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为何家会伤人》 所属活动: 厦门鹭岛抚琴抚舵2018第21次定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别把焦虑转嫁给他人 学习目标: 学员能主动识别焦虑的来源,是自我无法得到满足?还是来自他人?

开场:

    大家好,我叫佳音。先用三个标签做个自我介绍,第一个标签是心理学,这是我大学的专业;第二个标签是二级心理咨询师;第三个标签是拆书家,而且是一名致力于分享情绪管理类及亲子类书籍的拆书家。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别把焦虑转嫁给他人。

       

B】大部分人在描述家庭时,往往是家很温暖、很温馨……家是港湾、是避风港……但在瓣中有一个小组,名字叫“父母皆祸害”。有这么一条评论: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父母都是可恨的!!!家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家会伤人吗?

A】市面上有很多解读家庭关系的书,而且都是一些心理学大咖写的。但是这些书都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国家庭与外国家庭的差异明显,所以这些翻译书籍总是有些水土不服。《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是一个中国人针对中国家庭写出的一本家庭教育书。读者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在生活中寻找到相似的案例。

F】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他是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名专栏作家,所以他写的书可读性比较强。在这本书中,他通过解析一个个的案例来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B】回到我们开始的那个问题,家会伤人吗?今天在座的各位要么为人子女,要么为人父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我们既不希望被伤害,但同时对于我们最爱的家人,我们也不希望去伤害他们。这本书中不仅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还会告诉你“怎么做”会更好。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拆页是第七章——《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中的片段。首先来看第一个片段P5759。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阅读这个片段,阅读完的朋友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爸爸是个工程师,他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他一看我就拉下脸来,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他才高兴,才会夸我奖励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迄今为止,我收到了数百封中学生的信,很多孩子提到了父母的压力,上面几段话是他们信中最平常不过的片断了,还有多封信提到这样的话:

“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对此,广州某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解释说,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就她看来,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测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家长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徐浩渊博士说:“最常见的是,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他们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

“请举一个例子,好吗?”我问道。

听到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话,50多岁的徐博士突然哽咽起来,她忍着泪花讲了一个“每次必然让她流泪的真实故事”:

小学生小刚(化名,下同)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回忆到这里,徐博士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她说,小刚那么爱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小刚的心理机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爱的父母得到。他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说:“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的便签学习,学员能主动识别焦虑的来源,是自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还是来自他人的投射或压力转嫁?避免被他人绑架。

WHY】片段中讲述了一个极端行为结果的案例,令人震撼。在这个案例中,小刚因为A(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累极了 。)导致了C(自杀)。即A(诱发性事件)    C(情绪、行为、结果)。

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人即使所做的事情令父母失望了,也不会采取自杀这种极端行为。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行为呢?关键环节就是:B,就是你对A的看法、解释决定了你将采取什么行为。即A(诱发性事件)   B(信念、评价、思考)

C(情绪、行为、结果)

小刚会采取这种极端行为是因为小刚对事情的评价。小刚的评价B是糟糕至极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旦令父母失望,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一无是处、没有价值,所以他放弃自己了。

WHAT】在拆页中,有一个关键词是投射,通俗点说就是转嫁。也就是把别人的需求当做是自己的需求。当然最佳的结果就是我想做的刚好是你希望看到的。但很多时候双方的需求并无法完全重合,也就是说你需要做出选择,追随自己的内心,或者接收他人的压力。也就是他人的焦虑转嫁给你,这就是所谓的“绑架”。

我怎么知道焦虑来自于哪里?这就需要主动识焦虑的来源。

HOW】如何主动识别焦虑是否转嫁了?

1、首先确认事件A和情绪/行为C,当然情绪和行为可能同时产生,也可能先后出现。

2、其次是思考/评价/信念B,可以尝试使用这个句式:因为……(评价/想法),所以有情绪/行为C

3、识别:这是关键的一步。B中的原因自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还是来自他人的投射或压力转嫁?如果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那就是焦虑转嫁。

4、选择:将这转嫁来的焦虑与自我需求做匹配,如果与自我需求完全相左,那就需要你做出选择;如果与自我需求部分重合,你可以再次评估后再做出选择。

【意译原书案例】书中的案例结果很极端,给大家举个例子。

blob.png

大家看下图片,是否认识他?他叫朱雨辰,他最出名的角色,饰演《奋斗》中的华子也是十年前的事了。他近期会上热搜/话题榜,不是因为他演的戏,而是因为他妈妈。

朱妈妈非常爱儿子,可以十年如一日的每天早上4点起床为儿子炖梨汤;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自己顶两个菲佣……她给了儿子360°全方位的爱。

图片中所讲述的是朱雨辰去大学报到时,宿舍外有爬山虎。妈妈担心(爬山虎)会爬到宿舍里来,担心儿子有危险,所以为了赶走虫子,朱妈妈竟然想过要烫死一整墙的爬山虎。

我们来看看朱妈妈

首先,A是宿舍外有爬山虎,C是用开水烫死一整墙的爬山虎。

其次,B是因为要保障儿子的安全,所以要烫死一整墙的爬山虎。

【识别】,朱妈妈的B是自我需求还是他人需求?

(学员回答)自我需求。

(现场讲解)爬山虎如果爬到宿舍里,安全受到威胁的是谁?(儿子)那么在这件事情中,有安全需求的是谁?(儿子)所以我们说在这件事情中,朱妈妈是以母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她把儿子的安全需求当做是自己的需求和压力,所以这就是压力转嫁。

【选择】因为朱妈妈没有主动识别,任由压力转嫁形成习惯。目前她是住在北京,为了给儿子做饭。当时促成她到北京的原因是:她发现她儿子做饭很好吃,儿子好辛苦,所以她要到北京来给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

正是因为朱妈妈长期把他人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所以她的很多行为会令人觉得很不理性。

【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焦虑源于自我需求无法满足,那么你从自身出发去寻找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找资源等等,无论你最终能否解决问题,至少这个焦虑会督促你去尝试,并最终会促进你的成长。如果焦虑源于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因为必须通过别人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控制欲极强,控制他人去完成;另一种就是失控,放弃自我。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所以我们需要主动去识别焦虑的来源,不要轻易被他人绑架。

【适用边界】那是不是我要一直绷着跟神经,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问下自己压力哪来的?是别人转嫁给我的?不需要。因为焦虑会出现投射和转嫁,往往出现在亲子、父母……。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代替你去实现你的梦想,所以当你在处理亲密关系时,就需要主动识别焦虑是否来自于他人。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好的,现在大家回想一下,当我很喜欢这件衣服,却因为“妈妈应该会觉得太贵”而放弃;当我考试考砸了,因为“爸爸肯定会觉得很丢脸”而伤心;当我因为“爸妈觉得老师的工作很适合女孩子”,而决定选择示范院校就读;当我因为“家人觉得生完小孩后,就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而对工作失去动力,,只要能准时下班就好……你有没有过其他他人的焦虑转嫁到你身上的经历呢?请大家花3分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会我会邀请伙伴起来分享。

【学员分享】

学习者:阿东

我会因为“儿子精力旺盛,很晚才睡觉”,所以自己很着急,很焦虑。

【A1+】假如可以重来一次,利用今天的四步(A事件和C行为——B评价——识别——选择),你会如何主动识别并做出选择?

【学员分享】

1、事件A:儿子要早点睡觉,最基础的生理需求。

结果C:父亲很焦躁,脾气也不好,跟他沟通的时候也会很不耐烦。

2、评价B:儿子很晚才睡觉,但每天早上都要早起。因为担心他睡眠不足,所以很焦虑,导致情绪上的波动。

3、识别:睡眠是孩子的生存需求,父母将孩子的需求当成是自己的需求,即将其他人的焦虑转嫁到自身,导致情绪受到影响。

4、选择:创造环境/氛围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需求,让他意识到晚睡会产生哪些后果,而不是强制性的要求他去睡觉。

【过渡】我们主动识别焦虑的来源,希望别人的压力不要转嫁到我们身上,不会被别人的焦虑绑架。有压力就会有动力,适度的压力会使人成长的。但同时,我们也希望不要把焦虑转嫁到别人身上。如何做?我们来看下第二个片段。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局面,对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长也不舒服。因为孩子不容易心存感激,很多家长觉得很伤心,抱怨孩子不感激。怎么改变这种“双输”局面呢?徐博士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O给孩子空间

徐博士说,她特别不爱听孩子们说“我是个孝顺的孩子”。什么是孝顺呢?一方面,孝顺意味着尊重父母。但很多情况下,孝顺的意思是“什么都听父母的”。

但父母的意见就很对,很成熟吗?徐博士不这么认为。她说,其实,父母怄起气来常和孩子一样,缺乏理性,总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要求,但他们“要么提的要求根本不合理,不合时代。要么就常常只是为了捍卫父母的权威。”

徐博士说,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O自我成长

徐博士说,很多父母是在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太远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强烈的叛逆心,因为他会发现,父母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并且,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一个做了多年学生心理咨询的心理老师说,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除非父母们先做改变。他还断言,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

徐博士说,家长们应该明白,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生改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的便签学习,学员能在主动识别焦虑来源的基础上,正视自己的需求,并通过给他人成长空间、给自己成长机会两种方式,避免将焦虑转嫁给他人。

WHAT】这个片段中的关键词是“成长”,只有双方的共同成长,才能避免“双输”局面,避免将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别人。我们不希望被别人“绑架”,同样的,也不要去“绑架”别人。

WHY】那天我女儿有一句话给我敲了警钟,她说:“我想跟妈妈一样坐在这吃”。她从5个月开始就坐餐椅上吃饭、喝奶、吃辅食……但是最近她开始反抗,不愿意坐。我一直坚持吃饭要在餐桌,吃饱了再下来。所以我会是用各种菜引诱她,只要骗她坐上餐椅就好了。但那天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她长大了,她想要的是平等,她需要和妈妈拥有同样的权利。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共同成长。

【适用边界】片段中徐博士给了两个建议,是针对父母给予的建议。但实际上这些方法也可以在你处理亲密关系时使用。

HOW——细化行动步骤为了便于更好的执行,我把片段中的两个方法做了细化。

一、给他人成长空间

1、给予他人选择的机会,实际上就是给予他人自我反思、思考、权衡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被剥夺,就意味着失去成长的机会。

2、给予他人申述的机会

既然给机会去做选择,那么至少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他选的刚好和你一样,结果皆大欢喜。但还有一种结果,就是双方的选择不太一样,甚至完全不同。那么记得别一棍子打死,平等对待,给他一个申辩的机会。

给他人成长空间,是基于尊重、平等。即使是一个3岁多的孩子也有这强烈的需求。首先给选择,然后去听听她的想法。我曾经以为她不愿意坐餐椅上吃饭,是因为她不守规则,在挑战我的权威。我甚至担心以后要追着喂饭。我现在跟她约定,如果跟妈妈一起坐在这吃饭,需自己吃,如果下来了就没的吃。到目前为止,一顿饭会跑下来两三次,溜一圈消消食,然后再回来继续吃。

二、给自己成长机会

1、关注自身,发现自我心理需求

关注自身,就意味着你需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时间有限,你自然会慢慢放手,给他人锻炼的机会,成长的空间。当然,只有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身,你也才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朱雨辰妈妈曾经在采访中说: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也就是说以他人为中心的时候,你是没有自我的。

没有自我,就意味着不关注自身,又怎么会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心理需求呢?

留点时间给自己,也留点空间给别人,何乐而不为呢?

2、尝试改变,做出学习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仅仅是言传的老师,而且是身教的老师,而且身教的作用往往比言传还要大。比如我老公去年考经济师,那个月基本是吃完饭他就开始拿书看。一开始我女儿会很好奇,翻翻他的书、要他抱、要他陪……大概半个月吧,她突然自己拿着书坐旁边看,不吵不闹……这就是身教的作用。在家里,我不需要去强调要多看书、爱惜书……一般女儿都不会撕或剪书,除非是不小心撕破了。

【异议预防】有人说,有些学历很高的学霸亲子关系也很糟糕,所以质疑自我成长确实能解决问题?学校的学业好、学历高不意味着积极自我成长,曾经的学霸可能在考场上叱咤风云,但是并不意味着他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积极成长。成长需要更关注的是现在和未来,这非常重要。

在高考前,学生们都要经过市质检、省质检、各种模拟考,所有的这些准备都是为了模拟高考的状态,在真实的考场上能游刃有余。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个新知识点,需要使用在与亲人的相处沟通过程中,所以今天我们就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现场模拟使用这个方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场景设计:

弟弟今年参加高考,理科,高考分数是479分(福建省理科本一线490分),全省排名38491名。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想报考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我深知这个志愿的填报对他今后的工作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挺替他担心的。希望他是不是可以考虑下省内的学校,方便点?专业的选择上也感觉有点草率,他平时就爱玩电脑。希望他能更慎重一点,考虑得更全面些。

接下来,请大家两两为一组,分别扮演哥哥和弟弟。通过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先给他人成长空间;然后给自己成长机会。既可以避免将你的焦虑转嫁给他,同时又能让他能正视自己的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

学习者演练记录

学习者:佳山扮演哥哥、纪巧扮演弟弟

哥哥:你选的这个专业,哥不是很了解,没法给你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但是我很好奇你为什么选择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弟弟:因为我挺喜欢玩电脑的,动画制作也挺有意思的。如果能做游戏给别人玩,也是不错的。

哥哥:你有没有想过大学四年后,你毕业了,能找什么工作来保证你的生存?

弟弟:这个还真没考虑过。

哥哥:一眨眼四年就过去,总不能大学毕业后你还无法养活自己,还需要找家里伸手要钱。

弟弟:这肯定是不行的,大学四年我如果好好学习,有一技之长,应该是可以找到工作的。而且现在也是数字媒体的时代。

哥哥:你觉得有哪些行业和领域是可能需要使用到数字媒体技术的?

弟弟:应该挺多的吧,比如数字、游戏、新闻媒体、图像处理……

哥哥:你知道这些行业的收入水平如何?

弟弟:还真不知道

哥哥:你知道这些行业的工作强度如何?与收入水平是否成正比?如果收入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你是否还会坚持现在就选择这个专业?

弟弟:走一步看一步吧。

哥哥:哥还是希望你能考虑清楚,对你以后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这个决定可能会影响到你一辈子的事情,四年的时间很快就过了。

…………

(总结)这位哥哥是非常尽职尽责的,他首先给弟弟充分的尊重和平等,让弟弟说出他的选择以及原因。同时哥哥从自身的角度,从他了解的信息,引导弟弟进行思考,如工作的强度、收入、领域等。给予弟弟新的思考方向,便于他能更全面、更长远的考虑这件事情。

【A2】

      【分步催化1】

好的,现在大家回想一下,当我因为“大家都送小朋友去学英语”,而决定去给娃找个英语机构开始学习;当我因为“朋友圈中朋友们光鲜亮丽的生活”,而希望家人也可以给予更好的支持给我放个假,出去旅游;当我因为“每个月的各类账单压力山大,别人的生活似乎也比我们好很多”,而要求某人要好好努力工作,争取有所突破……你有没有过其他将压力转接到给他人的经历呢?请大家花3分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会我会邀请伙伴起来分享。

学习者演练记录

     学习者:佳山

    在工作中,会将自己的压力转嫁给下属。也就是说会要求下属完成某项工作,同时也把这个工作的压力转嫁给他。

     【分步催化2】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还是刚才大家分享的那个场景,应用今天学习给他人成长空间、给自己成长机会两种方法,避免将焦虑转嫁给他人。

请大家思考后小组内分享,时间为3分钟。最后,还是请1-2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演练记录

学习者:阿东、佳山

1、给他人成长空间

原本直接把工作压力转嫁给下属,下属是比较被动的,也基本没什么反驳的空间。下属是被动的接受工作,如果遇到问题,他就容易放弃。

如果在做工作授权的时候,能给予他申述的空间,让他意识到完成这项工作对他能力提升的作用,让他主动接受工作。如果遇到问题,他也更愿意主动的解决问题。

2、给自己成长机会

    原本就只是简单的告诉他有问题再来找我。但在今后的工作授权时,应主动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说服下属与我共同承担职责和压力,化被动为主动。

【结尾

blob.png

适度的压力会有效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最大效能。有些人能承受的压力大,有些人能承受的小,这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压力的来源,源自他人,一旦受挫容易放弃;源自自身,即使有困难也希望能再试试,激发出更多的潜能,不轻易放弃。有些人的成就大,有些人的成就小,这就取决于你是否保有主动成长的状态。

希望今后大家可以更关注自己的心理需求,不被他人的焦虑、压力“绑架”;同时也能积极学习、主动成长,尽量不把自己的焦虑、压力转嫁给他人。

今天的分享就在这里,我是拆书家佳音,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