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设定教学目标的ABCD法则
在实践中,拟定教学目标要包括四个要素:行动者、具体的行为、行为的边界条件,以及要达到的标准四个要素。把这四个要素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起来,我们称其为“设定教学目标的ABCD法则”。
A—“行为主体”(audience):也就是微课的受众对象,是期望的学习者,也是目标陈述中的主语。
B—“行为”(behaviour):也就是学习者应该做什么,是目标陈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在描述目标时,应该清楚地说明学习者要做什么事情。这些行为应以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动词来表述,尽量具体、意义明确、可测量,如“辨认”“复述”“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可”“拒绝”等,避免一些含糊、笼统或难以观察、测量、检验的词汇,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
C—“条件”(condition):是上述行为发生的边界条件,说明行为主体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进行期望行为的操作。
D—“程度”(degree):也就是上述行为要达到的标准,用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备了预期的表现水准。同样,“程度”最好也是比较客观、明确、易于衡量的。
例如,一个运用ABCD法则表述的微课教学目标可能是:“通过观看本视频,学习者能不借助提示,完整准确地记住并复述出特种设备操作的全部流程步骤。”其中,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行为是“记住并复述”(具体内容是:特种设备操作的流程步骤),条件是“不借助提示”,标准是“完整准确”(即无遗漏、无差错)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设计微课所用的技术,我们平时不做微课也用不着啊,而且做起来还这么麻烦,有必要吗?其实,今天和大家分享的ABCD法则用处很多,就单单说咱们拆书来说,从TF2-1开始拆书要求掌握的技能中就有“设定学习目标”。因为拆书也是分享式培训的一种,微课设计的ABCD法则同样适用于拆书。试想一下,如果拆书现场很热闹,但结束后到底学到了什么,大家仍有些模糊;或者拆书过程中目标不清晰,跳来跳去,这都是因为没有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
举例:1.理解时间管理矩阵的原理和使用步骤。×
学生能阐述时间管理矩阵的原理并按照使用步骤运用其进行时间管理。√
2.本次拆书设定的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每次拆书时,运用ABCD法则制定出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在座的小伙伴都是拆书家,请每个人想象一下最近一次拆书活动的拆页内容(也可以是本次的),并尝试用ABCD法则写出拆书的学习目标。时间为3分钟。
完成请举手示意,现在开始…
现在按照分组,请每个伙伴都尽量在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时间是1-2分钟,完成的小组请举手示意。请组长注意控制时间。
接下来请其中一位伙伴为我们做分享,时间是2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