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格林,是一名从事过多个岗位的医生。我的三个标签是:学习者、思考者、实践者。很高兴在拆书帮能认识很多热爱学习的小伙伴,一起实践拆书的技能。如果大家有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相互探讨。拆书帮的现场活动很有特色,今天非常高兴为大家带来我的第一次拆书分享。
【介绍“拆书法”和“拆书帮】
在正式开始拆书之前,我想了解一下有哪些小伙伴知道什么是拆书法?我想先为各位小伙伴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拆书法和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论,拆是指的“内化和转化”,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
拆书使用的读书方法是“RIA便签读书法”。R是指阅读原文片段,I是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原文中的知识,A是指关联自己经验并进行应用。其中 A 又分为 A1,A2。A1 是关联自己过往经验,指向过去;A2 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规划、应用,指向未来。
拆书法的学习形式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学习者自己应用 RIA 便签读书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法的应用就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快速把知识拆为己用,就是像今天这样的拆书活动。
那什么是拆书帮呢?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拆书帮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分舵,“北京翰林分舵“,就是北京的一个正式分舵。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组织,拆书帮的使命是帮助更多的学习者成为拆书家。
主题:以问代答占据主动
拆解图书:《回话的艺术》
回话不仅限于回答别人,有时候也可以采取”以问代答”的形式做出回应。比如,当别人提出一个让你尴尬的、不好回答的问题,但又不得不回答时,或三言两语说不清时,你就可以巧妙地以问代答,把问题抛给对方,转移对方对你的追问。这样就能避免陷入沟通的被动局面。
正例
有一次,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公开进行电磁学的实验表演。在实验刚结束时,忽然有人站起来高声质问:“这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看了一眼提问者,反问道:“请问,新生婴儿有什么用呢?"
顿时,提问者哑口无言。
面对提问者对科学的无知,法拉第没有正面回话,跟他解释这个实验的意义和作用,而是采取以问代答的方式回话,话题中隐合了对提问者在科学问题上目光短浅、缺乏预见性的嘲讽。
反例
顾客:你们的产品价格怎么这么高?
销售员:不高,不高,一点都不高。
顾客:还不高啊,同样的产品,别人卖150元,你们这里居然卖250元,怎么贵这么多呢?
销售员:产品不一样嘛,我们的产品好!
顾客:好在哪里啊?我怎么没发现呢!
销售员:我们的产品有五大优点……
还没等销售员说完,顾客就转身离开了。
对话中,顾客所提的问题其实三言两语解释不清楚。对于这类问题,善于回话的销售员往往会问:“您认为我们的产品价格高在哪里呢?” “我们的产品和哪个产品比起来显得更贵呢?”通过这样的提问,把难题抛给顾客。
如果顾客说的是不知名的品牌,销售员可以说:“我们的产品确实比他们贵,但那些产品和我们产品不是一个档次。” 如果顾客说的是一些同类的品牌,销售员可以说:“事实上,我们的产品比他们要好得多,比如……”总之,无论顾客怎样说,销售员都可以自圆其说,消除顾客对产品价格的不满。
事实上,以问代答回话法的作用不仅限于应付难以回答的问题,还可切顺利达到了解他人、拓展话题的目的。
在运用以问代答法时,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先答再问,表达出你的回话诚意,
2、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要拿捏准确,
3、用协商的语气提问,给人回旋的余地。
【原文拆解】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片段的理解。这个片段适用于别人提出难题、你很难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场景。这个时候往往不能直接进行,书中举出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采取以问代答的方式进行回话,并取得好的效果。
面对棘手的、无法正面回答的难题,采用以问代答法回话,如同把对方踢过来的皮球踢回去,从而达到“以攻代守”的谈话目的,在谈话中占据主动权。比如法拉第的例子。如果不懂得运用此法,很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不利的局面。比如销售员的例子。
以问代答回话法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有:
首先,对于别人的问话还是需要尽量回答一下,表达你是认真对待的;
然后,你提出反问的时候需要斟酌一下,什么内容可以问,什么不该问,否则引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聊不下去了。
另外,你想反驳别人意见并提问时,你的目的应该是希望别人认可你的观点,这时候需要注意语气,带着协商的口气去说,在别人不配合的时候有回旋的余地。
最后,我们应该想到反问的目的不是去批判别人,而是换一种方式使沟通能进行下去。
A1【激活经验】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历。由于前一段急救站出车在给家属开死亡证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我重新规定了一下开死亡证的注意事项,我说应该详细告知需要携带的材料,留下地址、电话和约定的时间来站里开。如果不愿意来还有其它几种途径。
这个时候一个同事提出问题,她说:万一在开死亡证的过程中,出车了怎么办?约好的时间,我们不在单位怎么办?
我说:约刚下班的时间来开,或者开好了放到保健科管死亡证的人那里,去那里取。
她又问:那能不能直接去保健科开?如果家属住的远?还有就是家属证件齐全,不开有意见呢?
我说:死亡证谁出车谁开,保健科只是协助办理。我是从医疗安全和规范书写的角度考虑的,不是证件是否齐全。你觉得没有问题就可以开。
她又问:那什么时候可以现场开?什么时候不可以现场开?还是所有的都不可以现场开?
估计大家听到这里都崩溃了,其实我在对话中把所有的原则都交待清楚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回话方法就是以问代答法了,问问她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合适?
A2【催化应用】
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场景。最近很多科室主任对于老年体检的任务数量提出质疑,表示完成不了,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比如,她们提出来档案不在这个辖区怎么办?其实外辖区的体检也是算数的,进行转档案也不是什么难题。
所以,在明天如果还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应该回应一下,“你们已经完成这么大的数量了,确实很辛苦!”,然后运用以问代答法,“你们已经做完的体检是怎么完成的呢?这些人也或多或少会有不配合的问题呀!你觉得不配合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应该如何做他们才会配合呢?”最后,也可以表扬一下同事,“原来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呀,下次别人遇到这个问题,可以请做经验分享了!”
通过渐进式的反问,引导大家进行思考,而不是回避这个难题,因为任务量是已经定好的,我不可能妥协了。当然她们还可能提出其他的问题,通过反问也可以一起分析问题,一起协商解决这个问题,使彼此之间的沟通得以延续下去,最后能达到沟通的效果,通过反复实践来提高沟通的能力。
【总结】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以问代答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对话中占据主动,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小伙伴在下次遇到回答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时,能应用这个方法来使沟通得以延续下去。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