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所属活动: 青岛筹备分舵年后第九次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学习目标: 更多看到0-6岁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一生的关键时期。

开场:

 

大家晚上好,叫赵红,今晚很高兴来到开发区,与大家一起拆书。

我现在是已经退休的状态,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帮到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力、自己的表达能力的团队,无意中看到周老师的书和网上课程,果断购入系学习,希望把拆书这个方法成为自己身体的记忆,可以信手拈来,成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通过拆书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并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拆书是把平面的书,读成立体的,将原本只看表面的内容,变成跟着作者的思想,把问题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深挖,可以让自己收获更多更大,真正的帮到自己。

拆书分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自发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也许大家会感到疑惑,我们不教孩子怎么会呢?周周是如何学会画画的呢?约一岁八个月的时候,周周对涂涂画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顺势而为,买来画画的纸和油画棒,清理了一张小茶几当画画的桌子。周周开始了他的涂鸦之旅。刚开始是乱涂一气,画一些曲线、线团及乱七八糟的线条,这是孩子涂鸦早期的表现。后来,他不满足于自己涂,开始要求我画,要我画杯子,凳子、气球及各种小动物,我怕我的画会局限他的思维,但是又不能打击他画画的兴趣,必须给他画,怎么办?虽然原来我学过三年美术,但是还没到看到什么就能画出来的水平。于是我买回了一本《儿童美术教室》的书,上面有很多画,于是我先学着画不同姿态的动物,不同式样的气球,总之每样东西我都会画出不同的样式,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在周周要求我画的时候我才画,画的时候不多说话,不会交他“气球应该怎样画”之类的,我只是用他的要求画给他看,而且每次都会鼓励她自己画。

周周开始自己画画后每次画完,我都会请他说说画的是什么?周周有时说是蛇,有时说是苹果,虽然一点也看不出他画的是什么,不过我仍然是从他的视角,来理解他的作品。周周一岁十个月的一天,他涂鸦完毕后大叫起来:“球球、球球”。那是周周的语言表达,还局限在34个字上,重叠词是最常见的。我跑过去一看,果然是一个气球,笨拙的稚气的笔迹,歪歪扭扭的线条!我开心的不得了,把周周举了起来,大喊:“周周会画气球了,周周会画气球了!”周周的小脸上充满了成就感。

从那以后,周周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画杯子,帽子,太阳,热带鱼,海豚等,两岁多的时候学会了画人。后来除了用油画棒外,他还用水粉颜料画。在这期间我给周周买了大量的绘本,图画,色彩都非常美,让他接触好的绘画作品,耳闻目染,受到熏陶,我还买了一套《凯蒂的名画奇遇》,让他欣赏世界名画。周周看了《凯蒂的名画奇遇》后,居然自己学会了“点彩派”画法。这些我都没有教过他,因为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绘画的技巧不重要,他的大胆想象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并不是学美术专业的,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来教他。

孩子三岁的时候,在公园写生,旁边两个约四岁的小孩很感兴趣的样子,围了过来,周周给了他们纸和笔,大家一起画起来,小孩子的妈妈在一旁喋喋不休的“指导”,他对孩子说:“你看妹妹画的多好,握笔握的多好,你应该这样握笔”。然后这位妈妈夺过孩子手中的笔,做了个示范,孩子不知所措。这位妈妈满是羡慕的问我:“你的孩子画的很好啊,瞧他那握笔姿势,是不是上了美术班?”我笑笑说:“没有上美术班。”这位妈妈追问:“那是你自己教的?”我说:“我也没有教 ,他自己学的。”这位妈妈极不相信的看着我,撇撇嘴没再说什么,我知道一时半会和她说不清楚,没有继续和她解释。而她继续在儿子耳边喋喋不休,儿子满腔的作画热情慢慢消退,草草画了一幅画之后,不肯继续再画。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有朋友就会问,孩子从小就是被大人教大的,怎么会不用“教”呢?

WHY

儿童从出生到六岁,有30多个敏感期,有口、手、绘画、空间、人际关系、细小事物、秩序、模仿、自我意识、审美、执拗、语言、性别、音乐、书写、社会性兴趣等敏感期,随着儿童一天天的长大,这些敏感期会在每一个儿童身上自然的显露,到了相应的时间节点,儿童就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全情全身心的投入,不需要外在的刺激,会集中精力,乐此不疲地做大量的工作。

儿童是依靠自我的创造,也就是依靠精神胚胎来创造出一个自我的,在这个创造的模式和过程中,儿童是通过每一个敏感期来实现的。

在这个故事中,讲述的是周周的绘画敏感期,绘画敏感期是螺旋状的敏感期,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展现,当然深度和广度也会有不同。

HOW

一岁八个月的周周,涂鸦状态,乱涂一气,画线条曲线,慢慢的画杯子、凳子、气球和小动物。

一岁十个月可以画完整的气球。

两岁多会画人,用油画棒,还用水彩的颜色。

三岁就可以去公园写生了。

0~6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创造自我的历程,婴儿时代在成人没有感觉的事情正创造着自我,一步步完整着自己。

家长需要去做的是更多的关注孩子,他的独一无二和他的特点是什么,去按照孩子本然的样子去养育这个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成长。



相同的敏感期,在每个儿童生命中绽放的时间状态均不同,作为成年人,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仔细观察,因势利导,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去做比较,我们能做到就是创造条件,让儿童按照自然法则的引导去充分探索,让儿童原本的特质充分展现。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女儿四岁半时,有一天我去学校接孩子,老师告诉我,孩子绘画的敏感期到了,在学校里什么课也不上,就愿意画画,我一听赶忙到书店给孩子买了绘画的书,又买了专门教绘画的动画光盘,那天晚上,孩子从八点多开始,一边看光盘,一边跟着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碰到不会的地方,她把片子倒回来重放,如果跟不上步骤,她会按暂停。陪她到了11点,我催她睡觉,开始她不理我,后来跟我发脾气,“你烦不烦?”我知道我打扰了她,又静静地守在一边等候。12点了,我实在熬不住了,跟她说:“妈妈太困了,我们睡吧,明天再画。”她说:“妈妈,你先去睡,我画完了再睡。

我只好自己去睡了。

夜里,当我习惯性的翻身为她盖被时,发现她没在,一看表,天哪,已是凌晨两点钟了,我想小家伙肯定在沙发上睡着了,起身去客厅一看,她依然精神百倍的边看边画,桌上摆了好多厚厚的一摞画,我数了数,一共55张。

看我过来了,她把手里的画笔一扔,一头倒在我怀里,抱她去卧室的路上,她已经呼呼大睡了。

 

在分享敏感期的时候,觉察到自己的空间敏感期没有过好,上学期间,自己唯一不及格的科目是立体几何。空间敏感期没有过好,还影响到我自己后来的开车上,自己在车里是对周围车与车之间的距离是没有感觉的,不清楚自己,与前面车的距离到底还有多少?与侧面的距离还有多少?先生给自己定位说,你开车就是一个闯祸的主,所以我也就不开车了。



在读到、看到、听到06岁敏感期对孩子一生的重大作用,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通过敏感期的分享,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我会在朋友的机构每周分享敏感期的话题,通过我的分享,让更多的父母收益,让更多的儿童在敏感期里可以自由的绽放自己的天性,将自己大脑高速公路修成康庄大道.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