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刻意学习》 所属活动: 一次提升学习力构建知识体系的体验之旅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提升学习力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目标: 学会搭建知识体系的具体流程以及提升学习力的具体方法

开场: HEELO,大家早上好!我是爱折腾爱拆书的二级拆书家冯尔真,感谢大家在周日的早上如约而至。下面我们先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组。今天整场拆书大概50-60分钟,我为大家准备了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来自于scalers的《刻意学习》,他是一个清华学霸,他在持续行动这个领域做的非常好;第二个片段来自于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其中的一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座的各位通过跟随我进行现场拆书之后,大家能够了解知识管理的5个步骤,并且学会如何通过这5个步骤来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
第二个片段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座的各位通过跟随我进行现场拆书之后,大家能够了解提升学习力的三个维度,通过探讨找到适合自己提升学习力的具体方法。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一、图书介绍

事件:大家是否有遇到过以下类似的场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IP、个人品牌快速的崛起或多或少可能会让你感到来自于成长慢所带来的焦虑感。于是你决定奋起直追,大量的畅销知识、快讯、时政要闻等等几乎填满了你每天的生活,突然间你发现自己好像知道一些东西,但是又发现自己所知道的这些信息显得如此的单薄,不足以支撑起你的核心竞争力。

 

问题:当你遇到这种类似的状况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按同样的方法继续坚持学,好像自己又不得要领;不学的话,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影响: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经常会错把信息当作知识。当我们迫不及待的把信息往自己的大脑里填充的时候,缺乏知识体系所构建的内在关联,零零碎碎的信息分散在大脑里,七零八落的单薄得没有一点力量。

 

解决:刻意学习这本书会教会我们知识管理的5个步骤,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运用这5个步骤来逐渐建立起个人的知识体系,解决大量信息填充无法带来成长的问题。


二、R阅读原文拆页

片段1.jpg

片段101.jp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三、【I】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拆书家:大家平时会经常关注哪些知识或信息?

学习者:健身、个人成长、养生、育儿

 

现在知识类的APP非常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了解到各种信息。

 

(互动)拆书家:大家平时会通过哪些途径来进行学习?

学习者:公众号、朋友圈、课程、读书

 

(互动)拆书家:大家觉得信息和知识有什么区别?

学习者:信息只是一种数据,而知识是一种规律。

学习者:信息是一种认知性的内容,而知识是一个可以应用的工具。

 

现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大量的APP会给我们带来认知压力。我们每天可接收到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了,以前我们可能会面临信息匮乏的困境,我们在积极的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状况已经发生转变,现在如何把庞杂的信息进行转化并建立起个人的知识体系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把外部信息内化为我们的个人知识。外部信息如何内化为我们的个人知识呢,并且学会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来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举例对比强化对比概念)

小张是一个公司的白领,他算是群里的活跃分子,对于海南的各类政策信息,尤其是房地产的信息都特别热衷,各种新闻热点都特别的上心,经常会看到他去分享这类信息,并且发表自己的观点,头头是道的感觉,有时候会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他什么都知道,似乎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晓的感觉。但是,当你把对方的观点放在一起来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多是一种零零散散的主观评价。(当然,在此我想声明一点:并不是指这类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困扰,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种方式是不是对我们成长而言是最好的方式。)

 

你身边或者朋友圈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朋友呢?面对信息的海洋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可能会面临“知识消化不良症”。大家是否有遇到过这种状态?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状态?我们该如何克服“知识消化不良症”并建立起个人的知识体系呢?

 

基于这个片段,尔康给大家提炼了5点步骤:

第一:学习知识

第二:整理与梳理知识

第三:分享中验证知识

第四:在工作中应用知识

第五:在应用中创新知识

 

(预防异议)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方式太麻烦、太繁琐了,条条框框的感觉,遇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学就行了嘛,为什么还要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呢?个人觉得这样的想法没有错,甚至我相信可能会有很多人有类似的想法,但关键是看你目前的状态是否处于被问题所困。如果是的话我建议您不妨用这个方法来试一下,先解决问题,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静。

 

(适用边界)

当然能够用这5个步骤进行个人的知识体系搭建的前提是我们能够自由的选择。如果是要应付考试的知识就另当别论。在运用这5个步骤之前,我们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四、【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我们刚才有谈到建立知识体系的5步骤对吧!我们学习了这个方法,现在我们不妨尝试自己当编剧来编一个小剧本。我们按小组来进行,我们可以在小组内先选出一位伙伴来当编剧的角色,编剧带领大家来构思剧情。大家要注意要求:这是一个小故事,故事里有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的对话,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里需要运用到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5步骤设计出的谈话内容。由编剧把摘要写在一张纸上,5分钟的时间,5分钟后我们请人站起来讲讲你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记录:

 

背景:小红同学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时间管理的困惑,她关注了很多的公众号、看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培训,但是还是没能够很好的把时间管理的问题处理好!

 

小明建议要通过一些系统化的学习,把从各种渠道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梳理,平时在看公众号或相关书籍的文章的时候,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写读书笔记。

 

小明建议小红平时可以参加头马、拆书帮或者在简书上进行写作输出。

 

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行动

 

最后一步就是反求诸己了,遇到问题,先不要着急去看书或者找各种文章来看,而是要先问问自己,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陈从备孕的时候通过微信、书籍等开始学习了很多的育儿知识,但是孩子出生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感觉手足无措,于是小陈找到了小朱,向她倾诉了这个烦恼,寻求解决办法。小朱就跟小陈分享了最近学习的知识管理的5步骤。

 

小朱:你怎么啦?

 

小陈:我从备孕的时候通过微信、书籍等开始学习了很多的育儿知识,但是孩子出生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感觉手足无措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小朱:我最近学习了一个知识管理的5步骤,可以跟你分享一下。

 

小朱:你可以回家把学习的这些知识分类整理一下(比如说:小孩哭是为什么哭,怎么去应对?)

 

小朱:同时,你也可以把自己学习到的这些方法跟小区的宝妈们做一个交流,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或许你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可行的办法应对孩子养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小陈:好的!我试一下吧!谢谢!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5个步骤实际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待知识的思维框架,但是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去学习知识、整理知识、分享知识、应用知识,在刚在编故事的环节我们有谈到针对每个环节有哪些具体的行动可以去应用。这个思维框架还没有涉及到一些非常具体的行动,但是所有这些部分跟你的学习力都相关,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拆页,学习如何提升我们的学习力。学习力也决定了你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搭建起来。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一、【A1】自测题

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9道测试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6分表示非常符合)

 

1.遇到问题时,我总是澄清背后的假设、前提或标准。1、2、3、4、5、6

2.我擅长从经验或案例中归纳出知识。1、2、3、4、5、6

3.朋友们有问题会咨询我,因为他们认可我的洞察力。1、2、3、4、5、6

4.我总是追问信息的前因后果。1、2、3、4、5、6

5.我转发到朋友圈的文章都会加上自己的评论,而不是直接转发。1、2、3、4、5、6

6.我看到有兴趣的新知,会刻意搜索与之相关的更多文章,来延伸和对比阅读。1、2、  

    3、4、5、6

7.我会追问新知与旧知的区别。1、2、3、4、5、6

8.我很快找出对我有用的知识,并真正应用。1、2、3、4、5、6

9.我把有价值的信息口头讲给别人或教给别人。1、2、3、4、5、6


二、【I】解释自测题

打完分的小伙伴,请大家把你9道题的得分相加。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和团队内的小伙伴分享一下你的总得分。如果你的总分在36分以上,那恭喜你,你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如果你的总分在18-36分之间,说明你还有待提高。如果你的总分在18分以下,没有关系,你今天算是来对了,我们今天这个拆页会帮助你提高这个分数。自测表的分数高低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为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三、【R】阅读原文拆页

片段2.jp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四、【I】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

拆书家:请问小伙伴们你们对原文拆页中的哪个词印象最为深刻?

 

学习者:循环、内化、知行合一、反思

 

(互动)

拆书家: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大家认为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哪三个维度来完成?

 

李瑾:信息、知识、能力、行动再循环

 

拆书家:虽然这个拆页很简短,但是包含的内容很多,而且片段中涉及到的三个维度很立体。实际上这个拆页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追问和反思经验、分析和整理信息、内化和应用知识这三个维度的训练进而达到学习能力的提升。熟悉拆书帮的小伙伴应该对这3个维度很熟悉,实际上在我们拆书的整个流程里、RIA便签里都有涉及到这3个部分。


(举个例子)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第一个片段中Scaler的学习经历,作者想要像前辈一样开公众号,他非常喜欢去看评论的文章,看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然后他又会把观点搬到大脑里,到处去分享,别人怎么说的他就怎么说,照搬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在把零散的信息装进大脑,七零八落,没有一点力量,最终反而把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已经多到让他感觉焦虑,甚至迷茫。学习不就是为了解决我们的焦虑吗?但最后没有把控好这些部分,信息反而会成为你的焦虑。

 

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不断的体验和反思中的,而不是单纯地机械式装填。因此,从这三个维度升级我们的学习力,或许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惊喜和改变。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微行动学习)

(1.明确问题。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经验经过反思和追问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内化和应用可转化为能力。想必大家对于这些观点或多或少都有看到过或听说过。基于我们自身的实际,大家想想哪个维度对你而言是最难的,跟小组内的伙伴做一个分享。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投票选出一个大家认为最难的维度。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

 

李瑾组:内化和应用

馨月组:内化和应用

枫淇组:分析和整理

惠瑾组:内化和应用

 

现在每个小组内选出一位leader,leader需要带领大家头脑风暴一下,寻找一下小组优选出来的这个维度为什么会是最难的?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是什么原因造成你没有去做这个维度的应用?把原因列出来,写在一张纸上,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

 

李瑾组:具体化到时间管理,造成没有去做内化和应用的原因有2个方面:1.思维层面,在认知的模式到底有没有完全去接受这件事;2.行动方面,能不能打破旧习惯重新产生一个新行动的启动。经过小组投票,我们觉得思维层面是制约我们不去做内化和应用的核心原因。因为如果连启动都无法启动,如何把它放到行动当中来形成习惯。所以,我们认为思维层面是制约内化和应用的核心原因。

 

枫淇组:造成没有去做信息的分析和整理的原因是:1.信息本身没有足够大的量能够让我们去做分析和整理;2.惰性,从本质上来说是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涉及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本身做信息的分析和整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但短期时间内又看不到效果,人往往又是比较重视眼前的利益,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觉得第二点惰性是制约我们没有去做信息的分析和整理的核心原因。

 

(3.明确问题本质。4.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针对刚在每个小组投票选出来的核心原因,也就是所谓的问题的本质。我们找到了所面临的问题的本质之后,我们现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一下,基于我们选出的核心原因,我们计划如何改变这个现状,有哪些具体的解决方案,把具体的做法写在一张纸上,5分钟之后由小组内选一个代表给大家做分享。

 

李瑾组:我们刚才选择出的问题本质是思维层面、认知模式上的改变,我们小组讨论了4个方法来改变这个认知:

1.换一个能接受的说法,让大脑能够去接受它,举例:我们原来可能是8-9点才起床,但是我们现在需要6点钟起床,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原来的说法是:我们要做一个自律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成长,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说法已经很难推动我们去行动了。那我们可以尝试换一个说法:每天6点起床会比每天8点起床多2个小时的生命,那一年下来无形延长了多少的生命。或许这样的具体时间就能够打动你,有助于你的行动启动。

2.跟最重要的价值观绑定,之前我们是跟自律绑定的,如果我们跟健康绑定呢?举例:我有一个表格,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因为得了胃癌去世了,我亲眼所见这整个历程,从那件事以后,我就开始自律了,开始6点起床去跑步,但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做,就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

3.未来的激励,从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来进行激励,并且把它视觉化。举例:你可以去网上找一个癌症患者晚期的照片贴到桌子上,用来警示自己,如果每天还是那么晚睡觉,生活不规律,可能以后你就跟它一样了。好的激励,就是你可以贴个马云的照片等等。

4.把行动进行细化,把任何一个行动进行细化到最小可启动的行为。例如明欣分享的,刚开始他的目标是早期看书,慢慢的他把这个行动缩小为只要我先完成早起这件事,哪怕每天早起是喝咖啡、早起看电视都可以,先完成早起这件事。

 

五、【A2】催化应用

拆书家布置任务:即使你经过今天的学习暂时已经对提升学习力的三个维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今天每个小组也针对一个维度用微行动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深入的学习,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对3个维度都进行深入的讨论,请大家在一周内针对我们今天未涉及到的维度可以进行自我总结提炼,尝试自己来做这件事。完成的小伙伴私信我,有奖励哦!

 

感谢所有小伙伴的参与,因为大家的参与,让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如此愉快的周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