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拆书帮东莞乐享分舵第六十一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孩子,我们快乐相处 学习目标: 家长帮助孩子了解不良行为的真实目的,并用四个步骤赢得孩子合作

开场:

           大家好!我是一级拆书家楚瑜。我的三个标签是:IT女、爱学习、爱生活的3爱母亲。
今天我们要拆的主题是:孩子,我们快乐相处
目标1:家长协助孩子通过“目的揭示法”了解他们犯错误的真实目的。
目标2:通过四个步骤赢得孩子的合作。

 

【分组】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下分组:根据今天人员的参与情况,以我为中间轴,分为两组,我的左手边一组、右手边一组。

图书介绍

今天我要拆的书籍是《正面管教》 作者:(美) 简.尼尔森,她是教育学博士,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

F(特征):她提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 ,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A(优势):30多年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正面管教》的书籍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

B(利益):惩罚和娇纵为什么对孩子都不好,并且不管用?怎么样用既不惩罚又不娇纵的正面管教方法培养孩子受益终生的良好品质?怎么样帮助孩子了解错误的目的?又怎么样赢得孩子和我们继续合作?来看这本书,这本书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一:

原文片段:书P82-83

由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目的揭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目的揭示法可以由老师、心理辅导员或受过训练的父母教育工作者来进行。在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客观而友善。要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客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目的揭示法可能对他们没有用处。

由于客观和友善很重要,因此,在发生冲突时不应使用目的揭示法。你在学习使用这一方法时,最好和孩子单独进行。训练有素的人通常在小组中或观众面前做目的揭示。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就以在观众面前对一个孩子做目的揭示而闻名,这会使所有的人,包括那个孩子,都能从中获益。然而,我建议,当你对孩子们做目的揭示法时,要在双方心情平静的时候私下里进行。

【HOW】首先,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你应该具体说出孩子的行为,比如,“玛丽,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吗?你本来应该坐在座位上的。”

孩子们通常会说:“我不知道。”从有意识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确不知道。目的揭示法会帮助他们理解发生了什么事。即使他们给出了某种原因,那也不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他们给出一个理由,你就说:“我有一些其它的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

如果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原因,就像上面那样问她可否让你来猜。如果你的态度客观而友善,孩子就会被激起兴趣来让你猜。【HOW】然后,你就可以用德雷克斯所说的“会不会是... ... ”的句式来问问题,要等着孩子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有两种反应会让你知道自己是否猜对了,以及孩子是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第一种是认同反应。这是指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笑,哪怕他同时回答“不对”。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对”,也没有认同反应,就继续问下一个问题。然而,孩子们的认同反应会告诉你,你猜对了。另一种反应是简单的回答“是”。一旦你得到一个认同反应或者肯定回答,就不需要再问下一个问题了。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关注,你要向孩子解释,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关注。然后,将孩子引导向以建设性的方式来寻求关注。例如,“你可以帮我为你想出一些办法,并且是对别人也有帮助的办法。”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家引导I:

简.尼尔森在书里提到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通过不良行为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

【what】

错误目的一般包含以下四种:①寻求过度关注;②寻求权力;③报复;④自暴自弃。

【why】

之所以称为错误目的,是因为这些目的建立在该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之上。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引导孩子了解错误的目的有助于家长采取最有效的行动,促使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HOW】

“目的揭示法”告诉我们两个步骤:首先,要问孩子出现某种行为她自己是否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行为?其次,可以采用“会不会是...”的句式来引导孩子找到行为背后的目的。

【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

如果沟通不恰当,我们会遇到一些烦恼,比如如果你问孩子为什么要做出不良行为,他们会说不知道,或者会给出一些借口。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会用一种令人烦恼而不是有用的方式来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在没有被正确的引导回来之前,我们家长都极有可能被这种烦恼所笼罩。

【预防性讲解】

讲到这,我们是不是有些困惑?“目的揭示法”到底有没有效呢?目的揭示法又是怎么样使用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我在今年4月分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来演示一下:

举例:

事情的起因是:孩子的班主任给我电话,提及孩子近期会带些零花钱去学校,中午的时候委托走读的同学帮忙买些零食,下午在学校里面吃。

老师反馈的第二天,我就主动的跟孩子沟通,为什么要带钱去学校而且委托其它同学帮忙买零食的事情,孩子一脸无所谓的回答“我也不知道”,一旁的爸爸听了非常生气,“怎么会不知道,就是忽悠妈妈”。

话说到此,我们回忆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过在意识角度,当下真不知道的情况。(现场可以小调研下,认可的举手)

那在这种“不知道”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较巧合的是,那个时候恰好我读到“目的揭示法”这个片段,通过原文中的举例我尝试着意译的方式跟孩子继续沟通。

【意译】

“你之所以带钱去学校而且委托其它同学帮忙买零食,会不会是想要得到老师和妈妈的关注,并且让他为你忙活?”;“你之所以带钱去学校而且委托其它同学帮忙买零食,会不会是想像老师和家长显示,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之所以带钱去学校而且委托其它同学帮忙买零食,会不会是你看到其它同学这么干而且还笑你不敢,你想证明给她们看,你也可以?”;“你之所以带钱去学校而且委托其它同学帮忙买零食,会不会是看到其它同学也这样违反学校的纪律,所以你也不遵守老师的规定了?”

当我给出这些猜一猜的时候,孩子的反应会立马让我觉察她犯错误是属于哪种情况。当第二个问题讲出来的时候,孩子的表情流露出来了认可。这个事件孩子的目的就是寻求权力,她想保留自己拥有零食的权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学习者拆为己用:

【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我们通过这个拆页,了解了让孩子明白犯错误的目的是什么,有利于帮助孩子做一些更为正确的行为。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思考下,其实犯错误不仅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我们成年人也会出现类似行为,下面我们也可以一起想想,在我们以往的经历中,有没有我们的亲密关系人、男女朋友、孩子出现过类似情况。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彼此是如何互动的?3分钟以后我们邀请一个小组进行分享。


学习者分享:

“东城花园小学小朋友预跳楼报复学校案例。”

2017年的某一个工作日,三年级的几个小男孩在教室外嘀咕着,要跳楼搞臭学校的名声。一旁路过的带班老师听到后,迅速把这几个小男孩带到办公室。一顿教育以后,小孩子们嘟嘟囔囔的走出了办公室。


【回应反馈】【A2催化应用】那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周这几个小孩再次出现类似行为,你计划怎么做呢?


学习者分享

1、问问孩子们,这种行为他们怎么看?

老师:宝贝们,今天你们想跳楼这种行为你们怎么看?

孩子:... 不吭声...沉默...

2、采用"会不会是...“句式,帮助孩子们了解他们自己真实的目的,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老师:下面我来猜猜

老师:会不会是,班主任老师当众批评你们了,你们想报复一下他,让他挨校长批评,然后他被学校开除?

孩子的头像捣蒜一样的,嗯,嗯....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过渡句】非常感谢伙伴的分享,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第二个片段。


原文片段:书P26-27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的“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HOW】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家引导:

前面一个片段我们通过目的揭示法帮助孩子了解了错误的目的,那接下来如何赢得孩子的合作呢?接着上个片段中我讲解的例子,我们继续看看如何赢得孩子的合作?

【举例互动】

上个片段通过目的揭示法,我们了解到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回应与反馈】

寻求权力,保留自己拥有零食的权力。

嗯,是的,孩子的目的就是想拥有零食的权力。

接下来,我们母女开始了一场沟通:

第一步:做为母亲,我很诚恳的接受她对这种的权力的渴求,告诉孩子这种权力的渴求很正常、合理;

第二步:坦诚的跟孩子讲,我可以接受给予她拥有零食的权力,但是不能接受私自带钱去学校,以及委托她人购买零食的行为。

第三步:对于私自带钱去学校并委托同学购买的这件事情,妈妈一是担心零食的健康,二是担心同学在短短的中午午休时间如果因为代购出现意外;

第四步:最后和孩子一起商讨,怎么样处理?譬如,我们是否可以定期爸爸妈妈带你去采购?我们可不可以约定零食什么时候吃,不影响一日三餐,不影响自己的身体。

通过这次努力,最后,我们达成一致的做法是:“在休息日的时候,我们家定期带孩子去超市采购零食,具体买什么买多少孩子决定。需要遵守的约定就是学习时间不吃零食,吃零食不影响一日三餐,睡前一定刷牙。”

【预防异议】听完了这个例子,是不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或者是发怵,不知如何运用。

【how】四个步骤,仅需记住四个关键步骤,赢得孩子的合作你将得心应手。

【细化行动步骤】

1、身同感受的理解孩子,并与孩子确认你的理解是对的;

2、同情孩子的理解,但是坚守父母的原则;

3、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大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4、向孩子寻求解决方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我们刚刚学习了通过四个步骤赢得孩子的合作,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叮叮… … ”你家孩子班主任老师的电话来了,电话中老师提及孩子在学校和同桌打起来了,虽然两个人都没有受伤,但是两个人哭哭闹闹的影响正常上课,老师把她们的座位调开吧,你的孩子不同意而且哭闹得更为厉害。老师希望家长协助辅导孩子配合调换座位,以便于给其它孩子一个警示作用。


现在,请大家讨论,并两两组队进行演练。一个人扮演孩子,另一个扮演爸爸或妈妈,家长主动找孩子谈话,如何运用四个步骤赢得孩子的合作。

讨论和演练时间为15分钟,现在开始,稍后,我会选一对家长和孩子,大家一起听听他们是怎么运用的四个步骤达成合作的。


【学习者案例】

妈妈:宝贝,今天在学校和同桌闹矛盾了,很难受是不?

孩子:是的,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妈妈:嗯,换成是我和好朋友闹矛盾我也会很难受的,不过难受归难受,不能影响正常上课的秩序。

孩子:妈妈,我错了。

妈妈:听到老师跟我讲,由于你们两个人哭闹咱们班一节课没上成,妈妈对你挺忧虑的。这种情况体现的你不是长大了,而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妈妈,我错了。

妈妈:现在老师要求给你们两调开座位,怎么办?

孩子:妈妈你陪我一起去跟朋友和老师道歉吧。如果道歉了老师还要调整座位的话,我们听老师的安排。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通过演练,我相信大家对对四个步骤赢得孩子的合作技巧能够运用得更为娴熟,我们设想一下,在下周某一天,二年级的孩子放学回来跟你说:“妈妈,我不想在这个学校了,想换到其它地方去上学。”做为家长,通过片段1目的揭示法,你了解到孩子因为得不到她所期望的老师的关注,所以才有转学的想法。接下来,你将如何运用四个步骤促使孩子与你合作,安心的在现有的学校继续就读呢?请在小组内分享你的应用。同时也请在便签纸上写下自己的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呢包括计划时间/最迟时间/具体的行动/可衡量的预期结果。

8分钟后我们邀请一位伙伴进行分享。


【学习者案例】

1、理解孩子这种行为的感受,并确认我的感受是否对的。

妈妈:宝贝,你最近在学校不开心?是吗?

孩子:嗯,是的。周老师的课堂都不叫我回答问题,我不喜欢那里。

2、同情孩子,但是坚持原则

妈妈:宝贝,听起来是挺不开心的一件事情,不过因此要转校,妈妈可暂时不能接受喔。

孩子:为什么,为什么

妈妈:这所学校我们选择她的目的是怎么样的,回忆下

孩子:我不想总是呆在小区里面上学,幼儿园就在这里上的,我想去更好更漂亮的学校。

妈妈:嗯,那你现在的学校是更好更漂亮的学校吗?

孩子:是的。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妈妈:宝贝,如果是转校,妈妈自己是没有能力直接把你送去其它学校,需要寻求很多人的帮助,一是很麻烦,二是不一定能转校以后类似事件不会再发生。

孩子:嗯

妈妈:想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妈妈:老师不叫我们回答问题,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孩子:妈妈,那次周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我没有写。第二天他让我留堂写完。我顾着玩,没听他的,所以第二天他就不叫我回答问题了。

妈妈:哦,原来如此。那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呢?

孩子:... ...


谢谢伙伴们的参与和分享。

【结语】

孩子的话题,孩子的成长,是我们每个父母都喋喋不休的话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总是少不了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不用焦虑!不用害怕!

积极的运用目的揭示法帮助孩子了解错误目的,然后巧用友善/关心和尊重,通过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同情、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最终我们达成共识的四个步骤赢得孩子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