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大家在跟随我完成现场学习之后,能够区分评判者心态与学习者心态,并通过三个步骤来转换学习者心态,有效解决难题。
大家好,欢迎来参加我的3-1定级活动。我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美】梅若李~亚当斯博士所撰写的《改变提问,改变人生》原书第2版。
【事件场景】
当工作中遇到较大难题或问题时,我们经常会表现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抱怨、指责、甚至愤怒等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矛盾。比如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小丽很喜欢她的工作,但她与老板的冲突,令她犹豫要不要辞职,她总是抱怨,比如,说他老板:”他脑子肯定进水了,他怎么老针对我,这事他没责任吗?“等等,想到这些,就越干越没意思,比较纠结,找我来咨询。
【提问】这类事情、这种状态,在你身上发生过吗?你是也考虑离职呢,还是通过其他方式方法去改变呢,以前你的处理效果又是怎样的呢?
【影响】如果直接离职,又心有不甘,前面付出那么多,就这样离开,感觉太不值得了;如果是不离开,又总是很憋屈,没什么动力,在浪费时间。
【解决】《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这本书却可以用简单的提问方式来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提问来转换我们的心态,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结果。
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手中的片段,阅读完的小伙伴,举手示意我一下。
“几乎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会面临着在学习者道路和评判者道路之间作选择。”约瑟夫继续说,“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其实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做着这样的选择。你也能看出来,学习者道路会把你带到与评判者道路完全不同的地方去。评判者心态最终会让我们陷入泥潭。学习者心态会帮我们看到新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自己的学习者心态和评判者心态之间徘徊,一会儿这边,一会儿那边,心里并不清楚我们是否可以把控如何去选择。但是,我们确实在每一刻都可以主动选择。当我们能正念当下,去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我们表达这些想法和感受所使用的语言时,我们便可以开始真正作选择了。这是成功的关键——自我观察!很简单,就像你去问自己,“我此刻身在何处?”、“现状如何?”、“我现在处于评判者心态还是学习者心态?”总之,如果我们无法观察自己的思维,那我们怎样去管理它;如果我们无法管理自己的思维,那我们又怎么可能真正去管理任何其他东西呢?”
……
“我们说有‘评判者’方式,也有‘学习者’方式。要想让我们的生活真的很高效、很令人满意的话,秘密就是从我们能够分辨这两种方式开始。”
“也就是说,这时候要作选择。”我半问半答地说。
“没错!这就是提问式思维的精髓。”约瑟夫说,“改变你的提问,改变你的思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思维,你几乎能改变任何其他的事。你进入自我观察者角色,变得中立、心态开放。哪怕只有一秒钟时间,你变成了一个观察者,在观看自己的生活演绎的一部电影。你学着仅仅去注意那些涌动的情绪、念头和行为,不去为之作任何解释或判断。如此,改变之基便已就绪。与此迥然不同的是,当我们深陷在情境之中时,便无法想象除了现状,还会有其他什么样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想分享对这个片段的理解,在这个拆页中,我们多次看到了“学习者心态”和“评判者心态”,究竟如何转换,从而更好地解决难题呢?
【what】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两种心态,两者在概念上、提问上有何差异。
评判者心态:是指自我无意识的反应,焦点在于指责批评,追求非赢即输关系的心理状态。而评判者提的问题,多是让人紧张的问题,更多聚焦过去、追责、原因的问题。比如对方工作出了问题,就直接指责“就怪你,都是你的错。“你怎么老这样粗心?,这样很容易激起对方的情绪。
(对比)而学习者心态则正好相反。
学习者心态:是指学习者周全思考过后,关注解决问题,追求双赢关系的心理状态。而学习者提的问题,多是让人思考且放松的问题,更多聚焦现在或未来,寻找解决方法的问题。比如常思考:“对方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能学到什么,现在有没有更好的策略”等等。
因此,提出的问题是责怪批评还是想解决问题是区分两者的一条重要标准。我举个例子,大家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两种心态的区别。小明是销售主管,最近团队业绩下滑,所以他就想做一个活动促销方案来提升业绩,自愿加班加点,结果当他拿给领导去审批时,直接被否决了,当时小明情绪就上来了,说:“你懂什么,我们辛苦辛苦加了好几晚,你一句话就否定我们了,老子不伺候了,”直接摔门而出。你觉得小明这是什么样的心态呢,很明显,是评判者心态,这样的方式就是指责、批评、甚至对抗,除了激化矛盾,将事件扩大化,没有更好的意义。
(举例)
【why】我们之所以要通过区分提出的问题属于“评判者心态”还是”学习者心态“,是因为真正的改变永远始于思想的改变,思想的改变则体现在你向自己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只有正确的问题才会让你有学习者心态,才会带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how】因此,当面临难题或指责时,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提问,让自己转换成学习者心态,就能很好地解决。我归纳出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察觉。先感受一下自己身体各器官的变化,比如面红耳赤,说明已经有情绪变化了,这时候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
第二、发问。自我提问,跟自己对话,甚至可以写在纸上,帮助自己梳理思绪。比如“我是否处于评判者状态”“我想要什么”“我应该怎么做”等等。
第三、选择。思考问题的答案后,再做出选择,采取相应的行动,往往会有更好的结果。 【细化步骤】
【关键点及适用边界】
在这三步里,最难的是第一步,因为我们常常在面对难题或指责时倾向于直接反应,甚至情绪化,而很少冷静下来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正如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伙伴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方法难,但是很重要,有意识地锻炼,是可以做到的。当然,这三步法是不是对所有场景都适用呢,显然不是,当自己处在评判者心态或处在追责中等场景比较适合,先让自己跳出情绪之中,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学习了转换学习者心态的三个步骤,下面我们来一起当回编剧,自己编一段小故事,可以是将来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摩擦冲突,也可能是工作中的沟通障碍,要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注意对话、心理状态的变化,要应用上面我提到的三个步骤来尝试解决问题。可以把故事摘要写在便签上,时间5分钟,然后我请1-2位小伙伴讲讲自己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
@瑞哥:周末出去旅游,让她买车票,估计没买,就会起一些争执。我就问她,你那火车票还买啦?她说,没买呀,火车票还能买不到吗,结果一看,火车票没有了。我带有情绪地说,早就提醒你要买火车票,否则怎么去呢;她说,你又没跟我讲,要提前几天,就为这事争论,后面干脆不出去玩了。这时我察觉不对了,自己一直处在评判者心态中,没有跳出来,始终在追责,而不是解决问题。我就发问,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怎么做,而不是把责任归给老婆,这时需要用一种学习者心态去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就停止互相抱怨,去积极想办法,实际上我们开车也可以去,不一定非要做火车。
我:很好,瑞哥分享的是一个常见的生活化场景,而且方法用得很到位。
@许云:我跟我的一位机器设计的宅男同事,我会跟他有很多工作上的交集,会要相关的资料,我就跟他说,他回复我,等会,晚点给你,但一直没给,他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一直要不到,我就有点烦躁了,回来的时候就有点生气,怎么这样呢(这时候处在评判者心态),我就察觉自己处在评判者心态,这时我就发问,这样的评判心态不能解决问题,那你想解决这个问题吗?肯定是想的。那这时要做出一些选择了,比如说,我就发邮件给他,并且给截止时限,同时抄送上级领导,也划分一下职责范围,再转到他的钉钉上,他看到之后,有boss的压力让他赶紧把图片给我,同时我自己也不会有太多抱怨,影响自己。
我:好,感谢许云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工作化的场景,与同事的工作沟通,当然有很多方式可解决,我们今天的方法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还要不断实践和练习,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最后,我总结一下今天拆解的关键点,要区分评判者心态与学习者心态,同时要学会,当处在评判者心态时,可以通过察觉、发问、选择三个步骤来转换成学习者心态,从而有效解决难题。
以上就是我3-1定级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与陪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