉不靠谱的事情,去细想去琢磨,或许也没有那么的不靠谱。
【how】
好!咱们在回到颠覆性假设的三个思考方向:
逆向,就是在顺序上进行颠覆;正常是123,那我先做3行不行
否定,别人都这么做,我偏要问问,不这么做会怎样呢?
调整规模,本来三道菜,调整成30道菜,注意如果是有三道菜调整成四道、五道菜,这不叫创新性的调整,那叫改进,必须得是那种10倍、20倍,丧心病狂的改变。
【预防异议】
到这或许会有人问,在想问题时,这三个方法必须全部用到吗?首先明确这三个方向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顺序,也不必每次三个都用到。另外我们也可以分情况看,如果你为了解决问题,或许只用其中的一个方法就足够了;如果是为了锻炼思维,那最好是三个方法都试一下。
下面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咱们一起来锻炼一下思维方式。
上个月月初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精力时间管理的100天训练营,每天要听微课,实践打卡,每天我都学的很认真,要花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在听课、实践、打卡上面,挤占了很多做其它重要事情的时间,更要命的是,持续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仿佛是低效率勤奋,有些关键点并没有Get到,这令我很困扰。于是我就开始尝试。
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从三个角度去做颠覆性假设:
逆向:
常规做法:把学习课程设为最重要的事,早上第一件事先完成打卡,才会去做其它事情
假设:如果我先处理其它重要的事情,而实践打卡日志,放到晚上处理会怎么样呢
否定:
常规做法:记笔记的时候,我会尽可能求全,生怕会遗漏掉重要信息
假设:在记笔记的时候,假如我不求全,只记录某一个我感触最深的点,会怎么样呢?
规模:
常规做法:要用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完成当天的听课、学习任务
假设:就限定自己用半个小时完成,会怎么样呢?
【适用边界】
结合上面的例子是想告诉大家,颠覆性假设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工作中的创新,还可以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可以说是处处都可以用到,只要你稍加留心,注意到困扰你的问题所在,就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预防异议】
注意,咱们今天介绍的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思维方式,你所想到只是一个帮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能确保100%解决你的问题,而且在产生想法之后,还要去想如何去做,在做的过程当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问题。
【A3:促动参与】
下面再一次把时间交给大家。
拆书家:大家看一下前面两个片段讲到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习者:没有
拆书家:那请大家尝试想一件曾经或者现在正在困扰你的事情,比如买了很多微课却没时间听而感到焦虑;励志要养大一个兴趣,却总是半途而废,或者是片段一提到的孩子爱玩游戏,或者转行的问题等,大家可以先想想那个场景,每个组找一个人把你们组内的问题记录在我发到大家手里的白纸上面。给大家3分钟讨论时间,一会我们找小组来分享一下。
拆书家:时间到了,大家讨论的怎么样了?派一个代表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吧!
小组分享:我们组三个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报了很多微课产生的焦虑,另一个是想养成健身习惯,却总是无法坚持下来。
【明确问题】
拆书家:好,现在大家提出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微课的,一个是习惯养成的,那大家对哪个话题更感兴趣呢?
学习者:那还是微课吧!
拆书家:刚才是谁提的这个问题呢?熊熊和祯祯,是吧!你们俩能分别详细描述一下,关于微课具体遇到什么样问题呢?
祯祯:我学习的驱动是解决问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我的前提假设是自己的之前没遇到过或者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就会买微课来学习,但因为个人性格原因,我感觉自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好,都想要提升,比如沟通、演讲、心理学、教育孩子等等,这些方面的微课我都报了,但发现自己没有时间全部学完,这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选择,不知道该现学哪个,后学哪个,或者是哪个才是最基础的,学完一个其它问题也可以解决等等,不知精力该如何去分配。
拆书家:我理解您的问题,一方面是没有时间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不知精力如何分配的问题,对吧?
祯祯:对
拆书家:那熊熊呢?
熊熊:我和祯祯情况差不多,觉得很多能力都需要提升,不知该如何选择,而且感觉学习效果不好
拆书家:好,通过大家刚才的分享,我简单总结一下,现在大家针对微课,有三方面的疑问,第二是没时间学,第三是关于精力分配,第三是感觉学习效果不好。因为时间关系,咱们需要把讨论点进一步聚焦一下,就是大家对这三个方面更加关注哪个方面呢?
学习者:学习效果吧!
【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拆书家:那咱们小组内讨论一下,针对报了很多微课,但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学习效果差,只是现象,是一个感性认知,大家可以通过对熊熊提问的方式,去寻找她学习效果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参考刚才学的颠覆性假设,看是否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给大家2分钟时间,一会咱们小组派代表分享一下。同样可以把讨论结果,记录在白纸上面。
拆书家:好时间到,咱们讨论的怎么样了?可以分享一下吗?
小组分享:我们讨论出来关于学习效果不佳的本质有如下几条:
(1) 学完之后,没有立刻去实践
(2) 课程不适合自己,实际生活中找不到实践场景,无法实践
(3) 无法持续坚持做出改变,学完之后,感觉老师讲的很好,对自己也很有帮助,或许能坚持用一周,但时间过了,很可能有回到原来的状态。
总结来说,三个方面,一是学完没有实践,二是学完无法实践,三是没有持续改变的动力
【明确问题本质】
拆书家:非常好,咱们小组给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本质:一是学完没有实践,二是由于自己周围环境的限制学完无法实践,三是没有持续改变的动力。大家都同意吗?有没有补充呢?
学习者:同意
【讨论解决方案】
拆书家:那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本质,咱们小组内继续讨论一下,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结合咱们的经验,也可以是用今天学到的逆序、否定、调整规模这三个方面的颠覆性假设。在讨论之前咱们先明确一下,这个问题讨论到什么程度就算解决呢?
学习者:可以是针对于刚才的三个问题本质,每个至少给出一种解决方案。
拆书家:大家同意这一观点吗?
学习者:没问题。
【解决方案呈现】
拆书家:好,那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小组内讨论一下具体该如何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本质找到解决方案呢?
拆书家:时间到了,大家讨论的怎么样了?
小组分享:我们从逆向、否定、调整规模这三个方面,寻找解决方案:
(1) 逆向:刚才学习效果不佳,一直聚焦在从先学习,再实践的角度,那如果我问我们先实践那会怎么样呢?也就是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形式去学习。
(2) 否定:刚才我们认为买了微课就一定要学,即使感觉不适合当下的自己,也想要为未来做准备,那我偏偏要问,如果我不学微课,每天写反思日记,通过观察周围的人,来进行学习,那会怎么样呢?
(3) 调整规模:针对无法坚持做出改变这个点,以前是学完之后,只能坚持一周,以后就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坚持,那我以后可以尝试反复去跟一个课程,学10遍、20遍等,直到自己真正养成习惯为止。
拆书家: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大家还有补充吗?
学习者:没有了!
拆书家:非常感谢小伙伴们的积极参与,我们从问题出发,针对学习微课效果不佳的问题,一步一步找到问题本质,咱们是找出了三方面的本质,并根据问题本质,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讨论出了解决方案,非常棒!今天我们只是针对每个问题本质,给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大家课后可以再考虑一下,还有没有其它方式呢?
【结语】
今天的分享马上就要结束了,最后我总结一下咱们今天的内容。
今天我们讲解了创新的一个方法,叫颠覆性假设,并给出了“假如…会怎样”的句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进行颠覆性思考的三个方向,分别是逆向、否定、调整规模。并且我们结合大家提出的问题,逐步分析,寻找问题本质,帮大家解决了问题,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最后给大家布置个小任务,请大家在未来的1周内,留意一下困扰你的问题或者比较棘手的事情,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颠覆性假设的方法,运用“假如…会怎样呢”的句型,跳出常规思路,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将具体实践情况,反馈到咱们本次的活动群中!今天的分享就到这,谢谢大家。
【学习者案例分享】
我家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就是玩、看电视等,作业要等到很晚才做,有时会做到很晚,从而耽误了睡觉的时间。所以我想帮助孩子养成放学之后先学习再玩的好习惯,每天回家都督促孩子,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玩,甚至还会因孩子的不配合惩罚孩子,弄得彼此都不高兴,效果并不好。学了今天的颠覆性假设,我尝试问自己:
我想颠覆什么?我想帮孩子养成先学习再玩的习惯
这件事我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孩子自律不够,需要家长时刻监督提醒才可以。
提出颠覆性假设:我尝试问自己,加入我不去反复提醒,那又会怎么样呢?或许可以尝试不去干涉孩子,孩子想玩就让他玩,不去提醒他要写作业,而是让他自己去试错,在遇到麻烦时,再去适时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起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