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紫凌。很高兴又跟大家见面啦!今天我要做的是TF2-4的分享。后面我们有小组讨论和现场演练的环节,所以现在先来分一下组:沈老师、采薇、旦旦你们三位一组。
【用FAB法介绍图书】
【F】
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来自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这本《非暴力沟通》。什么是“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呢?是不是只要做到“君子动口不动手”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这本书中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以及如何运用这四个要素来诚实地表达自己和关切地倾听他人,从而达到高效沟通的方法。
【A】
这本书是亚马逊最畅销的商品,在豆瓣的评分一直维持在8.5以上。很多书友都表示“相见恨晚”!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它既有深度又非常简洁,书中用很多案例和测试来教导怎么学习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完全不用担心被灌“毒鸡汤”,更不用担心枯燥难懂。在广大阅读爱好者眼中,这本书是沟通类的入门必读书籍。
【B】
身为职场员工,你是否经常遇到团队不够合作,工作难开展等问题呢?学会“非暴力沟通”,你会基于客观的观察结果与他人展开交流,减少误解,获得同事的协助。
身为丈夫、妻子、父母,你是否经常苦于另一半不够体贴,孩子不够“听话”呢?学会“非暴力沟通”,你会轻松理解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和需要,获得解锁爱和理解的密码。
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不管你以什么角色在跟谁交流,都可以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谈话和聆听,提升沟通品质,共建一个友爱、和谐、幸福的世界。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通过“主动向他人反馈”和“主动请求反馈”的方法来确保双方理解的一致性,提高沟通质量。
首先,我们一起进入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希望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大家能够学会主动向他人反馈自己的理解,确保双方对信息理解的一致性。
现在,请大家花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一下刚才发给大家的第一个拆页——给他人反馈。读完后麻烦举手示意我一下。
【R-阅读原文拆页】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请注意上述问题与以下问题的区别:
1.“你说的是什么事?”
2.“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
3.“你希望我怎么做?”
第二组问题并不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人。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直接,但根据我的经验,它们并不是获得信息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像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客户,容易产生距离感。如果我们真的要这么问,那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例如,如果我们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我们可以说:“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诉我好吗?”虽然,这并不是必要的一一有时,我们的语气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但我还是建议主动表达感受和需要,特别是情绪很激烈的时侯。
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然而,即使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别人正期待我们的反馈。有时,人们甚至会直接问:“我的意思清楚吗?”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时,简单回答“是的,我明白了。”可能是不充分的,人们也许期待我们说得具体些。
一位女士在参加非暴力沟通研讨班后不久,到一个医院当了义工。一些护士请她去和一位老太太谈话。护土们告诉她:“我们和她说,她的病并不重,只要吃药,病情就会好转。可是,她听不进去,整天坐在屋子里喃喃自语“我不想活了”,“我不想活了。”这位女士见到老太太时,就像护士们说得那样,她独自坐在房中,不停地说“我不想活了”。
“你的意思是你不愿意活下去了?”这位女土问老大太。老大太很惊讶,停了下来,表情也轻松多了。她开始讲,从没有人知道她是多么痛苦。这位女士继续表达她的理解。很快,她们就感受到彼此的情意,手挽手地坐在一起。当天晚些时候,老太太就开始吃饭、服药,情绪也明显好转。尽管护士们一直在安慰老太太并给她建议,但只有这位女士为老太太提供了她真正需要的东西,她需要有人能理解她深深的绝望。
(2分钟过后)
好的,谢谢,我看到大家基本都已经阅读完了,那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解读这段文字。
【I-拆书家讲解】
【WHAT】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在接收到他人的信息后,要主动通过疑问句的方式向对方反馈,表达自己的理解,或者对不确定的地方进行确认。
【WHY】这样一来,如果我们的理解与对方一致,可以让对方了解;如果不一致,对方则有机会纠正或补充说明,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同时通过给与反馈,我们也能更加了解自己。
【HOW】具体做法是,用疑问句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对方进行提问和反馈:
1)他的观察;比如:“这周我七天有六天在加班,你指的是这件事对吗?”
2)他的感受及需要;比如:“你感到很失望,因为你希望我早点回家多陪陪孩子,是这样的吗?”
3)他的请求。比如:“你是想让我一周至少有3天不要加班对吗?”
根据交流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逐一向对方询问和反馈,也可以只挑选其中某些方面做反馈。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日常交流中,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准确把握了对方的意思时,或者是我们认为对方可能期待我们给出反馈的场合。
【意译原书案例】
举个例子,上个星期有几个大学同学让我去开导一下舍友小玲,她们跟我说:“小玲最近情绪很糟糕,吵着要离婚!我们都劝她想开点,她老公其实还不错的!可她就是听不进去,见人就说自己老公不是个东西!”果然,我给小玲打电话询问她近况的时候,她开口就说“我老公太不是个东西了,我要跟她离婚……”
在认真听她巴拉巴拉倾诉了半天之后,我问她:“你觉得你老公对你没有以前贴心了,所以你感觉很难过对吗?”(对感觉做询问)
听到我说这句话后,小玲顿了一下,然后我明显感觉她说话的口气轻快了一些。她开始讲都没有人理解她内心有多难过。我继续倾听她的倾诉,并不时表示理解。慢慢地,小玲把她的心事全部向我倾诉了出来。通话快结束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想通了,表示会马上跟老公沟通,拯救自己的婚姻。
所以,虽然其他同学们都一直在劝解小玲,也给出了很多建议,但是只有我提供了她真正需要的东西——她需要有人理解她内心的悲伤。
【异议预防】也许有小伙伴会认为说自己都听懂了还去给对方反馈完全就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嘛!在座的小伙伴里面有没有这么认为的呢?有的请举手!【现场互动与回应】其实不然,通过主动反馈不但能确保双方理解的一致性保证沟通效果,实验证明,给他人反馈还能让原本意见有分歧的双方更快达成一致,用更短的时间达到高效沟通的效果。
【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反之,如果我们不主动给他人反馈,对方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被我们真正理解了,就会像案例中的小玲一样陷入不安、焦躁等情绪中出不来。另一些时候,还可能因为双方理解上有偏差,导致结果与预期背道而驰等麻烦。
【提出一个显像问题,让学习者更容易联想到特定情境,从而激活经验】
那么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最近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是否有过因没有主动给他人反馈,或者反馈方式不恰当而导致双方理解不一致,结果导致沟通失败办砸了事情的经历呢?你当时是如何反馈的呢?
比如上司给你交代了一项任务,你没有主动询问和反馈你对期限的理解,自以为不急可以慢慢做呢,结果第二天领导就来问你要结果了,那时你还没开始呢!被领导一顿臭骂,好无辜!
又比如你孩子因为你最近陪他时间少了,突然“无缘无故”地冲你发脾气,你没有通过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并向他确认,就认定他是在无理取闹还狠狠教育他“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结果孩子不闹了但也不搭理你了,亲子关系一度陷入僵局!
再比如:你朋友跟你吐槽她男朋友“太粘人”了,一天要打“八百遍”电话给她。你没有向她确认你的理解就贸然跟她建议“哎呀!这么讨厌啊!你还是赶紧换个人交往吧!”,结果对方默默给你一百个白眼,气氛顿时变得好尴尬啊!因为人家其实根本就是在秀恩爱好嘛!等等。
好了,下面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来回顾,想到了之后可以在组内分享。
(1分钟后)
【请学习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你给出的行动步骤,反思类似情况更好的做法是怎样,并在小组内分享。】
好的,时间到!我想大家应该都想到了自己失败的反馈经历了吧!今天我们学习了通过倾听再以疑问的方式向他人反馈的方法,假如时光倒流,你又回到了那个时点,你觉得应该怎样用我们刚才学到的这三个步骤向他们反馈才能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完美沟通呢?
给大家3分钟时间,先在小组内讨论分享。3分钟过后我会请1位小伙伴来给大家做分享。
(3分钟过后)
好,时间到!有哪位小伙伴可以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呢?
请简单向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失败经历,然后假设现在又回到了那个时点,你会怎样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主动向对方反馈来确保双方理解一致,提升沟通质量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采薇:过了三级之后第一次做拆书法讲座,结束后按照练级的一贯做法,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整理实录和录音等资料,提交的时候被告知这些资料根本就不需要!只需要提交报名人数和学习者反馈的信息就够了!当时感觉自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后悔!如果当时接到任务的时候能跟组长反馈一下自己对这个任务的理解,确认清楚讲座结束之后需要做哪些事情,那一下午的时间就不会浪费掉了!如果回到那个时点,一定要通过主动反馈的方法确认清楚具体要求做的事情。
【反馈】好的,非常感谢采薇的分享!采薇根据自己的这个经历,在A1+的反思中提到会从对方的请求出发,向组长反馈确认交代的具体任务,确保理解的一致性,很好地运用到了今天学习到的主动反馈的方法,相信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能够很好地处理了。
【结语】时间关系,这个环节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主动向他人反馈的习惯,提升沟通质量。
运用非暴力沟通模式并不需要沟通的另一方也了解非暴力沟通,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对方一起来实现有效沟通。再说回今天的主题——反馈,如果我们是说话的那个人,传达出信息后对方没有反应或者直接埋头就干,我们不能确定对方是否准确理解了我们的意思时,可以直接表明我们期待得到反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先请阅读一下我刚发给大家的第二个片段——请求反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完的小伙伴们麻烦举手示意我一下。
【R-阅读原文片段】
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足够了。在另一些时候,听到“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我们并不放心。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他充分表达他的理解。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例如,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说:“托尼,今天批改作业时没有看到你的作业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业。放学时,来我办公室一下好吗?”托尼咕噜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后,他就转过身去,准备离开了。老师站在那里,不清楚学生是否已经明白她的意思。于是,她叫住他:“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托尼回答说:“放学后,我没法看足球赛了,因为你要把我留下来做作业。
老师发现托尼并没有听明白她的意思,她准备作出解释。这时,她很注意她的方式。像“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让托尼觉得老师在批评他。因为托尼很坦率地作出反馈,这位老师先向托尼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
(2分钟过后)
谢谢,我看到大家基本都已经阅读完了,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读这段文字。
【I-拆书家讲解】
【WHAT】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在向他人交代任务或者传递信息后没有得到对方具体反馈的情况,此时为了确保对方的理解和我们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就需要主动请求反馈。
【WHY】因为没有得到具体的反馈,我们就会因不清楚对方是否准确理解了自己的意思而感到不安,结果也可能会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办砸了事情。而若能听到对方具体描述他的理解,我们不但能求得安心,还能及时发现理解不一致的地方并做出补充说明,确保对方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HOW】那如何请求反馈呢?我总结了以下4个步骤:
第1步,澄清目的避免误会:比如“我想确认下我刚才是否说清楚了”。
第2步,开放问题请求反馈:比如“请你再说一遍我请你做的事情好吗?”“你能重复一下我刚才说的意思吗?”等。
第3步,倾听反馈表达感谢:认真倾听对方给出具体反馈后,真诚表达谢意或给予鼓励。
第4步,解释补充避免误解:如果发现理解有偏差,从自身原因出发解释补充,比如“我想我刚才没有说清楚,我的意思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解释补充前要注意避免用“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等措辞,因为这会让对方感觉你是在责怪或者批评他。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向他人交代任务或传递信息的各种交流场合,比如老师向学生、家长向孩子、上司向下属交代任务时,信息接收方很容易因为“预设与偏见”的作用自己在心里琢磨信息发出方的意思,这时信息发出方就需要请求具体的反馈。
【举例】
举个例子:我弟弟准备结婚了,上周末我受父母之托跟他视频,沟通婚礼准备相关事宜。
我开口就问他:“爸妈说让你先去了解一下她们家那边嫁娶相关的风俗习惯,你去了解了吗?”
弟弟一听就不高兴了:“你怎么也来问我这事!都跟老爸说了!没有特别要求!”
当时我一下也很恼火,这不都是为了你的事,你怎么还这态度!但转念一想,是不是他误会了什么呢?
于是我接着问:“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我有没有传达清楚爸妈的意思了!(澄清目的)你能跟我说一下爸妈让你去了解什么了吗?”(请求反馈)
弟弟(继续虎着脸)说:“不就是让我去问她爸妈要多少聘礼吗!人家都说了不收聘礼的,你们还一直让我去问,还让不让我做人啦!”
我(终于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了):“哦!原来是这个问题啊。谢谢你跟我说这些。(表达感谢)我想是我们没有说清楚,我们其实不是一定要你去问对方要多少聘礼,这样问确实不太礼貌!我们的意思其实是去问问,按照女方家的习俗,男方应该在婚礼前准备些什么,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之类的。(解释补充)
听到我说这些,弟弟才开始放下心中的芥蒂,表示会去找女方父母沟通。
大家看,这个例子中,我就是通过请求具体反馈的方法,了解到了双方理解上的偏差,及时作出解释补充,才避免了误解,达成了有效沟通。
【异议预防】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直接请求反馈会不会让对方产生不被信任感而更加引起误解呢?实际上只要我们在第一步先解释请求反馈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自己是否传达清楚了,对方就容易接受请求了。为了避免因理解偏差而办砸了事情,我们还是应该选择克服心理上的不好意思,大胆选择请求反馈的方式来促进有效沟通。
【A3-促动参与】
【场景设计】
那刚才我们学习了运用请求反馈的方法来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避免发生误解。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做一个演练吧。请注意听演练的场景:
小明5岁啦,平时非常喜欢帮妈妈出去打个酱油啥的来证明自己长大了!可是经常会一不小心就搞错了妈妈交代的任务,打回一瓶醋!为此妈妈很无奈,但为了锻炼他,还是经常给小明一些“美差”!周五早上,妈妈又给小明派活啦:“小明,下周一我们要一起去外婆家给外婆庆祝生日,你今天自己去跟老师请假吧!”“好嘞~!”小明爽快地答应了。这时,妈妈隐隐感觉到有一丝不安!小家伙到底有没有听懂自己的任务了呢?我还是再跟他确认一下吧!
【请学习者规划应用,并在小组内分享】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啦!请大家思考一下:
小明有可能会怎样误解妈妈的意思呢?比如妈妈只要他请下周一一天,小明会不会想着周五就开始请假?或者按照自己的预期准备下周要请一周的假呆在外婆家?……
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请求反馈的方法,小明的妈妈应该如何请求小明反馈,才能确保小明准确理解她交代的任务,同时又不会打击小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积极性呢?如果发现小明的理解和她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妈妈又该如何做补充才不会让小明觉得妈妈是在责怪他“自作主张”或者嫌弃他“不聪明”呢?
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两两一组讨论剧本,一位扮演小明妈妈,一位扮演小明。
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5分钟过后,请两组的小伙伴都来给大家做角色扮演。
(5分钟过后)
好,时间到,下面是角色扮演时间,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之前先给大家介绍角色,然后开始你们的对话。
【现场演练】
第一组:沈老师扮演妈妈,采薇扮演小明。
背景:妈妈已经给小明布置完任务了。
妈妈:小明,刚才交代你的跟老师请假的任务,我说清楚了吗?
小明:请假回姥姥家的事情啊,我知道了啊!下周要请一星期假嘛!
妈妈:是要请假没错,不过不是一个星期哦!
小明:啊?那请几天啊?
妈妈:只请两天哦!
小明:只请两天啊?为什么呀?
妈妈:你只要跟老师请星期一和星期二就行了!星期三就可以回去上课了。
小明:哦~好的!那我知道了!
【反馈】
谢谢两位的演练,通过主动请求反馈,最后“妈妈”确认到了“小明”跟自己的理解上有偏差,并做了解释补充。小明应该不会请错嫁非常棒!
如果要做得更好一点的话,“妈妈”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用请求复述的方式请求小明反馈,因为只问“我说清楚了吗”,“小明”可能不会主动说出具体要做什么,只说“我知道啦!”“清楚啦!”,那“妈妈”就还得追问“那你能跟妈妈重复一遍吗?”或者是逐个问题问“那你知道要请几天吗?”“那你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请吗?”等等才能确认清楚了。
另一个方面,我们背景里面有介绍到“小明”是个“极力想证明自己长大了”的小孩,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有些小孩会是这种自尊心比较强又比较敏感的孩子。那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在请求反馈之前先澄清一下目的“妈妈忘了刚才有没有说清楚了!你能……吗?”这样做可以避免小孩子认为大人是不信任他,产生“我都说了知道了知道了,还来问我,是不相信我吗!”之类的想法了。
最后是小孩给出反馈后,不管回答得对不对、全不全,大人最好都能先表示感谢或者给与鼓励,然后再纠正不一致的地方或者补充理解不全面的方面,而且要先说“可能妈妈没有讲清楚,其实我们只要请两天假……”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而不会认为妈妈在“责怪”他了!
第二组:沈老师扮演妈妈,旦旦扮演小明
妈妈:小明,下周要去姥姥家,你要去跟老师请个假。
小明:好的,我知道了,明天就去请假。
(过了一会儿)
妈妈:咦,刚才我有没有说清楚了呀,就是跟老师请假的事情。
小明:说清楚了呀,你不是说让我跟老师请一天假吗?
妈妈:那你能把我刚才的意思完整地重复一遍吗?
小明:下周要去姥姥家,要去跟老师请一天假!
妈妈:请几天你刚才说?
小明:请一天假!
妈妈(再追问):要请几天?
小明(好像发现不对劲了):你没说我怎么知道啊!
妈妈:不好意思!我刚才没有说清楚。要请两天,下周二和下周二,下周三正常上课。好吗?
小明:好的。
妈妈:嗯,你太棒了宝贝!
【反馈】
好的,非常感谢两位的分享。
这次“妈妈”一开始就先澄清了目的是想确认一下自己有没有说清楚了,避免让敏感的“小明”产生误解,非常好。
然后倾听反馈后最好能先表达感谢或鼓励后再解释补充,因为是小孩子嘛,你可以说“小明你太棒了!基本上都理解了妈妈交代的事情了呢!怪妈妈刚才没有说清楚啊,我们要请两天假……”
总体很不错了,“妈妈”通过请求反馈的方法确认到“小明”的理解和自己的意思有偏差,及时作出了纠正,避免只请了一天假,结果周二老师说“小明,你怎么没来上课啊!”之类的乌龙事件哈!非常感谢大家参与!
【A2-催化应用】
【激活应用场景】
通过刚才的情景演练,我想大家都感受到了请求反馈的好处了吧。下面我想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将这个沟通技巧规划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首先,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可能会在哪里 跟谁说什么事情时 因为没有得到对方的主动反馈而感到不安呢?
比如,你想跟你的另一半一起出去散散心,你说“我们好久没有去海边了呢,周末一起去吧!”,对方“嗯”了一声就继续忙他的去了,你在想他到底有没有把我的话听进去呢!不会当成耳旁风了吧!
又比如,你交代要跟“猪队友”爸爸两个人出门的孩子说“宝贝,出去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还要牵着爸爸的手……知道了吗”,孩子乖巧地回答“好~!”,可是你心里还是有点担心,这小家伙到底知不知道该怎样注意安全呢!
再比如,你给下属交代一项工作,对方一如既往地不给反馈直接开干!你默默担心他会不会又跟上次一样做出跟你预想的完全不搭嘎的东西出来呢!等等等等。
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把你想到的最有可能遇到的场景写在便签上。给大家2分钟时间。写好了就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2分钟过后)
【请学习者规划行动步骤,并在小组内分享。】
好的,我看大家都写差不多了。
下面请大家再设想一下,假如你真的在未来的某一天遇到了刚才想象的那个因为没有得到具体的反馈让你感到不安的场景,正不知如何是好时,你想到了刚才我们学到的这个片段。你会怎样运用这四个步骤来请求反馈呢?
给大家5分钟时间先在小组内讨论。5分钟过后我会邀请几位小伙伴来给大家做分享。
【回应】
讨论过程中有学习者提出,很多时候不是对方的问题,是自己经常会说不清楚。
(回应)确实!我们说请求反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对方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那这里理解发生偏差的原因并不局限于是对方没有认真听或者不去理解直接回应造成的,有时候确实是我们自己没有讲清楚造成的,知道自己经常会表达不清晰就更需要通过请求对方反馈来确认双方的理解是否一致了。
(5分钟过后)
好,时间到,刚才看到大家都交流得很热烈!有哪位小伙伴可以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呢?先介绍一下你可能遇到的具体的场景,然后具体说明你会如何运用这四个步骤来请求反馈避免理解不一致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第一位分享者:采薇
8月26号准备拍全家福,具体时间会在跟家人碰头的时候说一下,然后要用请求反馈的方法再跟先生再确认一下“8月26号拍照的事情你怎么个理解的,能跟我复述一下吗”,他可能会说“你说了是8月26号下午嘛”,“那具体下午几点呢?”“几点啊?我还真忘了具体是几点了!”那我就可以再跟他说一下“是8月26号下午3点,在哪里哪里等”之类的,避免他理解错具体时间迟到或者去太早了等很久。
【反馈】非常感谢分享!很清楚地用到了请求反馈的步骤。在夫妻等亲密关系中虽然不用特别刻意,但是根据对话时点的情形和对方的情绪,有时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在请求反馈之前先解释一下目的,是为了确认我们自己有没有说清楚了,避免误解,因为夫妻间有时候也会产生误解,比如说“怎么有啰里啰嗦来问我了!你是不信任我吗?”之类的。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养成先澄清目的再请求反馈的习惯。
第二位分享者:沈老师
下周要带老公去复查身体需要把女儿一人留在家中,到时候会给女儿交代一些注意事项,为了避免理解不一致,我会在出门前用通过请求反馈的方法再跟她确认一遍。首先我会说“宝贝,刚才妈妈交代你的事情比较多,妈妈也不知道有没有说清楚了!你可以再跟妈妈复述一遍吗?”她有可能会只说“我知道了”,那我就会跟她说“那你能不能跟妈妈说说,妈妈具体交代了哪几件事情呢?”她会说“第一个,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晾出来;第二个,写作业……第三个,要蒸米饭……”然后我会鼓励她说“真棒啊!把妈妈交代的事情井井有条地复述出来了!不过妈妈还要提醒你一下哦,蒸米饭之前要先把锅胆外面的水擦干再放到锅里哦”。
【反馈】这个应用规划非常好啊!很清晰地运用了刚才学到的方法和步骤,从澄清目的避免女儿误会,到请求女儿通过复述来反馈,再表达鼓励,最后还通过女儿的反馈发现有需要补充说明的细节。谢谢!
第三位分享者:旦旦
再过两个月要带男友回家见父母,到时候需要交代他做一些事情,为了避免他做的跟我想让他做的事情不一致,说完之后我会先说“我说的有点多,而且我这个人逻辑比较乱,害怕没说清楚”,以此为由让他复述一遍。如果他都说到了,我会表达感谢或鼓励,如果不一致,我会说“是我说得太乱了”,然后再跟他说一遍,之后再请他复述,直到我们俩的理解一致为止。
【反馈】好的,非常感谢旦旦的分享。虽然还只是设想了一个可能场景的框架,但是很清楚地运用到了请求反馈的方法和具体步骤。非常感谢!
【结语】
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吧: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反馈。作为听的一方时,我们要用心倾听和体会说话人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以及请求,然后将我们的理解反馈给对方;作为说话的一方,如果传达了信息后对方没有主动给我们具体反馈,我们要通过澄清目的和表达感谢等方式打消对方的误解后,请求具体的反馈,必要时做解释和补充。
希望大家从此刻开始,愿意克服暂时的不习惯和困难,在日常与他人沟通交流时养成给他人反馈和请求具体反馈的习惯,确保双方的理解一致,提升沟通质量。再次感谢各位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