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拆书帮东莞乐享分舵第六十三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反馈术 学习目标: 学习后,学员会运用反馈技巧促进双方沟通

开场:

       大家晚上好!我是拆书帮的警察蜀黍李季,抓坏人要使用暴力,但是生活中的言语则需要对暴力说“NO”,所以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本《非暴力沟通》。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分下组。现场2人为一个小组。

【F】:《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他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他在本书中推崇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A】:与其他沟通类书籍相比,《非暴力沟通》不讲求高效,更不功利地以控制他人为目的。它更加强调让爱融入生活,用尊重、理解、欣赏和感激主导生活。可以说,你学到的不只是沟通方法,还有融化你我的爱的语言。
【B1】: 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跟上司、同事、伴侣、孩子融洽的沟通,或者说经常因沟通不畅产生焦虑,读了这本书会让你通过关注双方的内在感受和需要,减少悲哀、愤怒等负面情绪。学会非暴力沟通,能超越我们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我们固有的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的思维模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B2】本次带来的拆页,教会我们在倾听他人时只要使用恰当的语言反馈,就能准确地理解对方说话的重点,以及他要表达的感受和需求。接下来我们看原文片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P90-P91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做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2. 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 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请注意上述问题与以下问题的区别:

1. “你说的是什么事?”

2. “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

3. “你希望我怎么做?”

        第二组问题并不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人。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直接,但根据我的经验,它们并不是获得信息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像心里咨询师在帮助客户,容易产生距离感。如果我们真的要这么问,那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例如:如果我们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我们可以说:“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诉我好吗?”虽然,这并不是必要的——有时,我们的语气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但我还是建议主动表达感受和需要,特别是情绪很激烈的时候。

        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然而,即使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别人正期待我们的反馈。有时,人们甚至会直接问:“我的意思清楚吗?”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时,简单回答“是的,我明白了”可能是不充分的,人们也许期待我们说得具体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大部分小伙伴都看完了,没看完也不要紧,我来讲解一下。

【WHAT】这个拆页讲的是如何给他人反馈的技巧,在倾听他人的时候正确的使用疑问句,帮助我们做到更好的倾听。通过反馈,我们可以达到沟通的两个目的:

1、通过反馈,让对方了解我们是否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就可以进一步纠正我们。

2、通过反馈,让对方进一步自我检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从而让他们正确看待沟通中的问题实质。

【细化行动步骤】具体如何操作呢?针对三种需要,可以有以下三种问法:

(1)观察他人的具体行为:“我发现……”、“当你……” 

       这个观察到的具体行为一定是要客观的基于事实的描述,我们看到另一半晚归了,9点就说9点,避免说“那么晚”、“又出去了”这种主观用语,更不要说“三更半夜”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原文中在观察这方面的运用,我们听到“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与“你说的是什么事?”这两种提问给你的感受是不是很不一样?第一个问题是对事件进行客观而具体的描述,然后寻求对方的确认;而第二种提问,则是比较空泛并不带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显而易见,人们更乐意回应第一种问题。

(2)猜测他人感受和需要:“你感到……吗?是因为你需要……吗?”

       猜测他人感受和需要,可以尝试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也就是换位思考;另一方面就是注意语气,和善亲近的语调,能让对方相信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就不会产生反感。原文的例子:“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与“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有什么区别? 很明显,前者更贴近谈话者的心声,更让人觉得亲近,后者听起来像医生在问诊,冷冰冰的。

(3)引出他人的请求:“所以,你想……”

       当我们清楚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那么就可以大胆说出对方的请求了。她需要陪伴,你可以反馈她:“你是想我这个周末陪你一起?”不用担心说不准猜不中,大胆地反馈你的观察给对方,然后等待对方的肯定或是进一步纠正。原文的例子“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和“你希望我怎么做?”,前者更要求我们关切地尝试去猜测对方的具体请求,因为这是基于理解对方感受和需要而得出的结论,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让对方感觉我们理解了他,他会更愿意信任我们;同时我们自身也能通过这样的询问感觉自己被需要,而不会感觉像是对方在命令自己。

      【预防异议】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能很准确的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可能经常会猜错对方的需求(没错我就是这种直男)。但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反馈,引导对方进一步纠正我们,也让双方进一步互相理解。以上三个方法可以是看情况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建立安全的沟通环境时联合起来使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A3小组讨论】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在倾听时正确使用反馈的技巧,现在我给出一个场景,请大家小组内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在给定的场景中,设计一段对话,稍后我们邀请上来一组进行现场演练: 

【A3场景设计】 4年级的小明放学跟着同学在外面玩,因为赶不上班车到了晚上8点钟才回到家,爸爸妈妈已经满街找了他几个小时了,小明觉得自己又不是故意晚回的所以一点认错的态度都没有,爸爸妈妈生气极了,小明却说了句:“不就是晚回了一些吗?有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就自己回房间了。 

       好,下面我们每个小组内进行演练,一起讨论设计一段对话,然后由其中两人分别扮演小明和妈妈(爸爸)。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反馈技巧,感受谈话者的心情和沟通的氛围有什么不同?大家有5分钟的时间来设计对话。等会我会邀请一位小明和妈妈上来角色扮演,大家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我的指令清晰吗?好,如果清楚那么请开始设计对话吧。


【学习者案例记录】【A3之角色扮演】

学习者A(小明):我只是晚回家几个小时,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学习者B(妈妈):你平时都5点半回来的,今天8点才回来(观察具体行为),妈妈和爸爸都很担心你。

小明:今天是晚回来,但是我们小孩子家有没有手机,没能及时打电话回来说,一时玩过头就晚了。(关于以上具体行为给出反馈——解释了原因)

妈妈:你爸爸大发雷霆,你现在很害怕所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吗?(猜测对方的感受)

小明:是的,我爸就爱乱发脾气,还是妈妈好。

妈妈:其实你爸爸也是担心你才会这样,让爸爸跟你讲几句好吗? 

小明:不要,我怕他打我。

妈妈:你想爸爸要是不发脾气,你就愿意跟他好好谈谈吗?(说出了小明的请求)

小明:是的。

妈妈:爸爸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你好好说,我相信爸爸不会骂你的。

小明:好吧。

爸爸:小明,按照以前的情况,我肯定要打你一顿了。但是刚才看到你跟妈妈那么坦诚的交流了,我也不责怪你了。今天发生了这个事情,你也应该知道自己不对的地方了。那么你希望爸爸怎么做呢?

小明:嗯。。。谢谢爸爸的理解,那就抱一个吧。

爸爸:好,那就抱一下。那下次如果再出现这种类似状况,你可以怎么做呢?

小明:我就准时回家,真的遇到要晚回的情况,我就叫老师或同学给你们打个电话。

爸爸:好,非常棒,爸爸相信你能做到。


【拆书家点评】:这一组的对话设计得很棒!妈妈一开始通过反馈观察小明的具体行为,让小明说出了晚归的具体原因,然后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后,也猜测了小明的感受和需求,说出小明的请求其实是害怕爸爸,想要爸爸不发脾气。完美得运用今天学习的三个反馈技巧完成沟通。更加棒的是最后还让爸爸也参与了进来,并与小明完成了和谐的沟通,最后完美地解决了这次的晚归问题。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好我今天的拆书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