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分组
黄河分舵的各位小伙伴,大家晚上好。首先请允许我隆重的做个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姜文,姜文的姜,姜文的文,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我自己总结了三个标签,标签1:拆书帮一级拆书家;标签2:职场高效能工具讲师;标签3:未来的三级拆书家。
为了我们接下来的活动更加高效,我们先分一下小组,在我左手边的两位小伙伴为一组,右手边的这位小伙伴为第二组,我们接下来的凡是以小组进行的活动就按照我们刚刚分好的组进行。
一、学习目标:
学员在听完今天的内容后,能够掌握在哪4种情况下需要运用同理心,同时能按照句式进行表达。
二、图书介绍(1-2分钟)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史蒂芬·柯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
这本书被《福布斯》评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0大管理类图书之一”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书籍”。
在美国的地位仅次于《圣经》。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这本书最大优势不仅仅是理念和方法的汇总,更关键是每一部分都提供了落地的方法和步骤,让每一个人可以真正的学以致用。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B1:书中通过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让我们每一个学习者掌握七个习惯,从而成为高效能人士。
B2:今天的拆页会帮助我们清楚在4种情景下使用同理心,以及能按照句式进行表达。
三、【R】阅读原书拆页
移情聆听-选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P259~261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是的,我知道你的感受。”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的经验是……”
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别人,用自己的眼镜给每一个人治疗如果同儿子、女儿、配偶或者雇员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他们的反应通常是:“他就是不理解我。”
有一个父亲对我说过:“我不了解我的儿子,他就是不愿意听我说话我说:“我来重复一下,你说你不了解你的儿子,因为他不愿意听你说话?”
是的。”他回答。
我问:“你是说,因为孩子不肯听你说话,所以你不了解他?”
“对啊。”
我提示他:“如果你想明白一个人,那就要听他说话。”
他愣了一下,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噢,没错!可是,我是过来人,很了解他的状况。唯一叫人想不透的,就是为什么不听老爸的话实际上,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儿子在想什么,他用自己的想法揣摩全世界,包括他的儿子。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移情( Empathy)不是同情( 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移情聆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如此聆听效果显著,它能为你的行动提供最准确的信息。你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聆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
四、【I】拆书家讲解引导(3-4分钟)
【WHAT】拆页里面的“移情聆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倾听”。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
“知彼”有别于我们通常的交往模式, 因为我们通常希望的是别人能理解我们自己。所以大部分人在不是真正的想理解对方,而是想我到底该如何回应。所以带来的结果就是不是听而是给建议。
【WHY】聆听是分层次的,总共分五个层级: 一、忽视的听;二是假装的听;三是选择性的听;四是专注的听;五是同理心的听。
而是像听的这个繁体字一样,用耳朵听, 用眼睛看,用心去体会, 以对方为王。
为什么要同理心的聆听呢?是因为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家庭的启蒙教育,还是在学校的正规教育,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小被教育的是多表达,敢表达,所以有关演讲技巧和表达技巧的训练比比皆是,而聆听却鲜有人教授和学习,所以导致的就是聆听非常的珍贵,所以同理心聆听是送给别人最好的礼物。
【HOW】
表达同理心有两层,一层是能重复出对方的意思,另外的一层是能表述出对方此刻的情绪,
表达句式:
你觉得……你现在的感觉是……
【适用边界】
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同理心倾听呢?
一、当对方情绪较强烈时;
二、需要深入探究时;
三、你感到不明白时
四、对方感觉不被理解时
如下三种情况不需要刻意应用同理心,
一、情况很清楚,且双方都能理解。
二、谈话很轻松,不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三、对方征求你的建议。
五、【A3】促动参与(10-15分钟)
拆书家提问设计:
阅读下列情景,下面是一对父子的对话,儿子现在上高二,平常父亲更多的是说教甚至动手,所以孩子一般都是顶嘴或者默默不语,但这次父亲学习力了同理心倾听后和儿子之间的对话,请根据情景设计每一个同理心回应,并请大家角色扮演,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
子:“没错,学校的东西根本不实用。”
父:
子:“对,学校的不一定对我有用。你看二狗,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现实。”
父:
子:“嗯,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或许会后悔。”
父:
子:“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会吃亏的。”
父:
子:“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妈妈吧?”
父:
子:“不是啦,跟她说也无妨,反正她迟早会知道的。今天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上高二了!”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子(张霁饰): “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曹琳婧饰): “你觉得上学没意思!”
子(张霁饰): “没错,学校的东西根本不实用。”
父(曹琳婧饰): “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
子(张霁饰): “对,学校的不一定对我有用。你看二狗,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现实。”
父(曹琳婧饰): “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
子(张霁饰): “嗯,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或许会后悔。”
父(曹琳婧饰): “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决定。”
子(张霁饰): “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会吃亏的。”
父(曹琳婧饰): “教育很重要。”
子(张霁饰): “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妈妈吧?”
父(曹琳婧饰): “你不想让你妈知道?”
子(张霁饰): “不是啦,跟她说也无妨,反正她迟早会知道的。今天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上高二了!”
好的,非常感谢张霁和曹琳婧的现场讨论和演练,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在使用同理心的时候,有的地方相对顺畅,有些地方还有些变扭,不过没有关系,因为同理心的应用就是一个打破固有习惯的过程,肯定会有一个熟悉和熟练的过程。
【结尾总结】我相信只要大家只要遇到今天我们所讲的四种情况,按照我们的套路进行同理心的表达,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受人喜欢,令人尊重的人,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