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提问的力量》 所属活动: 从个人思维到技巧提问再到合作共赢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共情型提问 学习目标: 面对熟悉的陌生人或陌生的熟人,我们怎么用共情型问题有效沟通

开场: 大家好,我是老成,本名倪丹华。我的三个标签:容易较真的逻辑思维者;和熊孩子斗其乐无穷的奶爸;佛系的保险代理人。很高兴来申展分舵海伦路会场参加TF1-2晋级。


分享片段的目的,学习者如何运用共情型问题有效沟通。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提问的力量》P042-043

 

    我向来对这样的问题兴趣最为浓厚,这些问题试图理解他人,探索人丰富的立体形象,每个人的故事都独一无二,错综复杂。这些问题挖掘最复杂的人类元素,深度揭示灵魂与历练。这些问题能增进你对两类人的理解:陌生人和与你大相径庭之人。

    这些问题,即共情型问题,探究人的工作动力、思考的根源、恐惧的来源以及感受的产生。这些问题没有私心,源自真正的兴趣。只是简单地提问,不带观点或评判地去聆听,给沉默留有空间,让想法自由融合,让人深思或把想法表达出来。甚至还可能让人透露内幕。

    共情型提问帮助你与他人沟通,例如,一位正在经历离婚困扰的朋友、一位患癌的家庭成员、一位与分数和社会等级想抗衡的青少年,或者是一位领福利的妈妈。当一位同事需要在家详细地讨论一个论点或是在办公室讨论政治,或是当你想要接触一位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或不同视角的人时,使用这种发问方法。

利用问题建立共情关系包括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提问。提问时应:

    试新鞋。同理心包括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他在想什么?他感觉如何?如果你转换视角,站在他的角度,你会看到什么?

    留下回旋余地。首先提大的宽泛性问题,让人们开口讲话。邀请他们进入他们感到最舒适、最熟悉的领域。

    聆听言外之意。你的问题越深入,你就越需要注意聆听线索、语气和心情。停顿和犹豫也有隐含意味。同样的还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

建立亲密的距离。表达同情和兴趣。不过保持足够的距离与客观,这样,你就不会做出评判,能提出客观的问题或建议。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你伤心、委屈、困惑的时候,有人问一句“你怎么了?你还好吗?”,让你感到被人在乎,而愿意倾诉自己的感受和心声。

共情型问题,就是通过问题,得到更深更情绪化答复的提问。

    这些问题,第一,揭示那些让人们思考、害怕、产生不良感觉的原因。第二,换个角度审视对方的态度、共情对方的感受、确认对方的想法。让我们的沟通更有效。(what)。

    总结了4个步骤(how):

1.      引导自我表达 — 通过提问确认对方的感受

“你的感觉如何?“你听到了什么?”“从你的角度观察的事情是怎样的?”

2.     协助自我探索 — 设立一个对方舒适的问题,让对方做出一个回应,建立连接。

 “你今天过的怎么样?”“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3.     了解深层想法 — 通过聆听、观察对方,用问题捕捉对方真实想法。

“你的意思是?”“你最想说的是?”对于这件事,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  建立亲密距离 — 不去打探隐私,客观的给出建议,不做评判。

◎“你还好吗?”“你想继续吗?”“这让你感到害怕吗?”

    用了共情型问题,会让对方放松情绪,激发共同兴趣话题,建立更紧密的连接,更利于问题的沟通。如果不用,可能不利于沟通。(why)

    上周我一个朋友朋友圈发了一段没图片的文字,抱怨路上堵是前车女司机开车打电话的事情。我在评论回复了一句:你自己就是女司机啊?结果她直接回复:你怎么不去死啊!

    天很热,太阳很晒,又遇堵车,心情已经一团遭了,我还调侃,被骂都是活该。如果但是用一句:你还好吧?天很热注意防暑防晒啊~我想她心情就不一样了。

    共情型问题也是有适用边界的,没有私心且有兴趣的沟通。去打探别人隐私或者没有共情需求的不适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大家在读过这个拆页以后,了解了使用共情型问题的方式。回想一下有没有遇到这些情况,身边的人因为工作压力发火、被上司训斥、或者丢失了重要的东西而沮丧?你们之前是怎么处理的。要求是从我左手边开始,以2人为一组,给大家3分钟时间,开始组内讨论。


A1的反馈:学习者李蕾分享她和同事的事情,同事因为婚姻问题伤心,她问了你干嘛要离婚啊?,结果同事突然情绪失控。



A2

    大家再来看看,学习过今天的共情型问题,再接下的一周,再遇到上述的情景,如何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和他们沟通,写下你的解决方案。请把时间、地点、人物、具体事件、可衡量预期结果写在便签上。用时1分钟。


A2的反馈:学习者Alex分享在下周活动会中一个婚姻困扰的同事,第一步:你是不是感情很受伤害吗?第二步: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处理呢?第三步:哪你接下来再打算和他谈一下吗?第四步:你还难受吗?


A2可衡量的结果:让同事排解压抑的情绪,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